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讲:第三品(第6页第16行-第7页第8行)
(1995年8月20日)
现在正是我们抗日战争50周年纪念,稍微说一点,现在日本人把侵略战争神圣化,有的人还到靖国神社去参拜,有东条英机这杀魔王……。他把残杀人民的战争神圣化,这是在人类文明历史里头很少见的。相反的,我们一百多年来,受到侵略、压迫剥削,到了抗战正是一个翻身的时候,反侵略反压迫制止罪恶的。人类应该怎么做?现在提出世界妇女大会又开了,和平、发展。我们的社会的建设也提出了稳定、改革、发展。总之人民对于将来是有一种希望,也就是价值的趣向。
在这时候我愿意提出来,什么是利益?佛教讲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利益安乐众生,这利益到底什么意思?可见人类的理想,所谓就是自由跟平等。但是呢?这个平等跟和平发展等的理想,到底建筑在我见上头?还是无我上头?这在理论上是个大问题,就拿和平与发展的问题,要建筑在个人主义上,这问题就麻烦了,是不是真正能有和平?是不是真正合乎发展规律?另外,我们要建筑在无我的基础上,这又是一种什么景象?
就拿利益说,马克思也谈到利益,有个集团化的问题,有阶级的问题,拿现在来说,有资本的人跟有劳力的人,有时候很难站在一起。所以把这自由平等建筑在……。有资本的人代表一群人,有劳力的人代表一群人,信上帝的人也代表一群人,以至信天皇神圣,侵略战争是神圣,所以对利益到底怎么理解?
这利益跟善恶有密切关系,善的话,我们看书上提到这个,就是二世为善,不但现在还有将来,不是你现在做完了就完了,还要看结果。利益实际上包括因果的关系,不但在因的时候,在果的时候也要一致,这是真正的利益。今朝有酒今朝醉,不管明天,明天结果怎么样?这样的不是真正的利益,这是世间这样,而佛教里头的利益是什么?就是使众生能解脱生死,得到真正的安乐,可以说是出世间利益,是真正的利益。不象普通侵略压迫剥削,它自己赚钱以后得到享受以后他不问将来怎么样?不会有好结果。
这里头有一个因果的问题,因果律的问题,也有一个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所以自利利他这个利跟普通的利,少受些痛苦,还不一样,真正把人安顿在最可靠的地方,能够到彼岸,安顿到最寂静的地方,也就是摆脱生死跟轮回,所以这和平与发展,这和平相当于涅磐,发展在佛教里头呢,世俗的发展是在轮回之中,要是解脱轮回,那就是一天天五位、十地,得到真正的解放,把每时每刻都安顿在最平安的地方,最寂静的地方,不但把个人,同时自己发心以后就是要带起大家来解决问题,解决痛苦问题。
人生的每时每刻都在漂泊,难以掌握,风险很大,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是不是能保证下一刹那怎么样?很难说。所以人生整个是非常不自在,既不自由也不平等,你要说真正平等,拿个人主义来讲,能讲平等吗?一般还是讲法律的保证,个人的利益,权益。这在有些方面,比如欺负人的问题,还有诉讼法,法律,为保证互相的利益,还制定许多的法律,所谓公平,到底真正是不是有公道,有公平?所以自由平等也是有条件的,在各种情况之下有所不同,法律也不能涵盖一切,它也是部分的解决问题,制了法还要制法,还要解决新的问题。
总之,在有为法里,在杂染法里,在有漏法里头,最不平静,没有什么保障。所以我们讲这个发展、讲稳定,讲和平跟发展,可是这和平看起来还是比较重要的,比发展还重要。佛教里涅磐这方面还是比较容易的。
总之,它发展应该有规律性,要合乎因果规律,而真正讲因果规律,只有讲唯识缘起,唯识性,前头我们很强调,所谓规律性,必须建筑在无我无常的理论上,有常有我没有因果,所以我们这个目标就是证真如,跟世间那个和平那个稳定,很不一样。那个稳定和平都是建筑在我见、有我,我们的寂静都是建筑在无我,一切一切都建筑在无我上,这才是真正人类的利益,以至于所有的动物都是应该这样的,都应该互相依存,决不能依自而起,依自而立。所以这个原则是很没法子改变的,这有为法就是互相依存。
所以在中国的古代文化里,还有些个东西值得大家注意,就是义跟利问题,得失的得跟道德的德,这两方面,用现在的话,一般都是社会效益跟经济效益,还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现在多半着重经济利益,多半着重物质利益,这一点也是造成不稳定的因素,不合乎发展规律。所以现在有的人也在讨论企业文化问题,中国的精粹的文化,也可以跟企业文化合起来。有人这样讲,说资本主义经济是讲利,而我们社会主义的经济,应该讲义。
