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27讲▪P2

  ..续本文上一页也是,劳动神圣。不劳动就没有产品,所以都有一个能造作的问题。这能造作是思心所,这要加上我见,你想这是创造世界的一个根本吗?那就是这里头因为我见的参加,恶业就出来了,当然也有善。

  (有人问:我们一般说是身语意三业,韩老为何这么强调意业?)要没有身业跟语业的话,那个意业隐藏在背后。(三业是什么关系呢?三业互相之间?)思心所是个最基本的,思心所跟其它的烦恼相应,构成业的基本,然后你来说话、来行动,内容还是思业,要没有思业你这语业跟身业也显示不出来,这是根本的。

  (比如一个很愚痴的人,他没有什么想法,可他一样身语造业。)你看一般信佛的烧烧香磕磕头,这是身业,里头是不是有意业?(当然有意业了。)意业是一般的什么业?我给烧点儿香,你给我点儿东西,给我点儿福报,是不是这业?(意业是根本,可一个愚痴的人,他脑子里没什么想法,但是他还是有身语业。)误会也可以造许多业。(比如喝醉了酒,他也可以造身业。)那他是拿什么作杠杆呢?问题还是在意业上,语业跟身业都是形式,实际内容还是有意业的。好象做梦的时候,有些举动,那时候的业不大分明,而一般的你说话、身体动作都跟意分不开的,所以意是内容,分明的。

  儒家讲“慎独”,一人关到屋子里,你自己想的东西别人也不知道,你自己也不理会,不注意,其实这种就是意业的问题,你说这意业要紧不要紧?所以我们每天所谓修行的话,那就针对我们所有的意业,可以说是这么回事。

  象你认为有常一不变的东西、有独立存在的东西,这是意业。象护法在30几岁的时候身体已经很不好了,他每天在修持,他想的什么?这是很大的问题。我们每天自己想的是什么?每时每刻,跟有我有关系没有?跟独立存在有关系没有?这都是最根本的,你造成你的生活内容,这是唯一的。

  所以五十几种心所,你每天用什么心所在起作用?这是没法子隐瞒的,所以儒家讲“慎独”,实际上那还是表面的问题,最基本的问题还是自己安身立命,安立在什么地方,你脚站在什么地方,你思想立在什么地方?是有我还是无我?是个根本问题。

  所谓无明,无明本来是个心所,一般人理会不到这东西,愚痴,最愚痴的问题是什么?最主要就是有我无我问题,佛教就发明了无我,所以就发明了阿赖耶识,根本没有无我。

  所以大家看《摄大乘论》也常谈,小乘里好象也不大承认大乘是佛说,可是许多地方都可以证明,大乘讲我更彻底,讲无我的问题更彻底,小乘差的多,就在无我上,所以佛教最主要的是无我的问题。不但无人我,象自私、道德、伦理,生活上的问题,好象是一种离开生活的法我,其实这个法我,生活更离不开,任何事情离不开。这东西正是我们的无明所在,无明就是不能如理思维,所谓不能如理思维就是不能如无我之理思维,这是很根本的问题、很现实的问题。

  所以通体来说,它的因果规律,也建筑在无我上,必须无常的东西才能有所谓因果,也就是必须是无我的东西才能见因果,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可是反过来说,有我无明的世界,有我造成的种子,这就是种能取所取的分别,执著能取所取的分别,就执著二我的这种分别,就是造成凡夫世界、痛苦的世界的一个根本。可以说是是无我才能讲因果,但是是有我才能造成生死之轮回。

  所有的阿赖耶识的种子,差不多都跟我见有关系,就是说阿赖耶识里头包含一种能对治的种子跟所对治的种子,它所对治的种子差不多都跟二我有关系,能对治的就是跟二无我有关系。可以这么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在阿赖耶识里头就是有两种种子同时同地存在,最后呢,把有我的种子都给消灭了。最后结果,那就是把这个凡夫的世界整个改变了,这痛苦的世界、认为常乐我净的颠倒的世界,就完全改变了。

  所以无常色心前为后因的问题,必须讲阿赖耶识,没有阿赖耶识没法儿讲通,所以世间的因果关系是怎么建立的?就是无常的东西怎么能生起无常的东西?这问题不是小问题。既然是我们凡夫的造因都是跟我见有关系,要没有我见,不致于有无明缘行行缘识这十二因缘,这我见实际上就是常乐我净都算在内了。所以我们的价值观,都是颠倒的,本来没有我,这是最根本的问题。

  有我的因果,必须要建立阿赖耶识,我们要是能够除灭因果,也是要根据阿赖耶识,把这种子藏在阿赖耶识,所以讲拿无常来作因,就必须要建立阿赖耶识。这一品,希望大家很好地研究,这是很深刻的问题。(中间休息)

  相续的问题、不断的问题,到底因为什么不断?到底因为什么相续?这还是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所以讲到相续,  

