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56讲▪P2

  ..续本文上一页研究般若学,那就是能对治,它的虚妄分别能对治,这是决定的,这个能对治不是能够变成所对治。世间不同的政党,你制定的政策我不同意,就可以变成所对治,吃药也是这样,也是能对治的药变成一个所对治,你吃药吃过分了,消炎的药吃的不对,也可以用其它的药来解决。

  所以大家都可以分析,我们搞慈氏学,搞佛陀学,那就是把世间的问题都看一看,那就是刚才说的,咱们这个一个图景是整个的,整个的宇宙观,我们那能遍计那个意识,它也是整个的,所对的问题也是,它有一个那个能遍计。所以现在我们讲唯识学,并不是讲辨别的识,是唯了别识,所以这一下子,你讲唯识学,就活了,同时也跟原来讲唯识学有些不同。

  这种不同从哪儿出来的?就从我们研究《摄大乘论》来的,研究《摄大乘论》藏文翻译本,所以我们主张必须要用汉藏对读法,来取得正闻熏习。佛教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我们能够对佛教的道理有一个胜解,有坚定不移的看法,这是我们解脱的唯一的一个途径。所以我们运用般若波罗蜜多来对治种种虚妄分别,这个是最主要的修行。

  所以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深,这行字,本身就是最大的实践、最重要的修行。今天还把这个修行认为不在话下,非要磕头、烧香才是修行,念一句阿弥陀佛才是修行。你说这个相比之下,佛教,现在的佛教,一般的人多么可怜呢,怎么搞的?搞成这样的?所以我们今天必须要弘扬慈氏学,必须另外认识佛学、重新认识佛学。我们末法时期只有这么一个道路,那就是用一个方法,很容易的把佛教的、慈氏学的原来的经论,能够真正搞懂,就是正确的听闻、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读书。

  我们正确的读书怎么读法儿呢?我觉得现在唯一的就是藏汉对读。我为什么这样说,实际上是这样,你看我拿的藏文的《摄大乘论》,翻来复去的看,而且从中得到一种确定的认识,可是拿汉文本呢?大家看,你们也自己研究一下,很难得到精确的认识。就因为刚才说的,把辨别识跟了别识分不开,把所分别能分别也分不开,你说这问题严重不严重?

  我们现在是要把慈氏所作的五个颂子都要翻译好、整理好,有的过去已经翻译过,还要重新翻,一系列的无著、世亲解释的五个颂子,我们都想法子以至安慧、无性解释的都要想法子从现在藏文的丹珠儿里头翻成汉文。这个工程非常重要,可以说是当前我们要真正搞佛陀学复兴、真正要慈氏学复兴,我们就一定要把这五个著作在文字方面整理好,在认识方面把它确切化,这实在是通向解脱的一个光明大道。所以现在呢,我们当前只有这样一条路。而且是在末法时期,在现在思想很紊乱的时候,人欲横行的时候,思想也是非常混乱的时候,也就是一般人的能遍计都在不安定、混乱的时候,可以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是摆在我们不但是佛教徒的面前,也是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所面临的问题。

  你看今天所有信息的问题,无论你看电视,无论你拿报纸,现在都有热点、焦点问题,这热点焦点都是什么?多半都是问题。大家可以分析分析,我们被一个什么样的信息世界包围着?你说你能心安吗?所以我们自己也要安定下来,也要使人安定下来,那今天就是大家要很好的把十个能分别,虚妄分别,怎么能对治这虚妄分别,怎么能对治这些散动?这散动、颠倒、错乱,这些东西都是使我们不安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怎么使我们得到法乐?安乐?怎么使我们的同时代的人都能得到安乐?得到现在就说是得到和平、得到稳定、得到幸福,等等的,主要就是得到我们所谓的法乐,真正的快乐。

  所以当前这个正讲到可以说是修行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我们应该想法子理解的更清楚的地方,个我还有时候从藏文里头得到一种确解。什么是十种虚妄分别,十种散动?以至于对治这十种散动,怎么对治法?对治十种散动、十种能分别、十种能虚妄分别,怎么认识法?这是大问题。所以刚才我们说过很多的话,过去也说过,都是这个,我们认识这东西不容易,得到确解更难。所以我希望能学藏文的人,赶紧回去把《摄大乘论》藏文的好好学学,好好看看,分析分析。

  这个得到确解很有帮助,我不骗人,我拿我自己的经验,叫我讲《摄大乘论》,慢慢讲讲,必须跟读者、听者交代清楚,你怎么交代清楚?你都乱七八糟的都不能分析清楚,你叫人怎么清楚?所以也是我被逼的,非要找出来清楚、确实看法才成。那我怎么来的,讲了一年多慢慢的这变化都很大,也有许多进展,怎么来的?拿现在就是好好把《摄大乘论》的藏文本好好地理解理解、认识认识,你看我看半天才真正懂,所以我们今天来的人比较多一点,我就提供这样我的经验。(休息)

  

  上次咱们讲十种能分别里头讲到老等、苦、乐受等的问题。刚才说的了别识的问题跟这地方,关系都非常密切,跟刚才说的那些话,跟这个都很有关系,所以《摄大乘论》的前后的文字,大家应该特别注意,都有特别密切的关系,所以我提到整体,不只是系统,还是整体,有个整体的认识。

