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 第58講

  第58講:第叁品(第8頁第3行-7行)

  (1995年12月24日)  

  今天還講能遍計跟所遍計,能分別跟所分別,多投入一點。這世間上的問題,能遍計所遍計方面很重要,當然它參考許多條件……來得到最後一個比較……總的方針、總的政策。

  拿馬列主義來說吧,它也是有社會主義這樣一個總的方針,所以這個馬克思的哲學呢,雖然是唯物論,好象多注意所遍計方面,給出了條件的問題,但是最終還是想改變社會,推動社會往前走,那他不能不談到這個能遍計,由總的一個革命的路線,那也就是它的總的能遍計。這地方也就,決不是種機械唯物論,他這唯物論呢也還是以社會人類共同建設的社會爲客觀依據,這個社會客觀依據有一個發展的規律,他發現規律于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實際上他這能遍計方面還是很重要的,要調查研究,在大英博物館四十年時間研究資本主義社會構成,那就是參考了許多資料性的根據性的東西。

  所以看起來社會科學方面也還是要綜合些個規律性的東西,來推動社會的發展,客觀發展,所遍計的東西變化。自然科學呢,雖然偏向一部分現象,它也是想改造客觀世界規律爲人類所用。今天提出毛澤東的他的哲學問題,就是在他晚年,談的這樣的問題,就是精神變物質、物質變精神。我覺得這個問題是很重要的問題,也是他老年的總結。爲什麼要提這個?就是能遍計跟所遍計的關系問題。

  在佛教裏講,能遍計可以隨便顯現所遍計,而且我們講了別識它一個整個的,根據跟能見的,一塊都包括在內了。就象咱們現在的資料裏,也是它能遍計可以隨便顯現出所遍計,《攝大乘論》裏講能遍計跟了別識的問題,都是個整個的整體的,能所都包括在內的。

  毛澤東的晚年,提到精神變物質、物質變精神,這問題是個大問題,也是他一生革命的總結。爲什麼提這個?因爲咱們談到能遍計跟所遍計的關系問題,也談到人生宇宙有一個整個的認識問題,有一個世界觀、人生觀的問題,有一個國家的整個的政策問題,戰略問題。

  現在就說它的戰略思想也是很不健全。今天這個《參考消息》說,日本戰略思想也是很有問題,總之就是,無論處理個人事情,無論處理社會的、世界的事情,總要了解些個根據、了解參考資料,然後製定一個方針。說是人生觀、世界觀或者整個戰略思想,現在拿許多新聞界的認識跟政治鬥爭、以至于所有的哲學、宗教,它都有一個總的規劃,總規劃。

  我爲什麼提出來?就是能遍計,所以這個能遍計很重要,解脫的關鍵在此。世間的學問,一個是它承認現實,所謂承認現實就是現在給我們的條件,就是如此,就是已然的情況,就論現在,至于過去是怎麼回事情?怎麼來的?這世間哲學裏頭,沒有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尤其科學,它就是針對現在,針對現在的情況,已有的情況、已然的情況,我們遭遇的就是這樣子的情況,至于怎麼成爲的這樣情況?一般的學問學說裏頭解釋不到。所以都是就著已然來處理問題。

  佛教是特別,它根據的資料、根據的根據,方面是廣的,叁界,從地獄到非想非非想,這個對世間來說,沒擴大到這種範圍的。再就是來源的問題,就是怎麼樣造成現在的情況?就是我們現在這異熟果是怎麼來的?這個自然界是怎麼構成的?怎麼來的?這個問題的確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比叁界九地整個的空間,還重要。因爲整個的空間也是由佛教說無明緣行行緣識這樣來的。無始以來無明來的,由起惑造業來的,構成當前的情況、所謂這自然界,一般的學說裏頭管不了這麼多。

  所以佛教裏頭的這能遍計,總的看法的問題跟一般有所不同,一般是只拿當前的事情來作爲開始,作爲起點,它不追究怎麼來的?所以然不追究,也沒法兒追究,因爲什麼?它主要是增益我,有所增益、有所損減,就是它沒有看清這我的問題,有我沒我的問題的確也是出世間的學問跟世間的學問的一個最大的分野。所以你找不出叁界流轉的根子,找不著人生跟宇宙的根子,所以在這兒推測性的,我承認已然,沒有辦法來對治這個,已經成爲這樣的,沒辦法只好湊合著,受之若命。而佛教它不是受之若命的,要改變,所以這個總計劃就是很開闊、很遠大,也是很究竟的。所以我們接觸到佛教的學問,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看人生宇宙,有了一定的整個的看法,這個來龍去脈,它的所以然,我們能找出來,就是我們的一切怎麼規定?是過去我們所受的呢?是過去起惑造業的關系?現在是怎麼怎麼改變?將來怎麼樣?我們是有把握的,所以從這個因果規律方面說,雖然我們現在不能知道我們過去怎樣,現在怎樣?將來怎樣?還不能由我們現在的行爲規劃來真正決定,但是大體上我們可以決定,這個決定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我們這個能遍計,當然現在還是虛妄分別,還不是真正如實的,但是我們能夠真正如實地安排我們的一切。

