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頭辨別這個問題時候,有一個問題,前頭我們知道,辨別非阿賴耶識時候,一般都是阿賴耶識相似相續,不是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主要是跟它這個能熏習、所熏習有關系,種子跟現行必須要有阿賴耶識相續才能解決問題。
不過底下辨別這個也有一個原則,就是滅盡定裏頭,本來存在的識跟心跟心所有法存在的不多了,存在的不多了,假設你要認爲這個識是第六意識的話,那麼問題就有很多了,不能解決了。
主要的問題呢,世親就提到這麼一個問題,在世親的第叁卷裏頭,能依跟所依的問題,前頭也屢次提出,大家注意能熏所熏的問題,能有些個領會,還有能相所相、能生所生、能治所治,這些問題,現在提出來就是能依所依的問題。什麼叫能依呀?能依就指的心所有法,所依就指的心,心王,一個心所,一個心王。
“無始生死來,更互不相離。”這是一條原則。我們知道,色法由大變小,由大塊變成小塊,由小塊變成更小的,這樣分來分去。色法方面來說,太小的時候不大好分,用種種的手段破最小的,以小破小。用現在的看法,越小越是大的根據,越小的越是基本,色法由大破成小的這樣一個過程,造成了人類的很多困難。
心法跟心,心王跟心所,到底是什麼樣的關系?以後大家應該注意這個問題,它從無始時以來,這個“無始生死來”,心王跟心所就是“更互不相離”你打不破它,所以密不可分。你就拿五種遍行心所吧,跟心王也是分不開,很難分開。就拿我們的心王跟心所每天的情況看,稍微粗粗審查一遍,很難把它分開。普通說受跟想,你說我們哪個時候能夠離開想?當然我們的心跟貪、嗔、癡,貪跟貪著,相應的時候,有時候有這情況,有的時候沒有,但是你的現行心所、想心所、思心所、觸心所、受心所、作意心所,尤其作意心所,這五個心所哪個識,都很難分開的。
剛才說滅盡定,特別把這個受、想排除在外了,它用了很大的力量,有些准備與加行,所以這不是你用一個炮彈、一個中子,一敲就開了,不是這樣的問題。尤其心跟心所,是能認識,是能,變成所的時候就不是它了。所以這物質的東西還是能夠捕捉,拿照相、儲存聲音、儲存音象這方面還可以。但是心,你沒法兒把它攝住,這不能攝住是問題,但是最主要的是它是兩種,你分不開,沒法兒分,更互不相離。
一般書裏頭講這個時候,常常舉這樣例子:從叁行方面來說,就是身行語行意行,身的流轉、語的流轉跟意的流轉。說什麼叫身的流轉?就指出入呼吸,一呼一吸,所有身體的運行的時候它離不開,離不開呼吸。
語行,說話,佛教說離不開什麼?離不開尋伺,尋伺很重要,玄奘法師翻成尋伺,用我們現在話說,有點象思想的意思。尋,就是象貓逮耗子時候那個尋求、尋找,冷靜地看耗子的動向,伺察,他翻成這個。這個尋跟伺都是很重要的心所,象我在這兒講話,離不開尋伺,這個怎麼講法兒,那個怎麼講法兒,他都在那兒調度啊!你的語言怎麼調度?怎麼運行?這跟尋伺有關系,尋求伺察。這兩種心所我們應該很好地研究。心法應該翻成什麼?象心理學上翻成什麼樣子?都是問題,有點象我們思想,你說話離不開的,沒有這樣,你寸步難行的。
意行,一個思一個想,也就是五種遍行,思是造作,想是構劃,一個人離不開這樣的。你這意,運行的時候離不開思跟想,五個遍行心所,這個意行的話你離不開,你心理活動沒法兒離開思跟想,你不要拆開,身的運行的時候,有的時候可以離開呼吸,不是完全靠呼吸,有時候飲食也是身體運行必須的條件,呼吸斷了一些時間但是還可以活下去,但是你說話的時候要是沒有尋伺的話,那就說不下去了。意行也是,意行要是離開思作意那也沒法兒活動,尋伺要是進入滅的話,語言就沒法生起。意也是,我們普通說第六意識,它要是思跟想的作意要沒有的話,也沒有法兒現行。
