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講:第叁品(第9頁第1行-2行)
(1996年9月29日)
我們的計劃是講完《總攝大乘綱領論》,還要講許多的慈氏學的東西,恐怕不只是這一個班,還要陸續開始其它的班,另外也希望更多的同志能及早地學藏文,將來學習的方法就是把不同的翻譯,尤其藏文跟漢文的不同翻譯,來彙集起來研究學習,這個方法是很重要的方法。
今天我們講也是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這一段,慈氏學最主要的是作解釋的,就是無著跟世親,無著的東西我們是特別應該好好學習,尤其這個《總攝大乘綱領論》,今天所接觸的問題呢,也是世界上很平常的問題,也是佛教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很不平常。
我們知道現在已經到了所謂信息作用越來越大,所以是個信息世界,實際上,信息的結構,以至語言的結構,在我們人生整個裏頭,就是生活結構裏頭,可以說是離不開的,有你生活,裏頭就有名言、語言、符號的結構問題。
對于這個結構怎麼分析?怎麼看?這是在世界上所有的學問裏頭,都要碰到,而佛陀學裏頭的看法跟其它的有根本的不同。這個根本不同在什麼地方呢?就是遍計所執性所緣的境界,跟依他起性的境界這兩個問題,這裏頭有什麼差別?所以上次講的就是這個,
“依他起自性于遍計所執自性中如其所顯現”,如其所顯現,就是如依他起性的顯現,
“何以得知非是彼之體性耶?”非是遍計所執性的體性。這句話看起來好象是很不容易知道他到底說的是什麼?可是現在,拿現在咱們整個的生活,以至現在強調的新聞導向問題,新聞導向問題也就是一個名言的問題,也就是符號問題,這個現在我們提倡長征這一段曆史的意義,也用現在的記錄,現在的名言,來喚起大家對當時的經過的了解,爲什麼要這麼作呢?還不是目的是要叫大家了解這個意義。了解這個意義有什麼用呢?就是要影響我們以後的行動。
所以我們今天拿這個開頭來講,就是要表示所有的我們每個人,生活裏頭、生活結構裏頭,離不開這一套名言結構。名言結構裏頭有一個最主要的東西就是意義,名言所表示的意義,這名言所表示的意義,我們在《攝大乘論》就是《總攝大乘綱領論》裏頭,多半講叫“義”,就是意義的“義”。
這個義,很重要,這個意義就是我們面對的目標,每一個人每天每時每刻,都遇到的面對的、朝向的問題,就是輿論導向,向,義,就是你的對向,時刻不離的一種要求的對向,想達到的目的,這個義,也可以解釋成利益,就是個人的利益、公衆的利益,也可以解釋成道理,大夥,最好用現在的觀念、意識,我們現在就是一切行動,人類是高等動物,他的行爲都是按他的目標來活動,越是知識多的人,越是要有目標,每時每刻他都有一個生活的,好象是人生觀、宇宙觀似的,總有一個目標。
金錢怎麼重要,每時每刻都想著能賺錢,這也是。後來提倡“先富起來”!這個不但把這四個字提出來,同時政府還推行它,用力量推行。拿我們八月十五過中秋節,大夥都有一種花好月圓,有一種團結的意味,景物,這也是中華民族長期的文化的一件事,所以一到這個時候,大夥都有一個,今天八月十五,咱們吃點月餅,找到親友來談一談,見見面,這個活動是受觀念影響,文化觀念、曆史觀念影響,這個觀念裏頭,就包括了你的對向,就是要幹什麼的對向,指向。
所以這個東西,我在想,你可以說用現在的說法是觀念、意識或意識形態,或是宗旨,這個意義特別重要,就是我們心裏所面對的現實,我們一切行動受它影響,這個義,實際上是高等動物活動的一個指導方針,可以這麼說,我們每時每刻,每個人跟每個人的關系,跟社會提倡的,今天我們講,也是觀念問題,大夥對慈氏學佛陀學,有不同的看法,就是觀念不一樣。
今天我講的,也是自己根據自己翻譯的看慈氏學的書,構成一個觀念,跟大家構成的佛陀學的觀念就有許多的不同,現在就是可以說是“觀念的摩擦”,我這話說的太什麼了,不但是摩擦,咱們每時每刻都有觀念的摩擦,就是一個人,好比在這兒聽課、或者學生聽課,他總是有一個觀念的變化,也是觀念的摩擦,人也可以說在觀念摩擦上,來提高自己,每天每時都是觀念的摩擦。就是義,心裏的那個對向,目標,時常起變化,有的人不起變化,那就是他人生觀已經穩定了。
所以強調這個義的重要,無著在前頭講的很多地方,到處都講這個義,義是很複雜的問題,就是宗旨、方針、目標,每時每刻在你心目中所要對向的東西,這個問題非常重要,所以一般的講佛陀學,好象很幹枯文字,跟我們這生活有什麼關系?好象很遠,實際上離我們很近,不過我們沒有把這語言問題、信息問題沒有深入理解,就是深入的理解以後,也是我們這人類已經對于這個義,對于這個信息已經固定了。
