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56讲▪P3

  ..续本文上一页问题。

  过去师承问题,藏族很注意师承,这里头它能保留过去的上届的师跟下届的师的关系,转化,也有个能,能分别跟所分别,也有通过一个什么所相,所分别,怎么记录下来,怎么又把这记录的信息变成了能分别?这一套,你就拿现在所有的事物,都跟这个有关系,尤其是生物的发展生存这方面,离不开所谓这个保留,摄入这些问题,必须通过这样一个储存的阶段,怎么储存法,是问题。

  总之事物都有个相续延展的问题,尤其生物有一个发展问题,它有一个对过去有扩大的问题,由小而大的问题,由青而黄的问题,由未成熟到成熟的问题,由量变到质变的问题。通过一个什么情况,才有这种情况?大家要好好注意这问题,所以世间的东西虽然追究不到阿赖耶识上来,追究不到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这个关键的最后的问题上来,但是,它必须有一个传递的模式,既然前后不能是一贯的有一个东西在那儿整个在那儿支配,前后应该怎么发展?怎么一个历史关系?怎么来源的关系?大家要好好想一想,并且仔细研究一下,再好好把这几个颂子熏习问题好好考虑一下,这是原理原则的问题。

  佛教有许多是原理原则的问题,一个是前头说的绝不是依自而起,要互相依存,这是基本原则。再就是刚才说的熏习问题,希望咱们不但是讲习,讲,就是修行,还要把所有的事物,因为我们的修行、我们的认识上,整个要安排一个位置,在我们脑子里,定位,不但定性,还要定位。既然没有我的支配,既然没有常一不变的,这个世界怎么形成的?怎么构成的?怎么来的?那就问到阿赖耶识的问题,所知依的问题,问到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的问题,你没这个环节不成,这是个原理原则。所以我说这《摄大乘论》了不起,讲熏习的那几个颂子,抓住了一个核心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把这五个颂子怎么认识?确切的理解,这问题是个首位问题,我提供就是八种课本,好好读一读。还有过去我也提过,希望大家作文章找答案,一是为什么要建立遍计所执性?什么是遍计所执性?遍计所执性的现实意义是什么?所以我过去提过两个,希望大家解答。今天还是,不但一时有个答卷,还要多次答卷。把这些问题认识的越清楚,那跟真实越接近。

  刚才说老化的问题,也是跟熏习生种子,种子生现行有密切关系,要没有阿赖耶识摄藏,也没有这个情况的出现,所以这地方把这阿赖耶识讲一下,这下了不起了,所知依,就是许多人念《摄大乘论》,能把这个熏习了解成这样。底下说遍计所执性,也是这样,太普遍化了,而又太根本了,所以我们普通念《摄大乘论》能念出这东西来,按说应该念出这东西来,你看这《摄大乘论》,它是大乘的一个纲领,也可以说所有的理论的纲领,不但佛教理论,任何事情你说离开储藏,说是传统,怎么发展?怎么生存?从何处来到何处去?都是问题,你看离开熏习能存在吗?刚才说分别,离开虚妄分别,什么东西能有?什么东西都是由这个来构成的,一个构成,一个来源,这两大问题。应该怎么解决?现在摆在全人类的面前,一个结构问题一个来源问题。所以我们现在谈到十种虚妄分别,就是跟这构成有关系,也跟来源有关系。

  所以我们理解慈氏学,真是没有把它的价值核定,所以说,我们今天要弘扬慈氏学,就要整个的把慈氏学的原典真正的得到确解,得到正闻熏习,得到如理思维,正确的修行,这样子我们重新认识佛教,这样一定要发起大心,立一个大志,值得把我们整个生命、整个时间都投入到事业里,这才是安定自己也安定他人的办法。因为理论问题是最重要的,是佛、慈氏,给我们的教授,教诫,警觉,这样一个唯一的救度,唯一的解脱。所以我们对原典、法宝,应该怎么样的认为它是个宝贝?很难遇到的宝贝,很稀有。

  老呢,也是发展规律,过去的原因,相似相续这样的结果,并没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在里头,但是有一个相似相续,有一个熏习,有一个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的这样一个问题,这样一个中心问题。

  另外,阿赖耶识怎么能知道心的存在?要回答这个问题当然离不开前头的所知依,刚才也说,心跟物认识不是一样的,不能以认识色法这种认识方法来认识心,心到底是什么?禅宗讲一心,这一心到底是什么?心怎么认识?这都是问题,你讲阿赖耶识存在,人家就要问了,你怎么证明?有人要求,你拿出证据来,拿出点儿色法来,他才相信,现在讲心理学,也必须跟脑子、跟神经发生关系,他才能相信。人也奇怪,他也用心来认识世界,认识色法,结果,他总是认为这个心必须依靠色法,不相信心的能象色法一样的存在,把这地位降低,是不是把它降低了?你不拿出色法上的证据来,我不相信!可这不相信这东西正是心,相信不相信也是个心,这是,一般人也是没有脑子你就没有这个心,是不是?

  所以认识心跟认识物,一般认为是方法一定一样,只有一个认识方法,没有两个。其实这个心,你怎么认识它?它本来是个能认识的东西,你把它变成了被认识的东西,那已经不是能认识了,一个死心你还能够发挥活的作用吗?你被认识的东西是个死的东西,它是被认识的东西,而不是能认识的东西,这个能认识变成所认识的时候,它已经失掉了它存在的意义。所以这心这阿赖耶识到底是什么样子?这问题不好答复,因为它摄藏的地方就在我们的身体里头,我们每时刻都需要它,要没它(录音结束)

  

《摄大乘论 第56讲》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摄大乘论 第57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