(問:思斷了怎麼講話呢?)你這個講話是有尋伺的(問:色界人講話還要思嗎?)我現在講話、你剛才講話都跟思有關。(色界的有情他沒有尋伺了?)初靜慮還有尋伺。到第二靜慮第叁靜慮就沒有了。(那麼第二第叁靜慮就沒法兒講話了?)他傳達意思並不一定用說話,還有你看這個尋伺、貪欲、嗔,等等,嗔到色界就沒有嗔了。
象我們欲界衆生,實際上是離不開欲,就是貪欲。貪欲,就跟安身立命,安立的地方,離開它就沒著落,必須有這種來支持。到色界、無色界,每一界它有它支持的東西,有支分,用現在的話,就是安身立命。實際上它五十幾位心所,有好多都是這樣的。我們安身立命,一個有情的,他所以有情,就是有情嗜,離不開那個心心所。所以五個遍行心所叫五大地,跟大地一樣,大地心所。
這個地方理解它,爲什麼《瑜珈師地論》裏頭講什麼什麼地?有尋有伺地?它離不開尋跟伺,尋跟伺就跟地一樣。你說咱們語行,說話你離不開這東西,跟大地一樣,是安立的地方。我們衆生可憐就在這地方,非有貪欲不可,沒有貪欲就好象沒著落,到時候看看戲,看看電影,聽聽歌曲,這就有著落了,總有安立的地方。安立實際上離不開心心所。所以在這地方看,爲什麼《瑜珈師地論》裏講了許多地,意識地、這個地,那個地,都是跟心心所法有關系,離不開心心所法,你就知道心心所法多麼厲害了。
所以這地方,希望大家注意,能依跟所依,心跟心所有法是沒分開的,有的當然是可以分開,有的是沒法兒分開。現在分析滅盡定裏頭必須是第八識,第六識不成。因爲心心所法的關系,就是不能分開,根據這個原理來斷定非是阿賴耶識不可。
世親還有個解釋的問題,它講能造跟所造,大家知道這指的是色法。色法什麼是能造呢?堅濕暖動,地水火風,所造是色聲香味觸。這個能造跟所造也是離不開的,你這色聲香味觸離不開堅濕暖動,以前也談過這問題,以後希望大家還注意這問題,就是能造跟所造。它拿能造跟所造來譬喻能依跟所依,佛教拿堅濕暖動作爲能造,色聲香味觸是所造,能造所造也是分不開的。你別看大的能夠分析成小的,但是小的上頭還有堅濕暖動,還有色聲香味觸。大的方面不用說了,你擴不開。
所以現在就是用能依跟所依來看,假設滅盡定還是有識的話,第六識就不好辦了,第八識它除了幾個遍行心所以外,可以沒有。第六識就不然,它就有善的問題,惡的問題,也有其它遍行心所問題,以至其它遍行心所問題,象這個別境心所等等。它這第六意識就不簡單了,不能就說遍行心所,雖然滅盡定是善,它裏頭也應該有善,跟善心所有關系,跟第八識就不一樣,類似這個,所以根據能依跟所依分不開,根據這個來講,不是第六意識。要是第六意識的話,就引起許多問題,就是它是善的話,還得有其它善心所,不象阿賴耶識那麼簡單,主要是這問題。
滅盡定必須是阿賴耶識,識不離身,假若沒有識的話,就等于死屍,就是死了。當然無色界沒有死屍沒有肉體的話,他還是有死的問題,爲什麼有阿賴耶識呢?就因爲
“非爲治此滅定生故。”象無想定,所有的定都有它所對治的東西,尤其無想定跟滅盡定,它更很鮮明,無想定就是排除想,滅盡定就是排除想跟受,滅盡定不是要對治阿賴耶識的來生起的,它對治的有第六識第七識。
“又非出定此識複生”,也不是他出定以後這識才複生,在定中就有阿賴耶識,入定的時候也不是要對治它,不是因爲有沒有阿賴耶識來入定來出定的。
“由異熟識既間斷已,離結相續無重生故。”“離結相續無重生”,等于死了一回,又一個結生,一趟續一次。
“又若有執以意識故,滅定有心”,這就是提出來,因爲什麼?除了大乘講阿賴耶識,小乘根本不講第八識,他另外找出路,那麼解釋種種現象的時候呢?它就找第六意識來解決問題,就有的小乘裏頭認爲,所謂識不離身就是意識。可是滅定要是有心的話,
