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講:第叁品(第6頁第16行-第7頁第8行)
(1995年8月20日)
現在正是我們抗日戰爭50周年紀念,稍微說一點,現在日本人把侵略戰爭神聖化,有的人還到靖國神社去參拜,有東條英機這殺魔王……。他把殘殺人民的戰爭神聖化,這是在人類文明曆史裏頭很少見的。相反的,我們一百多年來,受到侵略、壓迫剝削,到了抗戰正是一個翻身的時候,反侵略反壓迫製止罪惡的。人類應該怎麼做?現在提出世界婦女大會又開了,和平、發展。我們的社會的建設也提出了穩定、改革、發展。總之人民對于將來是有一種希望,也就是價值的趣向。
在這時候我願意提出來,什麼是利益?佛教講自利利他,自覺覺他,利益安樂衆生,這利益到底什麼意思?可見人類的理想,所謂就是自由跟平等。但是呢?這個平等跟和平發展等的理想,到底建築在我見上頭?還是無我上頭?這在理論上是個大問題,就拿和平與發展的問題,要建築在個人主義上,這問題就麻煩了,是不是真正能有和平?是不是真正合乎發展規律?另外,我們要建築在無我的基礎上,這又是一種什麼景象?
就拿利益說,馬克思也談到利益,有個集團化的問題,有階級的問題,拿現在來說,有資本的人跟有勞力的人,有時候很難站在一起。所以把這自由平等建築在……。有資本的人代表一群人,有勞力的人代表一群人,信上帝的人也代表一群人,以至信天皇神聖,侵略戰爭是神聖,所以對利益到底怎麼理解?
這利益跟善惡有密切關系,善的話,我們看書上提到這個,就是二世爲善,不但現在還有將來,不是你現在做完了就完了,還要看結果。利益實際上包括因果的關系,不但在因的時候,在果的時候也要一致,這是真正的利益。今朝有酒今朝醉,不管明天,明天結果怎麼樣?這樣的不是真正的利益,這是世間這樣,而佛教裏頭的利益是什麼?就是使衆生能解脫生死,得到真正的安樂,可以說是出世間利益,是真正的利益。不象普通侵略壓迫剝削,它自己賺錢以後得到享受以後他不問將來怎麼樣?不會有好結果。
這裏頭有一個因果的問題,因果律的問題,也有一個事物發展的規律性,所以自利利他這個利跟普通的利,少受些痛苦,還不一樣,真正把人安頓在最可靠的地方,能夠到彼岸,安頓到最寂靜的地方,也就是擺脫生死跟輪回,所以這和平與發展,這和平相當于涅磐,發展在佛教裏頭呢,世俗的發展是在輪回之中,要是解脫輪回,那就是一天天五位、十地,得到真正的解放,把每時每刻都安頓在最平安的地方,最寂靜的地方,不但把個人,同時自己發心以後就是要帶起大家來解決問題,解決痛苦問題。
人生的每時每刻都在漂泊,難以掌握,風險很大,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是不是能保證下一刹那怎麼樣?很難說。所以人生整個是非常不自在,既不自由也不平等,你要說真正平等,拿個人主義來講,能講平等嗎?一般還是講法律的保證,個人的利益,權益。這在有些方面,比如欺負人的問題,還有訴訟法,法律,爲保證互相的利益,還製定許多的法律,所謂公平,到底真正是不是有公道,有公平?所以自由平等也是有條件的,在各種情況之下有所不同,法律也不能涵蓋一切,它也是部分的解決問題,製了法還要製法,還要解決新的問題。
總之,在有爲法裏,在雜染法裏,在有漏法裏頭,最不平靜,沒有什麼保障。所以我們講這個發展、講穩定,講和平跟發展,可是這和平看起來還是比較重要的,比發展還重要。佛教裏涅磐這方面還是比較容易的。
總之,它發展應該有規律性,要合乎因果規律,而真正講因果規律,只有講唯識緣起,唯識性,前頭我們很強調,所謂規律性,必須建築在無我無常的理論上,有常有我沒有因果,所以我們這個目標就是證真如,跟世間那個和平那個穩定,很不一樣。那個穩定和平都是建築在我見、有我,我們的寂靜都是建築在無我,一切一切都建築在無我上,這才是真正人類的利益,以至于所有的動物都是應該這樣的,都應該互相依存,決不能依自而起,依自而立。所以這個原則是很沒法子改變的,這有爲法就是互相依存。
所以在中國的古代文化裏,還有些個東西值得大家注意,就是義跟利問題,得失的得跟道德的德,這兩方面,用現在的話,一般都是社會效益跟經濟效益,還有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現在多半著重經濟利益,多半著重物質利益,這一點也是造成不穩定的因素,不合乎發展規律。所以現在有的人也在討論企業文化問題,中國的精粹的文化,也可以跟企業文化合起來。有人這樣講,說資本主義經濟是講利,而我們社會主義的經濟,應該講義。
義,仁跟義是很重要的兩個概念,怎麼就把日本打出中國去?這就有一個戰爭的正義問題,多少抗日英雄……都是無我的行動,對于我們現在,對于過去中華民族曆史,這些領導戰爭的的確是有很大的影響。
