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 第61講

  第61講:第叁品(第8頁第10行-13行)

  (1996年2月4日)  

  這部分是我們修行的核心問題。前面我們談過很多次了別識的一個整個的畫面,尤其在意識方面,它包括的東西和內容很多,不管包括多少內容,最主要就是一個具有原由、具有根據的這方面、另外就是具有能見、能看見的這兩方面。以前咱們最強調的就是根本沒有能取所取兩個截然不同的、所謂客觀跟主觀,並沒有一個嚴格的分界,所謂的見分跟相分本來是一體的,所以本來不能分成兩個方面,我們過去卻把這兩個方面分得很嚴格,這也是造成了我們一個顛倒、錯亂。

  前面已經多次講過這個問題,就是我們總覺得有一個能遍計,遍計所有的東西,這個意識,它總的方面有所對的方面,一個能對的方面,所對的又叫做義,就是所謂法我,能對的這方面,能取的這方面叫做人我,所以造成我們不如理的世界根本原因,就在于執有人我、執有法我,把能的方面和所的方面劃成了兩個方面,各自獨立的方面,這是我們一個顛倒的根源。也就是能遍計的時候,它本來遍計的那個所遍計都是依他起的,他本身也是依他起,把這個依他起的所遍計,當成他所對的一個絕對的對象,就是一種外義、外在的境界。

  這個我們在前面已經講的很多了,尤其無著菩薩對于外義,也就是遍計所執的這個義,所對的東西,我們普通講對象這個詞也可以,把它當成一個目標也可以,總之是我們所沖對的對象,這個東西是不是有?就因爲這個能遍計,我們的意識總是把這個兩種不能分開的兩方面把它分開,分成一個主觀世界、一個客觀世界。所以這個是我們過去常常談的一個問題。

  現在,深入到能遍計跟所遍計,這個能遍計好象主觀、客觀兩方面,組成這兩方面有種種的分別,有種種的所分別,有種種的能分別。就是能遍計裏頭包括很多的能分別,所遍計裏頭也包括很多的所分別。于是,這些分別,我們要深入到分別裏頭,那可以說有無、一異、斷常、生滅、去來、前後、長短等等的詞,你可以舉出很多的這個分別,不同的分別。

  這個不同的分別呢,以前我們也談過,毛主席他把這個矛盾,他說差別就是矛盾。我們現在這個所遍計,所向這方面,有點象差別的問題,但是能遍計、能分別這方面,這個世間人都沒有把它看做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問題,可以說這個也是矛盾,這個矛盾在佛教裏說就說是顛倒、虛妄,虛妄分別,而且這兩方面好象是相反相成的兩方面,是辯證的兩方面。實際上在佛教上講,就是一個本身的分別,差別跟分別本身它是一個,沒法子當成兩個。

  這個在東方哲學裏頭,儒家、道家把陰陽總分成兩方面,世間的所謂辯證法,形式邏輯跟辯證邏輯,辯證邏輯就是有相反相成的兩個方面,是不是真正兩個方面呢?這兩方面是不是能分開?這個問題就來了,一異斷常,尤其有無,這兩方面是分不開的。

  我們以前已經談過很多,就是這個五個遍行心所的問題,這個想心所,就是,能劃定是這個不是那個,它也能相所相,所以說這個能相所相都跟想心所有關系。而這個邊界,是這個不是那個、是青不是黃、是此非彼、是甲非乙、是A非B,它都是這樣的。這個作用的起來都是所謂遍行心所發自這個想心所,所以有無、一異、斷常這一系列的虛妄分別跟想都有關系,這個有無這一個虛妄分別,這是很至關重要的,也就是跟正確的認識……,有很大的分別。

  所以這個分別的問題呢,實際上是一個最關重要的問題,這個所分別還不如能分別重要性強。前面說過阿賴耶識能攝藏、能儲存,它能分別、能遍計,也能夠把這個所遍計産生,顯現出來。

  在我們講《攝大乘論》裏頭講唯了別識的時候,那就是,所有的分別都跟能遍計的意識有關系,這個能遍計可以顯現所有所遍計。所以在這個《攝大乘論》裏頭講唯識、唯了別識,它有一點兒跟這個現在這個《成唯識論》裏頭講唯遍計識有所不同,這一點也是唯識學史上一個很關重要的一個不同的看法,對識有不同的看法,也就是對分別有不同的看法。

  這分別本身就可以說是一個微性的輪回和微性的循環,這兩個問題分不開的。所以佛教上講什麼是有?什麼是無?跟世間所謂什麼是有、什麼是無?完全不同,所以對這個有無的分別,這提到我們修行的日程上來說,首先就是我們到底是如理地思維?還是所謂不如理地思維?是真正有還是真正無?真正本來沒有的東西增益爲有,和本來是真正有的,你抹殺爲無,損減。所以這個關頭是一個很關重要的。這是究竟我們能不能出離生死、能不能出離虛妄分別、能不能擺脫輪回的一個關鍵所在。所以,你叫它輪回、還是叫它反複,循環都可以。  

  (“十、散動分別,謂諸菩薩十種分別:”)

