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 第73講

  第73講:第叁品(第9頁第1行)   

  (1996年9月15日) 

  今天先談談集體的問題。佛陀學、慈氏學,最主要的是互相依存,沒有自己能成立的,這是個原則。佛教是徹底反對個人主義,是發揚集體主義的。

  關于集體的問題,這是人類最主要的問題。中國有它所謂的倫理問題、五倫問題、倫序問題,它是怎麼樣看這個集體行動的?儒家是把家庭作爲擴大的細胞,一個人不能算人。人的生殖問題是很重要的,生殖這一關很重要,而一般人很難處理,尤其是現在,學了一些西洋的東西,好象男女無別,在倫理生殖上是不符合的。儒家就是把倫常問題解決好了,它這個家庭是作爲主要細胞的,夫婦兩人是重要的集體,儒家抓住了人類、動物的發展方向。

  而馬克思認爲的是,進行生産時候,必須有個生産行爲,是以集體的方式、模式進行,這種家庭的集體、工廠的集體,跟社會的集體,實際上都是依靠佛陀學的互相依存的,是必須依他而起的,這個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佛陀學就是把集體更推進了一步,這就是犧牲自己幫助旁人,自己解脫也爲了幫人解脫,這是分不開的,如果把它分開,就成了小乘,就是自了漢了。所以佛教的方向也就是和世間不一樣,世間、儒家倫理,不是爲了解脫,我們所謂的佛陀學是要解脫,是大乘,是跟世間完全不一樣的。世間是把現有的給改變一下,而佛陀學呢,是把人間徹底地改變,是人生的徹底革命。

  人生最主要的內容、要點、人生的基礎是什麼呢?最主要的是所有的動物、包括人都是由無明來開始的,就是跟真實看法正相反,主要是人我見跟法我見這兩種我見造成我們生活的基礎的東西,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有個方向問題,都是根據我見作指導,人我見跟法我見。而佛教跟這個正相反。

  佛教怎麼看集體問題?個人問題呢?所謂個人問題,頂多是人我見或者法我見,逃不出這個圈子外,根本東西是這個。而造成種種花樣都跟我見有關,我見就是十大煩惱的基礎,還有所知障、煩惱障、我慢、懷疑,每時每刻的生活都跟這有關系,把人生實際情況都擺出來了,那五十幾種心所,把人生內情暴露出來了。

  現在世界上都在找什麼源頭,其實有很多問題是在能上,主觀能動性,這方面,你們將來把唯識學研究好了,整個唯識分析出來了,這都是人類一舉一動的源頭。

  在……革命時,主觀能動性很重要,真正要改變人生就要在能動、源頭上下功夫,不但如此,佛教怎麼看集體問題?根本就是把自身、他身、全世界跟自己的根身器界方面看成是個整體,是不可分的。

  所以最主要的問題是,不但二種我見是根本不存在的、是人類增加上去的,凡是我見都是主觀的、徹底唯心的,根本沒有的非認爲有不可,就造成了凡夫整個生活內質上出了這個問題,那貪、嗔、癡都跟我見有關系,所以,所有唯識、八識、五十幾種心所都是能分別,出不了分別。

  我們前頭講了很多,就拿毛主席他在《矛盾論》裏邊講的也包括了差別,這是個進步。而實際上差別都是所分別。分析這個世界,由大到小,分成粒子,這種由大而小的分析也都是世間的分析,真正佛教分析離不開分別、長短大小、常斷、一異、來往…都離不開這些。

  《易經》講陰陽,很注意相反相成,世界革命導師也注重辨證法,但是,佛教最注意的是人類的內質,主要是虛妄分別、八識、五十幾種心所,我們每天的一舉一動都離不開這東西,實際上最關鍵的東西解釋出來了,這就是因果,怎麼造就你的將來,這跟識、八識、熏習有關系,跟熏習有關,就是現行生種子、種子生現行,這就是所謂一切事物運轉的核心。

  二種我見在生活中能起這麼大的作用,也是因爲熏習。無始以來人就是非把無認爲是有,這就是無明的問題,造成我們非常複雜、非常痛苦、非常顛倒的生活。原因都是在開始的認爲二種我見。

  我們把這個我界定成:獨立存在叫作我,常一不變也跟我有關系。其實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找不到常一不變、獨立存在的東西,根本沒有的。可是我們很多的無論是什麼哲學家還是革命家,在這一點上都是看不清楚,總覺得有物質不滅,有個支持的東西存在著。

  科學也是在找最開頭的東西,作爲因果、根據,實際上最開頭的東西已經是不要什麼原因了。所以世間它離不開認爲有開頭,有開頭實際上是沒有理性的,有開頭就是沒開頭,有了開頭,開頭前就沒東西了,這就是自己欺騙自己。而佛教講最真實的,這最真實的就是根本沒有我、沒有常一不變、沒有獨立存在。而人呢,非認爲有,這種主觀是人類的一個大障礙。

  必須認識熏習問題,認識現行生種子、種子生現行的根本因果關系,這是世間學問理根本講不到的。佛教提出了阿賴耶識的問題,並且把所有八識、五十幾種心所都是虛妄分別、都是顛倒,這也要革命,就是要轉識成智,這是最徹底的革命,就是無分別智,所有分別都是虛妄的,就是得用無分別的智慧來處理分別、虛妄、顛倒的東西。