  老呢,主要是一个所依身,六内界吧,眼、耳、鼻、舌根,身根,这是起变化的,这起变化的原因呢,都是由阿赖耶识转依,也是过去的起惑造业、长期积累的结果。所以这里头都牵涉到根身,五识的根,老化,越来越衰败,这跟前头所说的色法有关系。色法也是所相,根也是所相,这个根常常起变化。根跟坚湿暖动四大有特别关系,就是,在佛教里头分析色法最主要基础,主要是四大。所以病了也是四大不调,老了根起了变化,也是在坚湿暖动方面发生了变化。

  这坚湿暖动都是由阿赖耶识种子来变现的,特别是我们内变根身这根身,外变器世间,根身也是阿赖耶识种子生起来的,阿赖耶识提供的,前头不是说所遍计,所以阿赖耶识是一个根本分别,根本的能分别,为什么叫它根本呢?就是因为它能提供条件、提供根据,提供五根、色根,清净色根,不但提供还要执受,所以我们一分析这老,就牵扯整个的,牵扯阿赖耶识问题,牵扯起惑造业问题,牵扯到坚湿暖动的问题,都牵扯到了,这坚湿暖动不但是阿赖耶识生起的,同时阿赖耶识还要执受。

  整个的问题,那就跟这个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有关系,所以我们这个要真正学习《摄大乘论》,无论在哪个地方,都要跟前后要照顾到。所以刚才谈的了别识的问题,这地方更是很需要。因为这个能分别,它不只是能分别,有辨别、能辨别的意思。过去讲唯识,我过去理解总是觉得是部分的唯识,强调内部,而对整个的了别识部分、整个能遍计这部分、所遍计这部分注意的不够,所以才自己发现了些问题。

  所以提到老,这个五根的变化的问题,那就又跟坚湿暖动种种的问题牵扯到,它也是一个,就拿我自己,我吧,了解我自己这现在老的情况,这根的变化的情况,就是很复杂的一套,这复杂有一个能分别,总的一个能分别,总的能遍计。你不能直接看,所以这能分别实际上是能遍计。为什么我话说的这么多呢?就是希望,这是很简单的文字,但是我们理解很容易走错道儿。

  拿这个过去我们要学唯识,学《摄大乘论》的人,注解这《摄大乘论》,你说他怎么注解?根据汉文,这是麻烦,所以这里头,真正把《摄大乘论》真正学好,现在我们规定的几个读本,八个读本,汉藏的,我们也想法子在短期时间里头,能把它读懂,这样加工,我希望今天新来的同志也参加到里头来,这个很重要啊!这个开了一个新的门径,我自己这一辈子,半个多世纪,从北大毕业后来工作,一直到现在,就是这样一个经历,你们可以从我身上得到一些个经验、信息。

  本来我想多谈一下这个熏习问题跟存储问题、保留问题,这问题今天我想多谈一点这个,所以前头我特别注意这个《摄大乘论》讲熏习的问题,我提出来什么是熏习?提的为什么建立这熏习?以至于它的现实意义如何?我提出过这样的三个问题来,请大家解答,我也再解答。最近我常常想,这熏习的问题,世间有许多问题,都是,这是一个根据,因为因果没有一个常一不变的东西在里头,只能够是相似相续,相似相续的因果只能是由阿赖耶识受熏,熏成种子,种子生现行,只能是这样一个模式,这个模式恐怕世间都是这样,有许多问题都是这样。

  就拿这个以古为鉴,或者是温故知新,这些问题都牵扯到熏习问题,生物所以能够发展,能够继续,也是熏习问题。人类文化能够传递,有所谓教育的问题,也是熏习问题。这熏习,你可以说,它是一种摄藏、记录、保留、储存,这许多的人类生物有许多的现象,都跟这个熏习有关系。所以我说大家应该把这熏习的原理,真正用这原理对治世间所有的现象,里头都跟这有关系。

  所以我们前头那几个关于熏习的颂子,希望大家特别注意,上次谈过,“业不失,如券”。劳动的结果要用钱币把它把持、储存下来,我们现在所有的信息、所有的图象,都可以把它储存,用计算机、录音机、录象机。这录,过去是“左使记言,右使记事”,过去皇家要记录皇室的动作,有记言记事,而中国文化又是要用文字记载,文字记载之前要拴绳儿或者拴个扣儿,后来又造出纸来写下,这是不是都是存储的办法、都是摄藏的办法?要没有这种办法,我们这文化怎么传下去,怎么有教育问题、学习问题?

  所以刚才说的能分别跟所分别又有密切关系,所分别离不开能分别,可是所分别有时候也影响能分别。就以古为鉴,这二十四史,记录的东西很多,有言有事,这东西就变成我们的能分别,其实是所分别,前人的能分别,于是乎记录成所分别,记录成信息,信息到我们身上,又把它变成能分别,要没有前头的储存,也没有后头的能分别,也没有前头的能分别,也没有记录,也没有所分别问题,所以能、所分别的转化,通过一种什么方式来转化?都是很重要的…

《摄大乘论 第56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摄大乘论 第57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