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 第55講

  第55講:第叁品(第8頁第3行-4行)

  (1995年11月12日)  

  最主要的是我們得知道阿賴耶識的作用,阿賴耶識的作用比現在的物質,普通人認爲的物質的作用大的多。所謂物質我們前頭也談過,就是色法它前後的關系好象很緊密,有點打破前後的關系,所以一般人對色法都是認爲是最究竟的,講宇宙的源起,也是離不開講色法的問題。

  當然,咱們佛教裏邊講叁界,還有無色界,這無色界,一般人就不好想象,色界、欲界還認爲是有物質,有物質的地方,認爲可靠,可以站上去,可以掉不下來,這無色界到底怎麼回事情?恐怕是一般人都不注意的,就是中國研究佛學的人,他也不大注意,因爲無色界它根本沒有物質,它也有能分別跟所分別,能相所相,所以無色界是怎麼回事情,是佛教講,印度講,其它人都不注意,就是我們漢傳佛教裏頭也是不大講。

  阿賴耶識,我們以前談過,阿賴耶識實際上是,要真正講宇宙,無論是無色界,還是有色界,還是欲界,都時刻離不開它,色法相似相續,你說色法前頭跟後頭一致嗎?很難說,色法有個中心嗎?很難說。以前屢次談過幾何學上的問題,就是點,是無長、無寬、無厚,以這無長無寬無厚的點來組織色界整個的物質,你說這叁方面、叁無空間,都沒有的東西,可是作爲叁無空間的基礎,這很奇怪。而且,就整個的宇宙、星球來說,它在溫度特別高的時候,跟太陽一樣,那麼這些東西都要變成不是有硬的東西,是化了的,現在世界的溫度越來越高,恐怕南太平洋的冰也在化了,所以物質到底是什麼在維持?它自己能維持它自己嗎?恐怕不一定,它這個講物理叁態,有時候是液體,有時候是氣體,有時候是固體,都由于溫度高低來決定的,現在找誇克,也是用很高的溫度,用什麼跟什麼撞擊,來顯現出來,總之還是溫度。

  所以,到底什麼東西維持這個世界的?也就是真正講起來因果關系,前頭我們也談了,必須解決相續的問題,互相貫穿,不可想象,怎麼樣子相似相續?這問題恐怕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恐怕是我們理解宇宙、包括色法,包括無色,恐怕跟阿賴耶識,它有個存儲的作用,分不開的。它這相續就有一個存儲的問題,現在講存儲,我們這個信息也有存儲的問題,所以電腦,計算機,可以存儲,聲音,也可以存儲,色,顔色也可以存儲,甚至于我們勞動也有存儲的問題,之所以我們勞動的時間能規定價值的問題,在馬克思來說,這錢幣實際上就是把你勞動多少表現出來,是不是也是個存儲的意思。地質方面,埋藏的一些東西,有恐龍的化石,過去文物,好象也有點存儲的意思。我們講曆史、檔案,人類的文化、活動、結果,好象每個民族都有它的傳統文化,這東西有點存儲的意思。所以我們要分析經濟的話,人類勞動,代表勞動多少的尺度,早就用貝殼或者用銅鑄的錢幣、現在印刷的票子,有存儲作用。

  《中論》也談到業的問題,“業不失,如券”,業要不失掉的話,如券,如券就是立個字據,也是券,現在要出一千塊、五百塊的票子,這也是存儲。存儲的根源到底在哪兒?怎麼才是存儲?佛教有的地方還講熏習,也有叫滋養,還有存儲,這個存儲問題似乎是一個比較中心的問題,這怎麼才能存儲?有什麼條件?這業,不失如券,就拿我們現在這個根身、器界,能夠構成,剛才是著重談色法,不過心法也有相續的問題,所以整個總的形成一個色界,也有存儲相續的問題。所以我們對存儲問題,也就是對熏習問題,要特別注意研究。似乎《攝大乘論》講的這幾個頌子,這是個基礎,我們還可以拿《成唯識論》以至于用藏文丹珠裏頭,還有什麼材料,研究熏習問題,也就是存儲問題。

  所以咱們前頭講根本分別,就阿賴耶識是根本分別,怎麼是根本分別呢?就是它能提供,最主要是提供存儲作用。其次就是它能顯現,由它的種子、由它的熏習顯現出來我們這個器世間,尤其重要的就是我們的有情世間,就是這個內六觸。所以這內六觸是怎麼來的?世界是怎麼來的?我們以前談過,世間講因果規律,它總是把無明我見包括在內分不開,那也是它對宇宙觀、世界觀還是輪回的、主觀的輪回的世界觀。

  而釋迦牟尼講十二有支,也就是緣起的問題,看起來,雖然是十二有支,就是咱們前頭講到愛非愛的緣起、有支緣起,這個緣起都是根據釋迦講十二因緣、十二有支,無明緣行、行緣識,看起來這十二有支,還是客觀的描述了人生宇宙的起源的問題,跟世間把我見、把什麼東西都算在內的那種宇宙緣起,也講曆史也講地球等等,恐怕裏頭也包含著主觀的成分在裏頭,分不開,跟客觀的東西分不開。

  而佛教最初講十二有支的話,我覺得我們應該想到把它分析清楚,它這裏頭,無明緣行、行緣識,這行緣識的環節,問題非常嚴重。因爲阿賴耶識叫異熟識,它又不是自己能熏自己成種子,來延續自己的將來,它是能夠把所有的熏習都攝入,都存儲。另外,它所有的種子,所有的熏習也可以分兩大類,一是煩惱、無明一類的東西,一是作業。

