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攝大乘論》,以至于兩個釋,這樣本身就是我們得到正確的理解,也就是同時也就是修行,解決修行問題。
因爲我們非要下功夫不可,本來是明擺著是錯誤,非要走錯誤的道兒不可,你說這是怎麼回事情?很納悶兒,我自己也納悶自己,所以我們碰到象這樣的一種學問,我感覺是特別的榮幸的。你想,打破這些東西、錯誤東西,你說高興不高興?它就是法喜,太可樂了,所以咱們這整體的認識,在世間你找不出整體的認識,都是零零碎碎、支支節節的,現在找到一個整個的認識,什麼問題都可以解決,現在是有可能,不是沒有可能,是不是?
我們緊接著底下,上次講到老的問題,就是能分別,所以說現在這時候,咱們要在裏頭,且得來回來去的多談一下,越多談越好,分析越清楚越好,不厭其煩的分析,這樣對我們特別有好處。老的問題,我自己慢慢體會的更深刻,大家未來的事情,這老的問題,身根起變化很大,這裏頭原文是,咱們還是從老的方面講吧,多重複重複。
(“老等變異”,)這老也是諸根的大種,這種就是堅濕暖動,上次我們談的,起了變化,本來佛教說四大不調形成這個病,都是堅濕暖動,這色呢,這堅濕暖動,我們也說了,這色法也是了別識,色的了別識,那麼堅濕暖動也就是色、堅濕暖動的了別識。
提到五根的話,整個都起變化,尤其身根,變化的結果還是我們有一個,最後也是能分別此者,能分別這個五根堅濕暖動的變化,能分別來說,它也是“爲所相能遍計之能分別”,所相變異的能分別,也就是堅濕暖動是所相,它變化的能分別。
說這能分別跟所分別,要在這個了別識裏頭來說,你沒法兒把它完全分清,有的時候是能的方面,有的時候是所的方面,它互相能轉化。這地方大家也特別注意,這在我們以前講唯識都有不同的地方,任何提供的原由根據,都是爲了能夠了別,能了別再熏習成或者儲存以後,又是注重它這個所了別,所分別這方面,能所這轉化,大家要特別注意,重點的轉化。
就說我們製定政策吧,現在第六個五年計劃,這是一個能遍計,它根據許多的所遍計,調查資料,將來怎麼樣?怎麼實現?找許多的根據、資料,但是你無論找多少資料?都是爲了搞一個能遍計,搞一個計劃。所以世間的任何一個事情,你都可以作這個分析,美國兩黨爲預算問題,各有各的主張,它也是一個能遍計跟另外的能遍計,根據材料,根據它的政策不同主張也不同,所以都有一個所的、能的,最後還是個能的問題,來解決。爲了我們這個計劃能實現的話,必須綜合許多條件、資料來製定這麼一個方案,這個方案,就是一個計劃、規劃,就是一個總的能遍計,它爲了什麼呢?爲了提高多少人民的生活質量、怎麼樣提高,主要是這個。
(“貪等變異”,)所以我們這講貪、嗔、癡,這貪、嗔、癡,咱們十大煩惱裏頭,這裏頭也是能遍計的問題,尤其貪,這個老的問題、病的問題就夠瞧的了,這要分析,主要跟身根有關,那麼這貪嗔癡,這個東西更需要我們仔細分析。而人,好象一輩子活著就是有所圖報,這欲界衆生就是貪欲,這爲了貪一件事情,費了很大的力量,用了很多材料,找許多根據,找許多辦法,這都是總的它是爲了貪圖達欲的事情。
這裏頭包含著許多所遍計,所分別,最後也還是一個最重要的能遍計,發動起來。所以一提到這個,它這裏頭就包括東西很多,根身器界等等都關涉到,就是那些依據啊,原由啊,它都要想法子來爲它所用。所以欲界的欲非常厲害,貪欲、貪婪,好象是個發動,這個東西在欲界衆生裏頭是一個最主要的發動機。爲了什麼呢?爲了滿足我的欲望,于是不惜一切。
所以貪的能辨別識,或了別識,這個牽涉的問題很多,牽涉到我見、跟其它的煩惱問題,貪根本離不開能取所取的問題,人我法我的問題,也離不開。
(“受等變異”,)樂受,受跟這貪也有關系,什麼叫觸?什麼叫受?這問題也應該很好地分析、理解它。爲什麼貪呢?主要是跟這樂受有關系。所以叁界構成、發動的問題上,都是一個想、一個受。這個貪,爲什麼貪?主要是樂受。那麼樂受它也是根的變化,主要出不了色聲香味觸,香是主要貪的對象,說是殺盜淫妄酒等十種不善跟這貪、樂受都有特別關系。
所以你提到一點的話,必須要整個有個理解。我們欲界,一個食、一個色,一個男女、一個飲食,這是形成我們欲界的兩大問題。所以這問題也是我們習慣裏頭最常有的習慣,一個是吃,吃能延長壽命,一個是男女可以解決生殖問題、後代問題。可是在這裏頭就形成了許多煩惱,這煩惱說到底,還是跟二種我見有關系,最主要的菩薩是以分別作爲煩惱,就是咱們現在說的十種能分別,所知障,而這個小乘裏頭著重于貪、嗔、癡是這個煩惱,大乘裏就是分別就是煩惱,分別本身就是煩惱。
前頭我們說,分別本身就是微觀的輪回,所以我們這能分別、所分別這樣一折騰,就是可以說顯現出生死輪回、苦痛的問題,痛苦的根源可以說就在分別上,你這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本身它也是分別,種種的分別組成一個能遍計,能了別,了別識。這樂受也就是身根的改變,身根有些變化,吃了食品、飲料,舌頭有些變化,就是身根的變化,就是雖然舌單是一根,但是也跟身密切關系,根,主要是接觸觸,堅濕暖動都是觸。(錄音結束,下面是筆記的補充:)
宇宙是怎麼回事?科學哲學都只能零碎地說,都覺得沒法掌握,根本沒有一個獨立存在、常一不變的東西,但覺得必須找一個根本的靠山,再無來源的來源。人生是很可笑的,沒法不說它無明。中國佛教把因果關系庸俗化了,前生怎樣,這生怎樣,似乎他比佛菩薩還聰明。
唯識學把我們安置到最可靠的一條道上:正聞熏習是打了保票的,走下去,證真如並不是很遠的事情。佛法是很特別的學問,只有佛法發現了無爲法。唯識學到了中國很快變成真如緣起,證明不懂何爲真如,未離開我見。所有哲學都講本體我。
氣候、地震不正常都是阿賴耶識的問題。
《攝大乘論 第57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