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漏的善意”,不但没有恶跟无记,同时他这个净心,是菩萨的净心,就是还要没有其它的有漏的善意识,这善还不是指的所有的善,其它所有的善还不叫净心,就是无漏里头还要离余,还要离其余的有漏,故说无余。
这无余有两方面的事,一是没有恶跟无记,一个是没有善里头的有漏的善。就是指的无漏的善,离开其它所有的有漏,故说无余,这无余就是这样的意思。不但没有这个恶跟无记,还没有其余的有漏善。
(问:菩萨登地以后,他的心不一定完全是净心吧?)现在指的净心,就是简别这个东西,致于具体他指的哪一个分位,那是另外问题,现在他是总结前头这个所说的,不要以第六意识作为转依的根本。提到的转依问题,“无余心转依”,怎么叫转依呢?转染依成净依叫转,转染成净,这依呢,就是依持,我们现在也是转染成净,以能对治来代替所对治,但是你在自己思想上能以能对治代替所对治,现在不让我见现行,是无我见,无自性,暂时的你可以代替他,但是你还不能断,有一个你对所对治能断,还需要熏习,还需要修持。就是你一直,你的无漏思、能对治把所对治给断了,这还不能叫断,因为你还有所对治的种子,所以你净,你的第六意识暂时起来了,能对治,可以代替了所对治,但还不能算转依。所以虽然是体没了,这个我见的体或者没了,有漏的所对治的体没了,但它依还没断,就是没有把所对治的种子断了,你必须把所对治种子断了,才是真正把所对治的体断了。
所以什么真正的?好比我们说事物总有一个本质的东西。本质的东西上次我们谈到了,所谓本质都是我,是独立存在的东西,就是我、自性。而我们说是没有自性,只有它那个种子支持它。所以什么叫事体呢?我们说算作一件事情,怎么算呢?主要就是它的种子,要没有种子支持它,它就不能相续存在、相续随转。
所以在前头说了,因果律的问题,一个事物,它的本质是什么?不是我,不是自性,而是它能够生起它的种子,这弄得很清楚,所以说什么东西才能代表这我?代替我?必须提到阿赖耶识,必须提到熏习,必须提到种子。
心转依也是这么回事情,不是它一时的所对治不存在,那是表面的,你还没有铲除它的种子,它还在生起,用现在的话说,它的本质没变,实际上本质没有,本质就是自性,就是我的问题。里头根本没有常一不变的东西,根本没有独立存在的东西。
还就是它的种子,它的熏习问题,无常的我、无常的熏习、无常的种子。所以这地方都可以看出来,要排除我见,必须讲阿赖耶识、讲种子、讲熏习。
“云何汝当作”,你要不信阿赖耶识的话,你怎么作此转依,怎么叫作转依,你没法儿解释,这就可以看出,事物的本质的东西,根本没有。(录音结束)
它的问题必须要铲除。这里头有熏习问题,这熏习不是一时的,要重复的,为什么要修?修就是一次一次不断,重复,这重复很要紧,因为我们过去养成的习惯都是重复而来的,所以为什么说牢不可破,就是因为重复的关系,我们要铲除这东西,还要以重复对重复。重复要重复什么?要重复你能对治,才能把重复的所对治来铲除,所谓重复能对治,就是修,修持、修行。没有离开能对治来谈修行,也没有离开重复的能对治,来谈修行。也就是没有能离开无我的这种能对治来谈能对治。
所以大家要时时刻刻要注意到,一个是烦恼障,一个是所知障,一是所取一是能取。你只是说能对治就算了,那可不行,这个
“若对治转依”,要说对治就算转依了,对治本身还不是转依,它是能对治,起了很大作用,能使所对治破灭,这是没问题的,但是你对它种子,还没有完全铲除,所以能对治本身还不能叫作转依。要是对治就算转依,
“非断故不成”,就是不是能对治本身,那就是永断。这转依还不是能对治,能对治是因,已经断了是果。因还不是就是果,这因跟果还是有差别的,
“无种或无体,若许为转依”,一个无种一个无体,这种跟体的不同,所以这无种无体,是有差别的。无种呢,才是转依的,而这无种的话,你必须承认阿赖耶识肯定阿赖耶识。所以这无种无体,你要讲这个无种的话,就必须讲到阿赖耶识。
(下边应是讲:“无彼二无故,转依不应理。”)
这个底下把前头破第六意识的问题总结了一下,意思还是非有阿赖耶识不可,要讲转依就必须讲到阿赖耶识,你要讲相似相续,前为后因的话,必须讲到阿赖耶识、必须讲到熏习。所以前头,无论任何的现象,前头要是后头的因的话,尤其是说因缘的话,那必须建立阿赖耶识,也就是必须有熏习的问题,所以这个熏习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熏习的条件希望咱们很好地研究考虑,牵涉到阿赖耶识的能够成为所熏的。这所熏的条件,在前头,我们多次提出来应该特别注意,因为建立阿赖耶识不是容易的事情,也就是你想破“我”的话,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要想把我见、无明,真正把它透视,知道它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不是容易的事情。那就由释迦、龙树、提婆,以至到慈氏,把这个问题才彻底地解决了。
底下又另外提出问题来,前头都是由许多看不出阿赖耶识的存在是必要的,而作种种不正确的想法,也就是不会真正针对二种我见,只有到慈氏学,才能彻底地对治我见,对治二种我见。得来是很不容易的,发展过程也是不是一帆风顺的。以至到中国来以后更形成了错误的认识,是真正的无我的学说,还是拉回有我?
所以看起来真正能够正闻熏习,能解决我见问题,只有依靠正闻。我们能不能稍微理解一点儿正法?就更感觉到那种很深的困惑,是多么,所谓沉沦,不能解脱,不能出离,佛教主要是出离,可以说在水深火热之中。
底下我们谈阿赖耶识差别的问题,这个差别,它有各种不同的熏习,在熏习里头分了些类,也可以说,差别就是它的熏习的特点,(录音结束)
《摄大乘论 第27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