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 第27講▪P2

  ..續本文上一頁也是,勞動神聖。不勞動就沒有産品,所以都有一個能造作的問題。這能造作是思心所,這要加上我見,你想這是創造世界的一個根本嗎?那就是這裏頭因爲我見的參加,惡業就出來了,當然也有善。

  (有人問:我們一般說是身語意叁業,韓老爲何這麼強調意業?)要沒有身業跟語業的話,那個意業隱藏在背後。(叁業是什麼關系呢?叁業互相之間?)思心所是個最基本的,思心所跟其它的煩惱相應,構成業的基本,然後你來說話、來行動,內容還是思業,要沒有思業你這語業跟身業也顯示不出來,這是根本的。

  (比如一個很愚癡的人,他沒有什麼想法,可他一樣身語造業。)你看一般信佛的燒燒香磕磕頭,這是身業,裏頭是不是有意業?(當然有意業了。)意業是一般的什麼業?我給燒點兒香,你給我點兒東西,給我點兒福報,是不是這業?(意業是根本,可一個愚癡的人,他腦子裏沒什麼想法,但是他還是有身語業。)誤會也可以造許多業。(比如喝醉了酒,他也可以造身業。)那他是拿什麼作杠杆呢?問題還是在意業上,語業跟身業都是形式,實際內容還是有意業的。好象做夢的時候,有些舉動,那時候的業不大分明,而一般的你說話、身體動作都跟意分不開的,所以意是內容,分明的。

  儒家講“慎獨”,一人關到屋子裏,你自己想的東西別人也不知道,你自己也不理會,不注意,其實這種就是意業的問題,你說這意業要緊不要緊?所以我們每天所謂修行的話,那就針對我們所有的意業,可以說是這麼回事。

  象你認爲有常一不變的東西、有獨立存在的東西,這是意業。象護法在30幾歲的時候身體已經很不好了,他每天在修持,他想的什麼?這是很大的問題。我們每天自己想的是什麼?每時每刻,跟有我有關系沒有?跟獨立存在有關系沒有?這都是最根本的,你造成你的生活內容,這是唯一的。

  所以五十幾種心所,你每天用什麼心所在起作用?這是沒法子隱瞞的,所以儒家講“慎獨”,實際上那還是表面的問題,最基本的問題還是自己安身立命,安立在什麼地方,你腳站在什麼地方,你思想立在什麼地方?是有我還是無我?是個根本問題。

  所謂無明,無明本來是個心所,一般人理會不到這東西,愚癡,最愚癡的問題是什麼?最主要就是有我無我問題,佛教就發明了無我,所以就發明了阿賴耶識,根本沒有無我。

  所以大家看《攝大乘論》也常談,小乘裏好象也不大承認大乘是佛說,可是許多地方都可以證明,大乘講我更徹底,講無我的問題更徹底,小乘差的多,就在無我上,所以佛教最主要的是無我的問題。不但無人我,象自私、道德、倫理,生活上的問題,好象是一種離開生活的法我,其實這個法我,生活更離不開,任何事情離不開。這東西正是我們的無明所在,無明就是不能如理思維,所謂不能如理思維就是不能如無我之理思維,這是很根本的問題、很現實的問題。

  所以通體來說,它的因果規律,也建築在無我上,必須無常的東西才能有所謂因果,也就是必須是無我的東西才能見因果,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可是反過來說,有我無明的世界,有我造成的種子,這就是種能取所取的分別,執著能取所取的分別,就執著二我的這種分別,就是造成凡夫世界、痛苦的世界的一個根本。可以說是是無我才能講因果,但是是有我才能造成生死之輪回。

  所有的阿賴耶識的種子,差不多都跟我見有關系,就是說阿賴耶識裏頭包含一種能對治的種子跟所對治的種子,它所對治的種子差不多都跟二我有關系,能對治的就是跟二無我有關系。可以這麼說,不是冤家不聚頭,在阿賴耶識裏頭就是有兩種種子同時同地存在,最後呢,把有我的種子都給消滅了。最後結果,那就是把這個凡夫的世界整個改變了,這痛苦的世界、認爲常樂我淨的顛倒的世界,就完全改變了。

  所以無常色心前爲後因的問題,必須講阿賴耶識,沒有阿賴耶識沒法兒講通,所以世間的因果關系是怎麼建立的?就是無常的東西怎麼能生起無常的東西?這問題不是小問題。既然是我們凡夫的造因都是跟我見有關系,要沒有我見,不致于有無明緣行行緣識這十二因緣,這我見實際上就是常樂我淨都算在內了。所以我們的價值觀,都是顛倒的,本來沒有我,這是最根本的問題。

  有我的因果,必須要建立阿賴耶識,我們要是能夠除滅因果,也是要根據阿賴耶識,把這種子藏在阿賴耶識,所以講拿無常來作因,就必須要建立阿賴耶識。這一品,希望大家很好地研究,這是很深刻的問題。(中間休息)

  相續的問題、不斷的問題,到底因爲什麼不斷?到底因爲什麼相續?這還是一個不容易解決的問題,所以講到相續,  

  “從無色無想天沒滅定等出不應道理”,出了滅盡定就不應道理,就出不了定,也沒法兒從無色界天跟無想天來,以後怎麼樣,就斷了。它怎麼能不斷呢?根本事物無所謂常也無所謂斷,它這種現象能夠斷,這還是在依他起上有這樣的現象,但是不是一個很常的東西斷了,就是它原來就存在相似相續,現在不相似相續,就是這個從無想天或無色天死了,就沒法兒繼續。這個問題就是說相續的問題,事物還是有相續跟斷滅的問題,就是依他起性還有一個生起跟斷滅的問題,所以這個東西必須要解決,前能生起後的問題,  

