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 第70講▪P3

  ..續本文上一頁翻譯無性解釋《莊嚴經藏頌》的時候,他就提到能的問題。我們都是以能對能,而不是象世間的以所對所,因爲世間的所知,所知依那個所知,一切我們所知的東西,說這所知有真正的所知,有虛妄顛倒的所知,就剛才說所有有我的那個看法,都不是真正的所知,只是顛倒的所知。

  所以我們現在能夠正聞熏習,能根據正法來正聞、正思、正修,這個正,無性就談到這樣一個問題,就這個聽聞,是精通的聽聞,在藏文裏是……,是精通的聽聞,在字典上也可以翻譯成通達。咱們現在所談的問題,都跟這個精通聽聞有關系,我們把這個聽聞、把正法怎麼能夠正確的理解?徹底的理解?爲什麼我們現在非要學藏文不可?那就是想法子把正法能夠如其實地、真正地、深入地、精確地理解。

  因爲我們真正理解以後才能真正修行,真正地分析世界的事物。現在我們理解佛教,必須通過翻譯,沒有法子才用原來的藏文來理解佛教,是不是我們用梵文理解佛教更好呢?當然那更好,但是現在梵文典籍不多,要真正講起來,能代替梵文而翻譯的比較正確的,那就是藏文的翻譯。

  爲什麼這樣說?爲什麼我們一定要把佛教能夠徹底、精確地理解,必須解決這個翻譯的文字問題?翻譯的結構問題?現在有十個人在學習藏文,我覺得這是大好事。也許從這十個人裏頭出現了真正理解佛教的人,因爲理解佛教有一種文字上的障礙,就是主要是翻譯問題,翻譯裏頭不是很精確的。

  就拿剛才咱們說的能對能,這個問題是由我們通過藏文的翻譯來決定應該分能所,假設不把能所分開的話,這個問題解決不了。剛才這十修,就是能對能,你要混著能所不分的話,你怎麼修行?而且佛教的特點是,是撇開了遍計所執性,撇開了二我,直接認識真如。這一點,完全是要撇開所,所對治、所知、所相,必須要這樣。所以千經萬論,必須你要知道,它都是以能對能,講能對治、能遍計,能相。就拿《般若經》跟《瑜伽師地論》以及整個所有的慈氏學的著作,都是講能的,能對能的方面,沒有講所的。

  如果把能所混爲一談,這個佛教不好解決。你就拿怎麼修行的方法,特點就是能對能,不能摻雜一點所對所。因爲什麼?它這二我,根本沒有所的問題,它就是在能的方面。

  所以我們抓住佛教的特點,理解這個從清淨法界等流出來的正法,精確的理解佛教,要精通聽聞的話,必須能夠理解,排除遍計所執性,這一點是特別重要。可以說在2000年的(中國佛教)曆史裏頭(不是這樣,現在)必須我們就提倡,必須把能所分開,必須修行是能對能,不能摻雜一點所。

  所謂《瑜伽師地論》、慈氏五頌,都是根據慈氏的意見,都是根據清淨法界等流出來的正法,我們怎麼能理解正法?這必須了解能對治,所對治也是能遍計,必須解決這問題不可,這個問題不解決,佛教沒法子真正叫人真正理解。

  所以我們要開創佛教的真正精神,我們要真正由正聞熏習、正思、正修,這樣一定可以走到證等覺的地步。原因是什麼?我們就是已經抓住原因了,必須把聽聞這一關搞清楚,怎麼搞清楚?過去的翻譯有問題,漢文的翻譯,我們不能不求助于藏文,我這話說到這兒,大家可以好好想一想,這問題是不是真正的關鍵問題?

  這關鍵問題並不是我韓鏡清說,這叁年裏,我們對《總攝大乘綱領論》,來真正希望大家能共同明白,在這叁年裏,這樣子闖出來這樣一條路,也是根據藏文翻譯,如果沒有這樣一條路,怎麼證到大覺都是問題了,不但那個時候,就是正確的修行都是有問題的。

  所以剛才說的能所不分問題,在原來的《攝大乘論》就是混然一體,你分不開。我們現在用無分別智來對治虛妄分別、虛妄的能遍計,都是能的問題,散動也是能的問題,所以從能對能開始,我們才闖出了一條覺悟之路。