  所以這業的問題,也是構成我們現在的這樣一個體製有很大的關系。所以這阿賴耶識也叫異熟識,就因爲它所攝入的種子,裏頭不但有煩惱的種子,還有種種作業種子,尤其有善業惡業的種子。這些種子就造成異熟識的相續生起,要沒這種尤其業種子的力量,那這阿賴耶識也沒法相續。所以這存儲作用跟善惡的業力,也非常有關系。造業受果,以至于造業的問題,就是思心所的問題,思心所跟煩惱相應的時候,跟善的業相應的時候,它特別有對于我們內外的世界、內外兩界,是構成的條件,所以這個力、思心所,也是造成我們受,緣識、受識,推行的識,這叁部分。

  所以,我的意思是說,這個阿賴耶識是主要的依靠,當然離不開煩惱,而煩惱引起的作業,善業、惡業,它是構成我們內變根身、外變器世間這個兩變,起到很大作用。所以這個業,業就是生起識,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所以業力不但把存儲的作用帶出來了,還把存儲的內外種子也相似相續的引出來了。所以這感引的力量,以前我特別講到,一個生的力量,一個引的力量,都非常重要,生的力量看起來,跟我們執著特別有關系,名言特別有關系;引的力量跟造業有關系。

  現在我們器世間跟有情世間,尤其有情世間,它利用了現有條件、資源、現有的手等等,的確現在科學方面就把它這個人的手有所延伸、人的腿有所延伸,把手延伸就是弄成一個工廠、種種機械,地下也要試驗誇克産生的問題,這些都是一種把人的手延伸,或者把人的眼根延伸,利用放大鏡,望遠鏡,總之是利用了我們現有的條件,用試驗的辦法用工廠、試驗室這樣的辦法,來對自然的五根作延伸,這個延伸也就是用它試驗的手段、試驗的勞動,工廠也是工人的勞動,把這延伸出來的東西,以至未延伸出來的東西,想法利用人的聰明智力來有所延伸。這部分勞力,大部分是無記性,但是也有利于人的,是善。

  所以不管怎麼說,這麼來分析,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能分別跟所分別,跟這都有關系,就是跟內外的器世間、有情世間,這兩個世間都有關系。這兩個世間都是跟這個阿賴耶識的存儲作用離不開的,這個延伸是不是對自然界、對人生、人的根身這方面完全有好的影響呢?好象也有壞的影響。有壞的影響,按說應該是屬于惡業,現在環境汙染,現在這個暴風驟雨很厲害,說一陣子才來了,整個就跟擡來這個一個小海一樣……,就變成汪洋,尤其今年這兩年也有很大變化,那是不是跟人又在這上頭加工,用一些勞力有一定的關系啊?恐怕還是有關系。所以內外的汙染恐怕也是因爲加重人的造惡問題。

  內部的汙染,底下我們要講,貪嗔癡這些能分別,人老了,現在根身有變化,這五根有變化,有點衰朽,這個變化也跟過去我們自己造業有關系,而且跟共業有關系,因爲我們大夥都有老,都有死,跟我們過去造業特別有關系,過去我們造業也是由根身方面發動的。現在呢,殺盜淫跟現有的五根都有關系,尤其身根上頭有腦有手有足有腹,肚子,肚子裏頭有消化的問題,滋養問題,有生殖器問題,生人的問題,等等的都是我們內六觸,也就是由我們的內六觸也造出許多新的業,但延伸出來的根身也有造業。

  總之這裏頭無論你造善業造惡業,你就是得到一個結果、業果,這個業果還包含著阿賴耶識異熟識這延續問題,這個延續不但它自身延續,同時還有儲存的作用,要沒有這個儲存作用,似乎這個根身器界這兩方面都延續不下去,我們現在就是分析阿賴耶識跟前七識,這裏邊都有能分別跟所分別,這歸入正題,就是所謂識,我們特別提到了別識,所以內變根身外變器世間,都是一個整體的了別識,我們現在講唯識,就是唯了別識,歸到以前我們常常談,這個圖景識,這一個畫面、這一個圖景,包括很多東西,也就是包括很多的能分別跟所分別,決不是單純的所分別,也決不是單純的能分別。

  尤其這能分別的作用,所以我們現在說,能對治的顛倒分別跟虛妄分別,這是我們最主要的一個話題,也就是咱們以前常講的,無論在哪兒都展開了一個了別識,就在咱們現在、當前,也是了別識的一個圖景,這個圖景也是我們一個試驗室,一個道場。現在就提到這個問題了,我們怎麼能對治這些不如理的分別,這就是一方面對治我們所謂的無明,煩惱,最主要的是對治我們的錯誤的認識,不如理的思維,就是對治我們這虛妄分別、顛倒、錯亂、散動等等。

  這散動本身就是一個痛苦,所以佛爲什麼講定,說叁界、色界、無色界的定,這禅定都有一個跟這個散動、顛倒不同,它比較寂靜,佛教最主要講寂靜,就是對治散動,煩擾惱亂,燥動。欲界呢,是越燥動越高興,粗重、狂妄、顛倒這些好象是越是這樣越可以長人的興致似的,看足球、看鬥牛、人鬥獸、鬥雞、…

《攝大乘論 第55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攝大乘論 第56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