义,仁跟义是很重要的两个概念,怎么就把日本打出中国去?这就有一个战争的正义问题,多少抗日英雄……都是无我的行动,对于我们现在,对于过去中华民族历史,这些领导战争的的确是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在《庄严现观论》里头有一个颂子,讲到三大,一是心;二是断离,就是改革、革命;三是证得。所以慈氏菩萨还是很注意大家发心、解脱,得到正果,这个力量是非常大的。所谓浴血抗战的英雄,当然有断离的,他也有所证得,但是,对于证得真理,能断离错误、错误认识,这个心力方面是相当大的。不但要震动欲界,地球,三界九地都不在话下,都可以变个样儿。所以我们要发心真正要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这力量是非常大的。比那浴血的抗战英雄不在以下,可是我们每天都有这抗敌的问题,时时刻刻都有要断离、要对治。
现在我们考虑的问题,就是三性。三性的关系到底是怎么回事?它的同、异,这是关键,这是十分关键的,所以别看三性互相关系好象很微妙、很特别,但是呢,对我们辨别怎么样是颠倒?错乱?怎么是最圆满?一点缺陷没有?一点漏洞没有?这个是一个我们要彻底的、要把《摄大乘论》这部著作要真正的把它得到正解、确解,这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有的同志已经能用藏文看《摄大乘论》了,我们能打印出来藏文本,我觉得很重要,大家可以对照汉文,仔细的来研究分析,每个字每句话,每个问题,都要弄清清楚楚,可以把它背下来,天天思索,值得我们下最大的力量。这就是跟三大有关系。我们的无明是掩盖了我们所有的生活、所有的认识,都是黑暗的,但是光明的大道,也就在眼前。所以这就要认识,什么是真正没有的东西?什么是假有?什么是真有?这是我们每时每刻的问题,不是有待于明天解决,有待于下一个世纪解决,有待于下一刹那来解决。
上次讲到能遍计,怎么样能遍计?这个过程,就是由什么行相来遍计?也就是怎么样搞这个能遍计?怎么由能遍计搞出了遍计能执?上次说由什么行相来能遍计?这地方本来是一点颠倒都没有的,可是因为能遍计的关系,就造成颠倒了。
大家翻到前边,第一卷末尾的地方,提到“复有譬喻(能)相,谓此阿赖耶识幻、焰、梦、翳为譬喻”,就是提到阿赖耶识本身,是幻、梦,作譬喻,这个譬喻本身就是能相,能有所表示,说“此若无者”,要是没有幻化的阿赖耶识、这梦幻的阿赖耶识,以后这虚妄不实的能遍计的种子,造成颠倒的原因,就不可能有。
这地方跟现在大家就可以对照来看。阿赖耶识本身,它是作为我们的颠倒的一个基础,它本身是跟梦幻一样,所以就跟前头说的,它互相依存,不是依自而有,互相依存、如梦如幻的阿赖耶识,它本身使得能遍计造成颠倒的原因,就是它本身有这个能遍计的种子,有这种子就造成了当前颠倒的原因。所以能遍计也是因缘而生的,依种子而生起的。
“缘何(为)境界?”上次已经谈到了,以名言为境界,“缘名为境”。这名就是信息的意思,符号、信息。一个是名言,就是诠表,一是造业,这是我们生活里头最主要的两大支柱。
“于依他起自性中,取彼(所相)相貌”,上次也谈到、屡次谈到,他也有根据,那就是依他起性的相分方面,依他起性显现出来的无常、幻化,拿这种相分、这种原由,拿这个阿赖耶识所显现出来的依他起性的法,这依他起性法有声音,就拿这个符号、有时声音、有时拿形色的符号,这些东西就是依他起。
另外,就说现在天气很热,这个热,有所诠表,诠表的天气的变化,天气变化也是依他起,并没有固定的东西,但有一个热,多少多少度,有个度,30度,这30度有个所指的热度,这热度是流动的,30度的热,这是一个名言,它所诠表的是流动的体态,30度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完全是30度,它变动很大,所以天气的问题,是难以对付的问题,30度的摄氏度,指的是个什么东西?那个东西也是时刻在变化,可是因为你有这30度的名言,它就有一个今天这热就是30度,有这种体性,跟昨天不一样,其实是时时刻刻在变,今天热,30度,这30度指的什么东西?天气是流动,30度这词儿,就是一下就有所指,就好象是不变,就好象现存是这样,一回儿还是这样,有这种作用。
所以这能诠跟所诠,都在变动,都是依他起,但是这两个依他起合在一起的时候,它好象定性了,现在就是这样,不是旁的。所以一有名言,就跟这个,现实的温度合在一起,好象就是确有所指。依他起的自性里头,能缘所缘都是依他而起的东西,可是一给他名言,就是30度,这个名言一定的话,就把这流动的现实,据为自己的所相了,就是能诠的所相,就给定住了。
实际上他自己没有所诠,就是依靠变动的东西、依他起的东西,当做它的所相,当做它所诠的东西,所以世间东西都因为一起名,好象有个这东西,好象确有所指,一确有所指,就好象有了自性,拿这个依他起性的东西,当做它自己的所诠的东西,所诠的所相,固定化了。
“由寻起语”,然后,你把它固定化就是由寻,就是我们现在的思想,…
《摄大乘论 第49讲 (第50-54讲没有录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