  而無分別智怎麼來呢?前頭講了十種修,能對治跟所對治,什麼叫作修?怎樣正確熏習,把整個因果、命運都改變了?這是你的真正方向。你成佛這條路面向的是無上菩提,所以,我們現在說菩提發起心,就是發心,在菩提上能生起心,也就是皈依、立志,立下誓願要成佛,要徹底地解脫,解脫自己同時也要解脫旁人。

  成佛是我們一個根本的動向,佛並不是了不起的,那是每人都有的如來藏,而且你要成佛的話,負擔更重了,因爲你要解脫一切有情,有點痛苦,他的痛苦,你就得都要負擔起來。我們說集體,沒有人、我之分,也沒有世界與身體之分,整個都是一回事。

  我們說證初地,剛證真如的時候,就解決了,能取所取不存在了,主觀、客觀、他人、個體根本沒有了,到第八地時候,根本沒有所相問題,都是任運的,能相不是所相。

  所以佛教是個非常特別的學問,這特別的學問尤其是慈氏經過他自己學佛的經驗,寫了五個頌子,把他成佛的經驗總結出來。但是這總結必須有他的學生作解釋,才能叫我們弄清楚。他的學生也是經過實踐經驗,來告訴我們怎麼樣能成佛。

  所以我們“慈氏學開發中心”開發的是五個頌子和所有的解釋。開發進行到什麼程度?幸虧有藏文的解釋,藏文的解釋把所有五頌,就是無著、世親、無性、安慧等人的著作解釋保存下來,而且翻譯的質量,比較來說,比漢文翻譯的要好的多。開發什麼?就是要把藏文保存下來的比較全面的慈氏學的文獻翻譯出來讓大家明了。現在翻譯的風格跟過去的不同,我們這慈氏學的學習是以漢、藏比較來學習的。

  成佛解脫不是不可以的,一是把人生的方向轉到解脫的路線上來,這是一個大工程,現在在翻譯方面有了基礎,但很不成熟,所以需要大家參加,共同負擔開發慈氏學的任務,這個事業值得我們用一生、用多生的精力投入,不是短時間。

  爲什麼?因爲我們沒法對我們的命運下保票,我們生命中的風雨、挫折多得很,一般的很容易就落到小蟲、禽獸等等甚至地獄道裏,很容易。

  所以命運的問題交給誰?自己有個決定的話,就是要改變方向,改變方向就是要從現在起立志成佛。這立志成佛不是自己的事,必須要把自己、大家擱在一起才能成佛,跟解脫是分不開的。

  所以,這無分別智怎麼得來?用能分別對治所分別,種種的了解很多事物,把每件事理的常一不變、獨立存在的苗頭都取消,你才能得到自在,才能叫人也得到自在。

  所以今天又把根本問題、修行的方向問題重新提出來,並且希望在座的所有學員能把這個問題弄得一清二楚。還有人認爲,你韓鏡清都那麼老了,還能活幾年?吹噓什麼成佛問題,他自己又怎麼樣?開發慈氏學,他作了多少工作?要比起來是微乎其微,因爲這也是大家的問題,不是他韓鏡清一人的問題。在今天這場合裏頭,我希望大家作一個正式學員,進一步作互教互學網絡裏的成員,也慢慢參加到這個事業的工作裏頭了,也就是負擔任務,因爲這不是少數人能擔起來的。(休息)

  想法子把翻譯問題,希望從藏文翻譯,能有大量的人出現,這是開發慈氏學的重要門徑,希望大家盡快把藏文學好。我們現在有一個班兒、十來個人,如果真正想學的人多了,我們可以考慮再開個班兒,培養真正的開發慈氏學的人才也是最重要的任務。

  我們下一步學習班就是學習《莊嚴經藏論》,所以要把五個頌子所有內容彙通起來,這是個大工程,不是開一個小班就行了的,以後還要繼續學習,並且要爲繼續學習投入力量。所以希望大家下決心,整個的投入,這是我們特別需要的。

  也有人提出來說你兩個禮拜講這麼一點兒,這有什麼用?的確是時間少了點兒,但是有一個問題,我們這個學習班跟其它的學習班不同,尤其是咱們的《總攝大乘綱領論》,這部書關系到慈氏學的整個的問題,如果我們對每一個細節不能理解的話,以後也是有困難的,部分的問題也許能慢慢地理解,打基礎的時候還是希望大家不要太快,前邊咱們已經講了不少,有些同志並沒有聽全,我們有錄音,也有整理出來的材料,大家都可以參考,大家要安下心來,咱們這班兒要到底,長期地要貫徹到底。

  所以整個的最主要的中心的問題就是互教互學的問題,我們過去沒有養成的,在學習班裏要養成,互教互學,有了問題大家解決,要養成這種風氣,我們要真正搞好學習,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事情,是大家的事情。

  爲什麼要強調這一點?過去接觸過的同志是理解這一點的,就是爲了講清楚《攝大乘論》,不能不用藏文本備課,對于藏文本,慈氏學是特別的應該重視,以至于我們可能需要另外翻譯其它著作如《瑜伽師地論》等等。

  我們的任務一是學習,一是開發慈氏學的所有資料。翻譯的問題是應該負擔起來的,這不是一、兩…

《攝大乘論 第73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攝大乘論 第74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