  “又阿羅漢後心不成,唯可容有等無間緣。”後心也不成,你說它表現在這個前爲後因的話,那阿羅漢的最後,要入無余依涅磐的時候,它還入不了,因爲什麼,前爲後因,最後心的話,還是原因,它引起後,你斷不了。所以生滅法、無常法,它怎麼能生起?怎麼能滅?還是要有一個因果規律,要有一個前後關系,所以你認爲前頭一定作後頭的原因,阿賴耶識這後心也不能成立。

  這是專取經部師他的判斷,有問題。“唯可容有等無間緣。”按你的說法,只能說是有等無間緣。等無間緣大家知道,佛教的四緣之一,只是心所有法,有等無間緣,色法沒有。而前頭我們也說過,色法它是能繞著彎、繞著路走,前頭這心所有法對後頭來說,尤其它前後都同一的心所,它沒法兒繞,繞道不行,必須前頭給後頭讓路,後頭才出來。所以有等無間緣。沒有因緣的問題。

  色心,無性釋裏頭講“色心前後相生但應容有等無間緣,及增上緣,無有因緣。”增上緣是很廣泛,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都是可以稱作增上緣。所以前後相生的問題,在佛教普通容易解釋的時候,講等無間緣,前頭讓路後頭生起,只有這個關系能夠象經部師所說的。其它,增上緣當然也可以,但其它的因緣不能這麼講。所以這前頭無常法爲後頭無常法我因的話,就必須有阿賴耶識,沒有阿賴耶識的話,就沒法兒講因緣。

  前頭特別要注意,一個是業力的感引問題,一個就是前頭種子生起後頭種子,是因緣而又不同時,這個應該總結一下。就是經部師呢,當然它這個問題也可以解決,就是前邊,前怎麼爲後因?它沒有解釋,尤其在因緣上他沒法兒解釋,要能夠解釋的話,必須它這個兩個時間兩個刹那必須同時,不俱時不成,不俱時就不能有熏習,沒有熏習就不能形成因緣,是這樣的問題。所以底下就講,  

  “如是若離一切種子異熟果識”,要離開既名爲一切種子識,又叫作異熟果識,所以總起來叫作:一切種子異熟果識。要離開這個的話,  

  “雜染清淨皆不得成,是故成就如前所說相,阿賴耶識決定是有。”

  這都是證明非有阿賴耶識不可。要是講前爲後因的話,必須講阿賴耶識,所以要不講阿賴耶識,就有許多沒法兒解決的問題,就是強迫,不管你承認不承認,必須得認爲有阿賴耶識,所以要沒有阿賴耶識,有許多東西不能成立。尤其這前爲後因的問題,而一般人他不承認阿賴耶識,也認爲前頭爲後因,那就是過患,是過失,有許多問題沒法兒解決。

  無性的釋,有一段談到這個,談到大乘教就是佛說,爲什麼?就是我們前頭說的,大乘把無我的問題發展到極致,最究竟,而小乘,就象經部論師,它還只是能解決人我存不存在的問題,而法我存不存在,還是沒法兒解決。所以我們要真正研究佛教,最主要的東西是怎麼能夠認爲無我的問題,我們當前說是要重新認識佛教,也就是重新認識無我的問題。

  所以大乘,說是慈氏學有叁部分:唯識學,現在咱們這個所知依分就是唯識學;叁性學,底下這一品就是指這個所知相,而這兩種呢,唯識學跟叁性是不能分開的,密切的;再來呢,什麼是慧度學?要真正講起來就是十二因緣。

  所以一般都說是,“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是概括了大乘佛教,這五法好象容易解決,就是在底下叁自性都可以解決,慧度學呢,實際上就是二無我學。所以我們講慈氏學呢,就是這叁部分,這叁部分都密切不能分。《楞伽經》裏就講,五法叁自性,法事二無我。《瑜伽師地論》也是這樣子。實際上,《般若波羅蜜多經》也是這樣子。所以要講慈氏學呢離不開這叁部分。

  底下有叁頌,總結前頭的。  

  “菩薩于淨心,遠離于五識”,在淨心裏頭遠離五識,  

  “無余心轉依”,這淨心就是要轉依,  

  “雲何汝當作”,怎麼才能夠達到轉依?這個叁個頌子也是總結前頭,沒有阿賴耶識,不能建立轉依。“若不信有阿賴耶識如住轉識”,若不信有阿賴耶識的話,住在轉識上,轉依不成。這問題都是在這兒,就是一個堅住不堅住的問題,一個是它受熏不受熏,這是種子的問題,能夠與現行相應。

  這個“菩薩于淨心”,淨心,這淨就指的善識,簡別不是惡也不是無記,叫作淨心,就是善心的意思。“遠離五識”,就是你要承認這前頭所有的都是用意識代替阿賴耶識,這于淨心,遠離五識,就是不遠離意識,依靠意識。無余,就是除惡無記,只有善識,無余,沒有這個淨心之余,那就是沒有惡跟無記,因爲只有善性的心。菩薩的淨心,是“無余有…

《攝大乘論 第27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攝大乘論 第28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