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漏的善意”,不但沒有惡跟無記,同時他這個淨心,是菩薩的淨心,就是還要沒有其它的有漏的善意識,這善還不是指的所有的善,其它所有的善還不叫淨心,就是無漏裏頭還要離余,還要離其余的有漏,故說無余。
這無余有兩方面的事,一是沒有惡跟無記,一個是沒有善裏頭的有漏的善。就是指的無漏的善,離開其它所有的有漏,故說無余,這無余就是這樣的意思。不但沒有這個惡跟無記,還沒有其余的有漏善。
(問:菩薩登地以後,他的心不一定完全是淨心吧?)現在指的淨心,就是簡別這個東西,致于具體他指的哪一個分位,那是另外問題,現在他是總結前頭這個所說的,不要以第六意識作爲轉依的根本。提到的轉依問題,“無余心轉依”,怎麼叫轉依呢?轉染依成淨依叫轉,轉染成淨,這依呢,就是依持,我們現在也是轉染成淨,以能對治來代替所對治,但是你在自己思想上能以能對治代替所對治,現在不讓我見現行,是無我見,無自性,暫時的你可以代替他,但是你還不能斷,有一個你對所對治能斷,還需要熏習,還需要修持。就是你一直,你的無漏思、能對治把所對治給斷了,這還不能叫斷,因爲你還有所對治的種子,所以你淨,你的第六意識暫時起來了,能對治,可以代替了所對治,但還不能算轉依。所以雖然是體沒了,這個我見的體或者沒了,有漏的所對治的體沒了,但它依還沒斷,就是沒有把所對治的種子斷了,你必須把所對治種子斷了,才是真正把所對治的體斷了。
所以什麼真正的?好比我們說事物總有一個本質的東西。本質的東西上次我們談到了,所謂本質都是我,是獨立存在的東西,就是我、自性。而我們說是沒有自性,只有它那個種子支持它。所以什麼叫事體呢?我們說算作一件事情,怎麼算呢?主要就是它的種子,要沒有種子支持它,它就不能相續存在、相續隨轉。
所以在前頭說了,因果律的問題,一個事物,它的本質是什麼?不是我,不是自性,而是它能夠生起它的種子,這弄得很清楚,所以說什麼東西才能代表這我?代替我?必須提到阿賴耶識,必須提到熏習,必須提到種子。
心轉依也是這麼回事情,不是它一時的所對治不存在,那是表面的,你還沒有鏟除它的種子,它還在生起,用現在的話說,它的本質沒變,實際上本質沒有,本質就是自性,就是我的問題。裏頭根本沒有常一不變的東西,根本沒有獨立存在的東西。
還就是它的種子,它的熏習問題,無常的我、無常的熏習、無常的種子。所以這地方都可以看出來,要排除我見,必須講阿賴耶識、講種子、講熏習。
“雲何汝當作”,你要不信阿賴耶識的話,你怎麼作此轉依,怎麼叫作轉依,你沒法兒解釋,這就可以看出,事物的本質的東西,根本沒有。(錄音結束)
它的問題必須要鏟除。這裏頭有熏習問題,這熏習不是一時的,要重複的,爲什麼要修?修就是一次一次不斷,重複,這重複很要緊,因爲我們過去養成的習慣都是重複而來的,所以爲什麼說牢不可破,就是因爲重複的關系,我們要鏟除這東西,還要以重複對重複。重複要重複什麼?要重複你能對治,才能把重複的所對治來鏟除,所謂重複能對治,就是修,修持、修行。沒有離開能對治來談修行,也沒有離開重複的能對治,來談修行。也就是沒有能離開無我的這種能對治來談能對治。
所以大家要時時刻刻要注意到,一個是煩惱障,一個是所知障,一是所取一是能取。你只是說能對治就算了,那可不行,這個
“若對治轉依”,要說對治就算轉依了,對治本身還不是轉依,它是能對治,起了很大作用,能使所對治破滅,這是沒問題的,但是你對它種子,還沒有完全鏟除,所以能對治本身還不能叫作轉依。要是對治就算轉依,
“非斷故不成”,就是不是能對治本身,那就是永斷。這轉依還不是能對治,能對治是因,已經斷了是果。因還不是就是果,這因跟果還是有差別的,
“無種或無體,若許爲轉依”,一個無種一個無體,這種跟體的不同,所以這無種無體,是有差別的。無種呢,才是轉依的,而這無種的話,你必須承認阿賴耶識肯定阿賴耶識。所以這無種無體,你要講這個無種的話,就必須講到阿賴耶識。
(下邊應是講:“無彼二無故,轉依不應理。”)
這個底下把前頭破第六意識的問題總結了一下,意思還是非有阿賴耶識不可,要講轉依就必須講到阿賴耶識,你要講相似相續,前爲後因的話,必須講到阿賴耶識、必須講到熏習。所以前頭,無論任何的現象,前頭要是後頭的因的話,尤其是說因緣的話,那必須建立阿賴耶識,也就是必須有熏習的問題,所以這個熏習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
熏習的條件希望咱們很好地研究考慮,牽涉到阿賴耶識的能夠成爲所熏的。這所熏的條件,在前頭,我們多次提出來應該特別注意,因爲建立阿賴耶識不是容易的事情,也就是你想破“我”的話,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要想把我見、無明,真正把它透視,知道它是根本不存在的東西,不是容易的事情。那就由釋迦、龍樹、提婆,以至到慈氏,把這個問題才徹底地解決了。
底下又另外提出問題來,前頭都是由許多看不出阿賴耶識的存在是必要的,而作種種不正確的想法,也就是不會真正針對二種我見,只有到慈氏學,才能徹底地對治我見,對治二種我見。得來是很不容易的,發展過程也是不是一帆風順的。以至到中國來以後更形成了錯誤的認識,是真正的無我的學說,還是拉回有我?
所以看起來真正能夠正聞熏習,能解決我見問題,只有依靠正聞。我們能不能稍微理解一點兒正法?就更感覺到那種很深的困惑,是多麼,所謂沈淪,不能解脫,不能出離,佛教主要是出離,可以說在水深火熱之中。
底下我們談阿賴耶識差別的問題,這個差別,它有各種不同的熏習,在熏習裏頭分了些類,也可以說,差別就是它的熏習的特點,(錄音結束)
《攝大乘論 第27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