所以在《莊嚴現觀論》裏頭有一個頌子,講到叁大,一是心;二是斷離,就是改革、革命;叁是證得。所以慈氏菩薩還是很注意大家發心、解脫,得到正果,這個力量是非常大的。所謂浴血抗戰的英雄,當然有斷離的,他也有所證得,但是,對于證得真理,能斷離錯誤、錯誤認識,這個心力方面是相當大的。不但要震動欲界,地球,叁界九地都不在話下,都可以變個樣兒。所以我們要發心真正要自利利他,自覺覺他,這力量是非常大的。比那浴血的抗戰英雄不在以下,可是我們每天都有這抗敵的問題,時時刻刻都有要斷離、要對治。
現在我們考慮的問題,就是叁性。叁性的關系到底是怎麼回事?它的同、異,這是關鍵,這是十分關鍵的,所以別看叁性互相關系好象很微妙、很特別,但是呢,對我們辨別怎麼樣是顛倒?錯亂?怎麼是最圓滿?一點缺陷沒有?一點漏洞沒有?這個是一個我們要徹底的、要把《攝大乘論》這部著作要真正的把它得到正解、確解,這是非常重要的。
現在有的同志已經能用藏文看《攝大乘論》了,我們能打印出來藏文本,我覺得很重要,大家可以對照漢文,仔細的來研究分析,每個字每句話,每個問題,都要弄清清楚楚,可以把它背下來,天天思索,值得我們下最大的力量。這就是跟叁大有關系。我們的無明是掩蓋了我們所有的生活、所有的認識,都是黑暗的,但是光明的大道,也就在眼前。所以這就要認識,什麼是真正沒有的東西?什麼是假有?什麼是真有?這是我們每時每刻的問題,不是有待于明天解決,有待于下一個世紀解決,有待于下一刹那來解決。
上次講到能遍計,怎麼樣能遍計?這個過程,就是由什麼行相來遍計?也就是怎麼樣搞這個能遍計?怎麼由能遍計搞出了遍計能執?上次說由什麼行相來能遍計?這地方本來是一點顛倒都沒有的,可是因爲能遍計的關系,就造成顛倒了。
大家翻到前邊,第一卷末尾的地方,提到“複有譬喻(能)相,謂此阿賴耶識幻、焰、夢、翳爲譬喻”,就是提到阿賴耶識本身,是幻、夢,作譬喻,這個譬喻本身就是能相,能有所表示,說“此若無者”,要是沒有幻化的阿賴耶識、這夢幻的阿賴耶識,以後這虛妄不實的能遍計的種子,造成顛倒的原因,就不可能有。
這地方跟現在大家就可以對照來看。阿賴耶識本身,它是作爲我們的顛倒的一個基礎,它本身是跟夢幻一樣,所以就跟前頭說的,它互相依存,不是依自而有,互相依存、如夢如幻的阿賴耶識,它本身使得能遍計造成顛倒的原因,就是它本身有這個能遍計的種子,有這種子就造成了當前顛倒的原因。所以能遍計也是因緣而生的,依種子而生起的。
“緣何(爲)境界?”上次已經談到了,以名言爲境界,“緣名爲境”。這名就是信息的意思,符號、信息。一個是名言,就是诠表,一是造業,這是我們生活裏頭最主要的兩大支柱。
“于依他起自性中,取彼(所相)相貌”,上次也談到、屢次談到,他也有根據,那就是依他起性的相分方面,依他起性顯現出來的無常、幻化,拿這種相分、這種原由,拿這個阿賴耶識所顯現出來的依他起性的法,這依他起性法有聲音,就拿這個符號、有時聲音、有時拿形色的符號,這些東西就是依他起。
另外,就說現在天氣很熱,這個熱,有所诠表,诠表的天氣的變化,天氣變化也是依他起,並沒有固定的東西,但有一個熱,多少多少度,有個度,30度,這30度有個所指的熱度,這熱度是流動的,30度的熱,這是一個名言,它所诠表的是流動的體態,30度並不是時時刻刻都完全是30度,它變動很大,所以天氣的問題,是難以對付的問題,30度的攝氏度,指的是個什麼東西?那個東西也是時刻在變化,可是因爲你有這30度的名言,它就有一個今天這熱就是30度,有這種體性,跟昨天不一樣,其實是時時刻刻在變,今天熱,30度,這30度指的什麼東西?天氣是流動,30度這詞兒,就是一下就有所指,就好象是不變,就好象現存是這樣,一回兒還是這樣,有這種作用。
所以這能诠跟所诠,都在變動,都是依他起,但是這兩個依他起合在一起的時候,它好象定性了,現在就是這樣,不是旁的。所以一有名言,就跟這個,現實的溫度合在一起,好象就是確有所指。依他起的自性裏頭,能緣所緣都是依他而起的東西,可是一給他名言,就是30度,這個名言一定的話,就把這流動的現實,據爲自己的所相了,就是能诠的所相,就給定住了。
實際上他自己沒有所诠,就是依靠變動的東西、依他起的東西,當做它的所相,當做它所诠的東西,所以世間東西都因爲一起名,好象有個這東西,好象確有所指,一確有所指,就好象有了自性,拿這個依他起性的東西,當做它自己的所诠的東西,所诠的所相,固定化了。
“由尋起語”,然後,你把它固定化就是由尋,就是我們現在的思想,…
《攝大乘論 第49講 (第50-54講沒有錄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