  “从无色无想天没灭定等出不应道理”,出了灭尽定就不应道理,就出不了定,也没法儿从无色界天跟无想天来,以后怎么样,就断了。它怎么能不断呢?根本事物无所谓常也无所谓断,它这种现象能够断,这还是在依他起上有这样的现象,但是不是一个很常的东西断了,就是它原来就存在相似相续,现在不相似相续,就是这个从无想天或无色天死了,就没法儿继续。这个问题就是说相续的问题,事物还是有相续跟断灭的问题,就是依他起性还有一个生起跟断灭的问题,所以这个东西必须要解决,前能生起后的问题,  

  “又阿罗汉后心不成,唯可容有等无间缘。”后心也不成,你说它表现在这个前为后因的话,那阿罗汉的最后,要入无余依涅磐的时候,它还入不了,因为什么,前为后因,最后心的话,还是原因,它引起后,你断不了。所以生灭法、无常法,它怎么能生起?怎么能灭?还是要有一个因果规律,要有一个前后关系,所以你认为前头一定作后头的原因,阿赖耶识这后心也不能成立。

  这是专取经部师他的判断,有问题。“唯可容有等无间缘。”按你的说法,只能说是有等无间缘。等无间缘大家知道,佛教的四缘之一,只是心所有法,有等无间缘,色法没有。而前头我们也说过,色法它是能绕着弯、绕着路走,前头这心所有法对后头来说,尤其它前后都同一的心所,它没法儿绕,绕道不行,必须前头给后头让路,后头才出来。所以有等无间缘。没有因缘的问题。

  色心,无性释里头讲“色心前后相生但应容有等无间缘,及增上缘,无有因缘。”增上缘是很广泛,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都是可以称作增上缘。所以前后相生的问题,在佛教普通容易解释的时候,讲等无间缘,前头让路后头生起,只有这个关系能够象经部师所说的。其它,增上缘当然也可以,但其它的因缘不能这么讲。所以这前头无常法为后头无常法我因的话,就必须有阿赖耶识,没有阿赖耶识的话,就没法儿讲因缘。

  前头特别要注意,一个是业力的感引问题,一个就是前头种子生起后头种子,是因缘而又不同时,这个应该总结一下。就是经部师呢,当然它这个问题也可以解决,就是前边,前怎么为后因?它没有解释,尤其在因缘上他没法儿解释,要能够解释的话,必须它这个两个时间两个刹那必须同时,不俱时不成,不俱时就不能有熏习,没有熏习就不能形成因缘,是这样的问题。所以底下就讲,  

  “如是若离一切种子异熟果识”,要离开既名为一切种子识,又叫作异熟果识,所以总起来叫作:一切种子异熟果识。要离开这个的话,  

  “杂染清净皆不得成,是故成就如前所说相,阿赖耶识决定是有。”

  这都是证明非有阿赖耶识不可。要是讲前为后因的话,必须讲阿赖耶识,所以要不讲阿赖耶识,就有许多没法儿解决的问题,就是强迫,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必须得认为有阿赖耶识,所以要没有阿赖耶识,有许多东西不能成立。尤其这前为后因的问题,而一般人他不承认阿赖耶识,也认为前头为后因,那就是过患,是过失,有许多问题没法儿解决。

  无性的释,有一段谈到这个,谈到大乘教就是佛说,为什么?就是我们前头说的,大乘把无我的问题发展到极致,最究竟,而小乘,就象经部论师,它还只是能解决人我存不存在的问题,而法我存不存在,还是没法儿解决。所以我们要真正研究佛教,最主要的东西是怎么能够认为无我的问题,我们当前说是要重新认识佛教,也就是重新认识无我的问题。

  所以大乘,说是慈氏学有三部分:唯识学,现在咱们这个所知依分就是唯识学;三性学,底下这一品就是指这个所知相,而这两种呢,唯识学跟三性是不能分开的,密切的;再来呢,什么是慧度学?要真正讲起来就是十二因缘。

  所以一般都说是,“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是概括了大乘佛教,这五法好象容易解决,就是在底下三自性都可以解决,慧度学呢,实际上就是二无我学。所以我们讲慈氏学呢,就是这三部分,这三部分都密切不能分。《楞伽经》里就讲,五法三自性,法事二无我。《瑜伽师地论》也是这样子。实际上,《般若波罗蜜多经》也是这样子。所以要讲慈氏学呢离不开这三部分。

  底下有三颂,总结前头的。  

  “菩萨于净心,远离于五识”,在净心里头远离五识,  

  “无余心转依”,这净心就是要转依,  

  “云何汝当作”,怎么才能够达到转依?这个三个颂子也是总结前头,没有阿赖耶识,不能建立转依。“若不信有阿赖耶识如住转识”,若不信有阿赖耶识的话,住在转识上,转依不成。这问题都是在这儿,就是一个坚住不坚住的问题,一个是它受熏不受熏,这是种子的问题,能够与现行相应。

  这个“菩萨于净心”,净心,这净就指的善识,简别不是恶也不是无记,叫作净心,就是善心的意思。“远离五识”,就是你要承认这前头所有的都是用意识代替阿赖耶识,这于净心,远离五识,就是不远离意识,依靠意识。无余,就是除恶无记,只有善识,无余,没有这个净心之余,那就是没有恶跟无记,因为只有善性的心。菩萨的净心,是“无余有…

《摄大乘论 第27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摄大乘论 第28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