  所以這個問題,我們反來複去講十修、反來複去講五綱,反來複去講無著的《總攝大乘綱領論》裏頭所有的問題,他的所有的問題都是最根本的理論,最高的原則。所以這個書必須把它弄清楚。現在講的就是對治十種能散動,這個問題是千經萬論裏頭最主要的問題,有人說注意慈氏的《莊嚴現觀論》,跟這個有密切關系。所以把這東西要真正弄明白,也非要弄明白不可,才能走上覺悟之路,否則你是糊裏糊塗、模棱兩可的,實際上你是不知道怎麼樣顛倒起來的。

  說無著菩薩這個論,實際把大乘裏頭的所有原理、原則都包括進去了,所以我們希望大家一定要把這個理解好,要精通地理解、精確地理解,要絲毫不馬虎地理解,這問題是了不起的問題,希望大家共同努力開發慈氏學、要開發《總攝大乘綱領論》,也就是要開發慈氏學的叁部分:叁性學、唯識學跟慧度學。我們要拼命地要搞清楚,這是我們覺悟的一個命脈,關鍵所在。看起來佛說的十修,冷冷淡淡,好象不是第七識支持的那些東西,(那才)真有意義!好家夥,真實的不得了!可愛的不得了!都是由第七識在那兒支持,可這東西正給它拆臺。

  希望我們,雖然人數不多,要由我們開始,要創出覺悟之路,想法子以能治能,在我們身上實現,不是不可能的,有慈氏學在,有無著、世親的著作在,有藏文的翻譯在,我們是可以把這個問題弄清楚的。我希望在座的人,不要再晃蕩了,這是我們一個唯一的任務,一定要共同開發,不是一人做得到的。如果沒這叁年來,叫我解釋這個《總攝大乘綱領論》的話,我就沒有這個理解,這是大家共同創造的。

  而且我希望大家更把慈氏學能真正開發出來,叫大家享受這個正覺的滋味,我覺得不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定要把慈氏學開發好,這是我們當前一個最主要的任務,每個人都要拼命的搞、拼搏,這個對大家太有利了,而且對旁人,對現在世界特別有利。

  尤其我覺得佛教說“叁界無安,猶如火宅”,現在就是我們處在這更加大火燎原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要成爲救火的一員,把這佛教的頹運,法運的頹勢,要想法挽救到一個真正的光明之路上。我個人覺得,不是不可能的,就看大家是不是有這個決心一塊兒來搞,要有點拼命的精神、拼搏的精神,象在體育場上。在我們這個場上,不但救人,要救所有人的痛苦,解決個人的所有的問題、所有無明的問題,我覺得除此之外沒有第二條路。

  所以我覺得,不能離開群衆解決個人覺悟問題,要跟大家一起、始終跟大家一起。所以這發菩提心,不是個人的發,要跟大家一起發菩提心,實際上也是這樣子,離不開人,單獨自己闖,那路子是走不通的,那還是個人主義。一定從始至終,爲了解決大家共同的痛苦、解決大家共同的無明問題。

  所以我想的很多,再就是十修裏頭,實在覺得自己理解的還是很差,大家共同努力把這十修怎麼樣在自己身上能夠試驗成功?就是能對能的問題,這是佛陀給我們的一個最方便、最快捷、最健康、最光明的一個方法,太了不起了!可是,要不是我個人從這個《總攝大乘綱領論》裏頭慢慢認識出這所有的所知依、所知能相的一些問題,那是過去想不到的。

  所以,我希望大家要徹底把十修弄清楚,這個你看起來好象簡簡單單,實際上剛才說精通聽聞,不是簡單,十修也不是簡單。剛才說的那個咱們對人我法我、所取能取都是執著,無始以來就是執著這個。在執著裏頭,不一定是所知障方面的執著,還有煩惱障裏頭的染著的問題。

  這個染著很厲害,我們對治十種能散動、十種顛倒能遍計,不是簡單的,有一個我們戀舊問題,舊的東西對我們有特別影響,戀舊就是染著,第七識、法我、人我都是我們最喜歡的東西,也就是最染著的東西。對所,就是染著的東西熏習太久,所以染著的問題比執著的問題還不容易解決。

  道路已經打開,但對第七識、第六識執有我的基礎跟所有戀舊問題、染著問題,也就是煩惱問題,要一步一步每個環節要解決的,證真如以後也還要把每個環節弄得清清楚楚,把染著、執著每個環節都要弄清楚。但路線已經開通了,這是我們一個最主要的問題,希望在座每個人投身到這裏來。

  

《攝大乘論 第70講》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攝大乘論 第71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