  現在在大乘菩薩就把它所有的虛妄分別,它總結起來有十種散動,十種能散動,也就是能分別。什麼叫散動呢?實際上這散動,上次我們也談到了,這個散動正跟無分別智正相反,背離了無分別認識,這個散動背離了平穩、平衡,背離了定、叁摩地,所以就是背離了如理思維,落入了無明,背離了無我,而落于有我有常這樣的錯誤認識,使得一個人非輪回不可,非造成痛苦的生活不可。所以,整個的《大般若經》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要對治我們這個損減見和增益見,這是個首要問題,可是我們對這個關鍵問題常常忽略。  

  (“一無相散動,二有相散動”,韓老手中拿著世親和無性的釋論,其中無性對此句的解釋是:此中爲對治以無有事體之所相爲散動之能分別,教言“如其實有菩提薩缍”等,由于菩提薩缍中,以空性爲自性乃實有故。爲對治以事體爲所相之能分別,教言“不真正隨順觀見菩提薩缍”等,由遍計所執體性無所有故。)

  上次我們講到,說佛或者菩薩它什麼體性?我們就把它當成跟上帝一樣,根真主一樣,這完全是增益的,增益同時它就損減,本來沒有的東西增益爲有,實際上就損減了真實。這絲毫是不能紊亂的,這是一發千鈞的問題。

  所以在前頭說過,我們怎麼認識這個菩薩的體性、也就是怎麼樣認識佛的體性,再進一步也就是認識我們凡夫的體性。凡夫的真正體性也是如來藏,也是真如。所以什麼是有?什麼是無?這首先我們要搞清楚,這要混起來就麻煩了,能對治跟所對治就分不開了,是站在能對治方面還是站在所對治方面?這首先是問題。所以我們看起來很簡單,說是佛的體性是實有,那實有正是對著損減執來說的,也是對著增益執來說的。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的真實是什麼?普通的人說,我,我是真實的,離不開我,獨立存在是真實的、常一不變是真實的。所以這種增益執,同時就是損減執,把真實有的東西損減了。這個性命攸關的問題我們普通的還是馬馬虎虎,所以現在這個能對治非要站在能對治方面對治散動、對治這種顛倒,對治這種生死輪回。可以說。你還是站在生死輪回上頭?還是站在反生死輪回上頭?所以這一個人的修行,怎麼才算修行?你真正站在能對治方面是不是?你在被對治的方面、所對治的方面那你怎麼修行?你修什麼行?修的還是生死行!離不開生死,不想出離嘛!

  所以《大般若經》你說大不大?它講的問題根本就是要抓住這個問題,就是有無問題,就是損減跟增益的問題。我們普通把這個問題弄得非常模糊,所以我們要求解脫生死輪回,在這種要求上頭,必須要把這個問題分別清楚。

  象咱們已經講到,菩薩的體性,已經講到這裏了,這裏是拿菩薩作個例子,實際上佛也是這樣,以至我們凡愚、衆生也是這樣子,咱們也有真實,那就是如來藏。所以我們現在要真正辨清,什麼是能對治什麼是所對治的問題,你不能融混這個戰線。

  當然,所對治跟能對治不是一下子就能解決的,所以從此岸到彼岸這叫度,波羅蜜多,就是你按無分別智來對治種種虛妄分別,這就可以叫你到達彼岸,而你站在所對治方面,那就是此岸。所以時時刻刻都有這個問題,你到底站在哪裏?我們都是站在此岸,所以這個六度,在佛教裏是非常之重要,整個的能對治、整個的所對治都包括在內,我們怎麼能夠從此岸到彼岸?這個過程時時刻刻都在我們這顯現出來。

  最最關重要的就是什麼是有?什麼是無?這有無的分別,是最首要的問題。所以有無的分別問題,也必須把叁性、叁能相的問題認識清楚。所以叁性問題、叁能相問題是慈氏學裏頭也非常非常重要,它能界定什麼是真如?什麼是真有?什麼是假有?這也是你真正理解了叁性、叁能相的話才能夠想法子修行,才能夠想法子站在能對治方面,否則你還在輪回裏頭,在虛妄顛倒錯亂,還站在那方面,永無出頭之日!所以你弄出點光明,就是你能站在能對治方面、站在無分別智這方面。

  這個辨別也很重要,所以我們前面講了很多就是能分別、虛妄分別這方面,我們現在生活裏頭內容所包括的顛倒的東西很多,顛倒的能遍計。所以,我們必須把咱們這一套,也就是所對治的這一套,也真正能認識清楚,同時,也能認識什麼叫能對治?這樣子我們才能有辦法過渡到彼岸。否則我們還是老是站在此岸方面,望洋興歎!

  所以,真正你要理解佛教到底是怎麼回事?那就是必須認識什麼是真正沒有的東西?什麼是真正有的東西?跟我們所認識的真有、真無完全相反,沒有妥協余地!必須得把這個東西認識清楚才有辦法。所以咱們這一品,這叁性、這叁能相這一品,诠釋的問題非常重要。所以把《大般若經》的這一段,引到這裏來,就是十界大乘裏頭講的無分別智、講的對治虛妄分別,虛妄能遍計,就是一個唯一的,一個能夠出離生死的一條路。所以《攝大乘論》是慈氏學裏一個很重要的綱領性文件。也是我們修行,認識真實一個最重要的法寶。

  說虛妄分別,就是前頭說的種種的能遍計和種種的所遍計裏頭都包含著這個虛妄分別,都包括著散…

《攝大乘論 第61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攝大乘論 第62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