“此心不成,定不應成故”,這個心不能成,這個定不能成立。
“所緣行相不可得故”,第六意識所緣行相都是可得的,但是滅盡定沒有所緣行相,阿賴耶識才合乎這個條件。
“應有善根相應過故”,一般的,它定裏頭、善心所裏頭,都有善根,都是善根相應。那麼我們普通所謂善根都是指的無貪無嗔無癡,這叁種善根,所有的善裏頭都跟這有關系,都必須有善根相應。我們這四加行位也叫善根,那時候的善根恐怕就是指的法無我,無所取,無能取,那就是無我,二無我才是真正善根,所以能做善的根,根子。一般的無貪無嗔無癡,這是所有的善的根本。另外真正講,就是真如才是善根。假若說要是滅盡定裏頭是第六意識的話,那一定應該有善,因爲滅盡定就是善境,你這個第六意識這個所依,能依一定有,你不能拆開。
“不善無記不應理故”,你說這個滅盡定是不善無記那是不對的,沒這回事,必須是善,必須跟善根相應,善根跟善離不開,分不開,就是剛才說的這是一個原則問題,就是根據能依所依的問題,你要說第六意識的話,一定跟能依所依有關系,要把所依一定要跟能依拆開,
“應有想受現行過故”,這裏頭有善心所有善根的話,同時它也就應該有想有受遍行心所,
“觸可得故”,觸也是遍行心所,
“于叁摩地有功能故”,這個叁摩地就是定心等持,叁摩地就翻作“等持”。剛才說的色界跟無色界所有的定有時候叫作“等引”,有的時候叫“等智”。這個大家都該作這個理解,就是所謂定心就是應該“平等”,平等運心,“等運”,有“等智”,有“等引”。“等引”還有到色界跟無色界的時候,它這個定心互相之間有“引”的作用,能引,所以叫“等引”。“等持”、“等智”、“等引”。先頭散亂的心,它沒有“等”的問題。觸對叁摩地都有功能,
“應有唯滅想過失故”,只有滅想的過失,因爲有觸有受,有觸的話,受就不能滅,所以只能滅想。總之就是講第六識,指的第六識的話,那就有許多問題,它離不開受離不開觸,離不開善心所,這善心所又離不開善根,等等這一套。所以要講第六意識都有這問題,所以非是阿賴耶識不可,第六意識不成,有問題。
“應有其思信等善根現行過故”,不但有無嗔無癡無貪這種的善,還應該有思信。這思一般指的是善根,意樂,應該有思、信這些善。信是一個很重要的善,在正聞熏習裏頭跟勝解跟信都有關系。那麼我們信叁寶,信法寶,象我們正聞熏習的,完全聽聞法寶,思維的也是法寶,那麼你聽聞跟信都有關系,淨信。普通的信說是跟那個很清的水一樣,一點兒穢濁都沒有,很清,淨心所。對于法寶認爲它真正是佛證真如說的,是最清淨的,相信真如是最可信的。象這信是很關重要的。
可信有這種說法,隨信行、隨法行。以後我們講,隨信行就是人家說了我就信,隨他的意思。隨法行呢,就是自己非要認識清楚以後,隨法行。不過主要的淨信,對叁寶是真實的寶貝。前頭我們說的正聞熏習,有那麼重要的功能,一般的不相信。我們按理論上來講,是最可信的,從因果規律上來講,尤其我們認爲就是這樣子,不會不是這樣子。勝解也很重要,就認爲是這樣子,這信跟勝解,在我們對佛教的看法很重要。勝解是決定的信,認爲就是這樣子,沒有錯兒。
還有一種是意樂,人的意樂,意樂裏頭也有勝解,樂欲,人對這非常有興趣、覺得非常有意義。這對我們來說,對佛教的徹底講無我,特別認爲是沒有問題,跟有我完全不同,有我根本不能存在,完全是無明顛倒。要是你說這滅盡定裏頭有第六意識,那裏頭也應該有,不但有無貪無嗔無癡,還也應該有善、思這些善根。所以這善的根源,大家應該很好地分析,真正的善根源是什麼?
《攝大乘論 第24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