那麼佛教呢,正跟我們的固定看法正相反,爲什麼正相反,呆會兒我們再談。所以這個觀念的摩擦,我用這四個字大夥好好體會體會。大了說,現在國際政治、意識形態問題,現在還有,個人民主至上,這也是義,西方國家他就拿這個東西,個人民主、市場自由,這兩個義,兩個宗旨是個標准,好象裁判任何人的行動的標准。
而儒家談的就是這樣子,一個人不能算人,生人的事必須兩個人才有作用,兩個人才有第叁者,一個人不能算人,要講人的活動,必須要有倫理問題,東西方文化的不同點就在這地方。
個人主義它都是,我用兩個字,是“互防”,互相防備,防備什麼?防備會互相損害。而東方的文化的最精粹的地方是互維,互相維持。用我們慈氏學的標准來說,那就是任何的事情決不能孤立,沒有獨立存在的,必須要互相依存,就拿依他起性來說吧,它就是任何事情都依他而起,常一不變的東西沒有,獨立存在的東西沒有。
可是這個無我,沒有人我沒有法我,這個很簡單的問題,爲什麼人弄得非常複雜,就因爲無始以來我們都被無明影響著,無始無明沒有頭的。所以我們這什麼叫佛學?什麼叫佛陀?佛陀就是覺悟,覺悟就是大徹大悟,也就是大大的覺悟,大大的明白,一切一切都明白了,了如指掌。
就拿這個符號問題跟信息問題,它也是要特別有一個明白,揭破這個,剛才我們說的宗旨、方針、對向什麼的,揭破這個,還是生死裏頭的、輪回裏頭的問題,你即便有很好的政治、有好的方針,但是,還離不開生死輪回,離不開痛苦。
要徹底解決這問題,必須你要認識,這就是剛才說的,依他起性被遍計所執性了解的時候出了問題,這麼一點問題,是影響特別大,我們說沒有獨立存在,是互相依存,是不是?根本沒有能依自而起的東西,非得依他起,這就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性還是真實存在,你不依他起,象獨立存在的,根本沒有啊!爲什麼偏偏你認爲有?這很特別。
在我們這凡愚世界裏頭,這個真正有這東西吧?耶稣啊,什麼最後的粒子啊,都是這樣。幾何裏頭最後那點,非常的那點兒,不是開頭嗎?人總要找開頭,找因果一定要找到非因果的地方作爲開始,這種你說愚傻不愚傻?根本沒有的東西非要找不可,非要找一個絕對不平等的東西,常一不變的東西、獨立存在的東西,作依靠、作靠山,這人生才得到一個安定。實際上這更不安定,是輪回的開始。
任何的固然是天趣、人趣,是比較好的,按儒家的辦法,“男女居室,人之大倫”,由這大倫開始,樹立真正的人生,人生是有規律的。但是這還是個人天趣,不是真正的能解決。
大家認爲所謂提出這個觀念的摩擦、意識的摩擦,方針的摩擦、宗旨的摩擦,每時每刻我們都在摩擦,你固定不了,可是這個觀念實際上在我們的生活裏頭,在我們的生死輪回裏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這個問題非解決不可,到底它是有?還是沒有?也就是你真正明白還是真正不明白這個交界,也是一個摩擦,也是矛盾,這個矛盾你沒法避免,不但你現在避免不了,你生生世世千年萬年也是不可避免!
所以這個問題就是你要找到究竟,你究竟的認識,把這觀念摩擦徹底解決一下,能不能找出原因來?這就是咱們回到文字上來了,剛才這番話大家要好好的想想,對自己分析分析,這裏頭,問題到底是從哪兒出來的?就是依他起自性,這依他起就是互相依存的東西,沒有一個冒尖出頭的東西,沒有單獨存在的。而遍計所執性,就是偏偏要出頭,我比你高,你比我低,我這觀念正確,你的不正確,就是偏偏要樹立這東西。
這個東西樹立得起來嗎?沒有的東西你偏偏認爲有,成嗎?成!這我就是要輪回到底,不徹底到底,受苦到底,受痛苦到底!就是這麼個意思。遍計所執就是說的就是個人冒尖,這冒尖的東西本來沒有啊,它必須要依靠那個不冒尖的東西,必須在那依他起上。
依他起越是互相依存的東西,好象,到底有沒有?好象都怎麼沒有個性?我這個有個性的東西一定要找一個,因爲我這沒有根據啊,這根據一定要找在這個依他起上,所以在依他起性事物裏找根據,這也是一切學說、宗旨、一切世間的所有活動,連政治、政策在內,外交上的原則問題,其實小至于每個人每天每時每刻都有一個觀念的摩擦,都有一個哪個有?哪個沒有?靠什麼東西來建立我這個個性?都有這問題。你想是不是?所以說找根據一定有曆史的,有現行的。
所以現在,我們可以這樣,把這個語言結構我們把它分作叁個方面,也就是信息結構,我們屢次談到這個問題,上次也談了,叁方面我們用“N”,表示內容,“M”,表示意義的問題,“T”表示依他起性,就是實際存在的東西,真正的有還就是那一刹那,依靠各種因緣有一點表現的,那個就是依他起,就這叁方面。
我們也可以用過去常用的方面,一個“言”,“欲辯已忘言”的“言”,一個“象”,一個“意”,意識的“意”…
《攝大乘論 第74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