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 第56講▪P3

  ..續本文上一頁問題。

  過去師承問題,藏族很注意師承,這裏頭它能保留過去的上屆的師跟下屆的師的關系,轉化,也有個能,能分別跟所分別,也有通過一個什麼所相,所分別,怎麼記錄下來,怎麼又把這記錄的信息變成了能分別?這一套,你就拿現在所有的事物,都跟這個有關系,尤其是生物的發展生存這方面,離不開所謂這個保留,攝入這些問題,必須通過這樣一個儲存的階段,怎麼儲存法,是問題。

  總之事物都有個相續延展的問題,尤其生物有一個發展問題,它有一個對過去有擴大的問題,由小而大的問題,由青而黃的問題,由未成熟到成熟的問題,由量變到質變的問題。通過一個什麼情況,才有這種情況?大家要好好注意這問題,所以世間的東西雖然追究不到阿賴耶識上來,追究不到現行熏種子、種子生現行這個關鍵的最後的問題上來,但是,它必須有一個傳遞的模式,既然前後不能是一貫的有一個東西在那兒整個在那兒支配,前後應該怎麼發展?怎麼一個曆史關系?怎麼來源的關系?大家要好好想一想,並且仔細研究一下,再好好把這幾個頌子熏習問題好好考慮一下,這是原理原則的問題。

  佛教有許多是原理原則的問題,一個是前頭說的絕不是依自而起,要互相依存,這是基本原則。再就是剛才說的熏習問題,希望咱們不但是講習,講,就是修行,還要把所有的事物,因爲我們的修行、我們的認識上,整個要安排一個位置,在我們腦子裏,定位,不但定性,還要定位。既然沒有我的支配,既然沒有常一不變的,這個世界怎麼形成的?怎麼構成的?怎麼來的?那就問到阿賴耶識的問題,所知依的問題,問到現行熏種子、種子生現行的問題,你沒這個環節不成,這是個原理原則。所以我說這《攝大乘論》了不起,講熏習的那幾個頌子,抓住了一個核心問題,這就要求我們把這五個頌子怎麼認識?確切的理解,這問題是個首位問題,我提供就是八種課本,好好讀一讀。還有過去我也提過,希望大家作文章找答案,一是爲什麼要建立遍計所執性?什麼是遍計所執性?遍計所執性的現實意義是什麼?所以我過去提過兩個,希望大家解答。今天還是,不但一時有個答卷,還要多次答卷。把這些問題認識的越清楚,那跟真實越接近。

  剛才說老化的問題,也是跟熏習生種子,種子生現行有密切關系,要沒有阿賴耶識攝藏,也沒有這個情況的出現,所以這地方把這阿賴耶識講一下,這下了不起了,所知依,就是許多人念《攝大乘論》,能把這個熏習了解成這樣。底下說遍計所執性,也是這樣,太普遍化了,而又太根本了,所以我們普通念《攝大乘論》能念出這東西來,按說應該念出這東西來,你看這《攝大乘論》,它是大乘的一個綱領,也可以說所有的理論的綱領,不但佛教理論,任何事情你說離開儲藏,說是傳統,怎麼發展?怎麼生存?從何處來到何處去?都是問題,你看離開熏習能存在嗎?剛才說分別,離開虛妄分別,什麼東西能有?什麼東西都是由這個來構成的,一個構成,一個來源,這兩大問題。應該怎麼解決?現在擺在全人類的面前,一個結構問題一個來源問題。所以我們現在談到十種虛妄分別,就是跟這構成有關系,也跟來源有關系。

  所以我們理解慈氏學,真是沒有把它的價值核定,所以說,我們今天要弘揚慈氏學,就要整個的把慈氏學的原典真正的得到確解,得到正聞熏習,得到如理思維,正確的修行,這樣子我們重新認識佛教,這樣一定要發起大心,立一個大志,值得把我們整個生命、整個時間都投入到事業裏,這才是安定自己也安定他人的辦法。因爲理論問題是最重要的,是佛、慈氏,給我們的教授,教誡,警覺,這樣一個唯一的救度,唯一的解脫。所以我們對原典、法寶,應該怎麼樣的認爲它是個寶貝?很難遇到的寶貝,很稀有。

  老呢,也是發展規律,過去的原因,相似相續這樣的結果,並沒有一個不變的東西在裏頭,但是有一個相似相續,有一個熏習,有一個現行熏種子,種子生現行的這樣一個問題,這樣一個中心問題。

  另外,阿賴耶識怎麼能知道心的存在?要回答這個問題當然離不開前頭的所知依,剛才也說,心跟物認識不是一樣的,不能以認識色法這種認識方法來認識心,心到底是什麼?禅宗講一心,這一心到底是什麼?心怎麼認識?這都是問題,你講阿賴耶識存在,人家就要問了,你怎麼證明?有人要求,你拿出證據來,拿出點兒色法來,他才相信,現在講心理學,也必須跟腦子、跟神經發生關系,他才能相信。人也奇怪,他也用心來認識世界,認識色法,結果,他總是認爲這個心必須依靠色法,不相信心的能象色法一樣的存在,把這地位降低,是不是把它降低了?你不拿出色法上的證據來,我不相信!可這不相信這東西正是心,相信不相信也是個心,這是,一般人也是沒有腦子你就沒有這個心,是不是?

  所以認識心跟認識物,一般認爲是方法一定一樣,只有一個認識方法,沒有兩個。其實這個心,你怎麼認識它?它本來是個能認識的東西,你把它變成了被認識的東西,那已經不是能認識了,一個死心你還能夠發揮活的作用嗎?你被認識的東西是個死的東西,它是被認識的東西,而不是能認識的東西,這個能認識變成所認識的時候,它已經失掉了它存在的意義。所以這心這阿賴耶識到底是什麼樣子?這問題不好答複,因爲它攝藏的地方就在我們的身體裏頭,我們每時刻都需要它,要沒它(錄音結束)

  

《攝大乘論 第56講》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攝大乘論 第57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