  這話說的好象是有點過火,實際上呢,我們對于過去怎樣?現在怎樣?已經清楚了,就是因果關系、因果規律我們覺得都已經清楚了,主要是由這個煩惱造業,造的善惡業的關系,再來是我們是用智慧來對治我們現在的不如理的東西,從這方面開始,實在我們真正得到真正的平等自由。所謂真正的平等,實際上就是你能證真如,你要解放,對自己解脫、解放、出離,那就是自由。

  這地方又牽涉到,現在我們所受的已然的東西,我們都知道它的來源,而以後我們可以安排,可以有一個總計劃,總方針了,就是能遍計這方面可以確定了,這是個了不起的事情。這個命運操在自己手裏頭,操在我們相續身上可以,這一點是不容易的,打破這世間所有學問的局限性,能打破,能夠安排自己將來,這個安排自己將來不是後有的問題,是解脫,出離生死海到彼岸的問題,所以這實際上是佛陀跟他弟子們對我們一個很大的貢獻,對人類。

  我們處在欲界,欲界也有它的優點,可是它的缺點太多了,思想開放活潑,但是它受一個生殖的關系,一個維持生活的問題,的局限性很大。就是欲界衆生他逃不出飲食跟男女的問題,生殖跟生活的問題。這個問題,我覺得儒家處理的比較好,“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有一種“禮之用,和爲貴”,用和的辦法調解人生的生殖跟生活的問題,這也是它的一個總的看法,總的能遍計。

  但是從這裏頭講這個苦受、樂受問題跟叁界的問題,叁界也有總的能遍計,每一界每一個色界,每一個界地,都有一個總的,但總的裏頭有一樂受苦受,還是一個想的問題,就是構成我們這個環境的情況,這個想很重要,爲什麼要規定叁界呢?主要是一個想、一個受,當然這裏頭思,就隨著作意,都有,觸,都隨著就有了。但是,我們叁界九地主要是受跟想的問題,受是一種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還有一種喜受、憂受。所以一個人生下來,也是滿足他對苦樂的要求,解脫苦,求滿足的樂。

  但是這樂裏頭,本身就有一個大的差別,什麼是苦?什麼是樂?什麼是可憂的?什麼是可喜的?這問題還是一個人生的、或者決定一個方針、一個政策的比較關鍵的問題。就比如一個國家的國力,富、強的問題,一個人也是這樣子,尤其我們欲界衆生,首先我有父母,都是人生父母養的,再來怎麼生活?穿衣吃飯?這些問題,馬克思有解決辦法,儒家也有,道家也有解決的辦法。

  這些個解決人生社會的問題,一般都是用這個辨證法,就是相反相成的學說。所謂相反相成,跟咱們現在這個問題接近,就是虛妄分別遍計跟所遍計的問題。實際上是虛妄分別,馬克思還講不到這個,只能拿它當一種方法,中國就把陰陽五行這陰陽相反相成的問題,有無相生的問題,始終貫徹到底,貫徹到人生,因爲這個,東方、尤其中國,對人生,人的思想還是充分的,不是由上帝決定的,人自己決定自己。

  要處理人生的問題,我覺得應該象馬克思、毛澤東、儒家,必須利用它相反相成的學說。毛澤東解放中國,由弱變強、由少變多,打退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我覺得這是,毛澤東是有建樹的,依據的就是辨證的、相反相成的學說,也就是中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一定要根據人民大衆,不離開人民大衆,一定不離開人與人最起碼的關系,這是最主要的。

  現在淨注意人的生活問題、欲望問題,那問題就大了,太片面了,一定是忽左忽右,一定是這樣子。現在就有點撥亂反正,就是正氣的問題。所以爲什麼提這個呢?就是圍繞著能遍計的問題,我們人生也得有個決策,無論什麼人?無論青年,老年,男同學、女同學,都有個決策問題,我們人生怎麼辦呢?尤其在現在,這思想很不正常的,決定他自己的都是由欲方面來說,由自己擴張來說,由滿足自己非分要求出發的。那麼他還有理由是爲了樂受,我一個人生就是樂,吃喝玩樂,黨紀國法另外一回事。所以這也是決定他的命運,他這個方針,本身的大政方針的問題。

  所以我們碰到佛教給我們的遺産,一個所遍計的大量的法寶,我們現在也參加到這裏頭來了,也認識它這重要問題了,那就看我們何去何從,怎麼決定我們的將來的命運?這個決定我們將來的命運並不是我們要發展自己的欲望,而是把我們整個的生活改變一下,徹底的改變一下,也可以說我們這個改變是最革命的改變。所以,有的同志出家、不結婚,有些人就是對名利很淡薄,象某某呢,也沒結婚,這樣的情況,還吃素是吧,這樣的人,他就有決定他的大政方針的辦法。

  我們就是這樣,怎麼決定自己的大政方針?尤其是現在注重人欲橫流的時候,思想很紊亂的時候,我們怎麼決定我們的大政方針,這也就是對樂受我們有看法,那欲界,就是吃吃喝喝、玩玩樂樂、男男女女,就是這些是樂,這個我們怎麼看法?當然我們很難逃出這個去,因爲我們是欲界衆生。但是我們要拿這舌頭好好品嘗,到底哪是真樂哪是假樂,因爲比較有選擇,那…

《攝大乘論 第58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攝大乘論 第59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