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 第25講

  第25講:第二品(重複講第15頁第18行)

  (1994年8月21日)  

  有時候仿佛分開來才能有感覺。尤其我們對色法就是對物質上的,注意眼睛所看的,這眼睛所看的東西,所感覺的東西,……兩天報紙上登了篇文章,說宇宙間的暗物質,比能夠看見的物質還要(多得多——整理者加字)……,所謂暗物質是什麼?就是眼睛所看不見的,這眼睛看物質正是合乎咱們這個堅濕暖動,……(錄音斷)

  佛教裏頭講五種遍行心所,今天有許多新來的同志,以前我們就常常談這個心所有法的特殊的地方,好比這個五遍行裏頭,有觸、受、想、思、作意,說這個東西怎麼這麼認識?就是佛教說,你所有的心離不開這五個遍行心所,非有不可。

  阿賴耶識也這樣,不過阿賴耶識它的相應心所少,第六意識就太多了。你要假如說承認這個滅盡定裏頭第六識作識,那就是它不但跟五個遍行心所相應,如果你要講定嘛,滅盡定,它是一種善心所,是善的不是惡的,假如在第六意識裏頭的善,就要跟善根相應。

  所謂善根,就是無貪無嗔無癡。提到這個無貪無癡,怎麼是善根呢?爲什麼把思、把貪嗔癡看的那麼重?是怎麼回事?爲什麼旁的你不分析,你分析這個?你不如研究研究基因的問題,那是跟生活很密切的東西,你講的思心所有什麼作用?

  過去我們談過,這能動的動,剛才也談了,堅濕暖動這個動,跟我們這個嘴現在說話在動,都有動,思,佛教裏講就是動,能造作、能運動能轉動,就是這意思。我們所以能活動跟這個思有密切關系,要沒有思這個思心所,這些動作都沒有。

  象我們一擡腿,這是動,是底下往上,經過這麼一個轉、移的過程。這個動呢,在恩格斯說過,這都是假法,從這兒這兒,從甲地到乙地,這個動,他中間你可以分成許多段落,這個動的表現就是事物之間的關系。我這兒喝水,由茶杯到我嘴裏,這個叫動,這動,一般分析是個假法,就是由此到彼,由茶杯到嘴裏,中間有個距離有段落,這表現出來就是事物之間不同的關系。

  剛才說堅濕暖動這動,這個動,過去有同志說,很難感覺到。這堅濕暖動,這個動可能跟咱們的能有關系,電能啊、熱能啊,實際上跟這個有關系,不是以對從這兒到那兒這種假法,不是這樣。我們一提到動,常常是指感覺到它有個轉移的東西,這個動是使你轉移的東西,你說電能什麼的,它都有點兒,在佛教裏頭講這個動,是輕動,輕的意思。

  老子說“水之就下”,它裏頭不是已經形成由此到彼。佛教指的這個動可能就指的電能啊,核能、熱能。當然在感覺上有沖擊的表現,使它動,促使它動,跟電能結合起來它能發動,發動的意思。

  思心所,這個動,以前也說過,世親有一個《成業論》,大家都知道,《成唯識論》,還有《成業論》。識,當然非常重要,世親是《成業論》,這業到底是怎麼回事情?佛教裏分析有叁種,一種是意業,一種身業,一種語業,現在我們說話,這是語業。這裏頭所以動起來,原因是什麼?就是思。

  所以這《成業論》希望大家以後研究,業這個範圍也是很重要,無名緣行、行緣識行就是業,行緣識這個識,就是第八識。所以釋迦牟尼當初講四谛跟十二因緣,也就奠定了現在大乘講因果律。十二因緣都是講增上緣的問題,現在這個思呢,就是跟增上緣有特別的關系。固然自性分別種子很重要,但使自性種子能夠變現出來,必須有業、有行動。

  所以我們的行爲、行動很重要,行爲行動呢,現在在自然科學裏頭,大部分這種造業都是無記性的,這無記性的造業形成我們這個經濟基礎。馬克思說勞工神聖,一切價值都是由勞動來體現出來的,沒有勞動就沒有成品,沒有這個製成的東西,必須有勞動。

  那麼我們現在腦子裏頭勞動,現在談法,都是勞動。這個動作裏頭,大部分都是無記性的,但是我們在這兒講話,牽涉的不只是無記,還不只是善惡的問題,還有能夠離開有漏的東西,所以正聞熏習是很重要的。

  這又聯系到這兒了,說慈氏學開發中心,爲什麼要搞?就是我們能夠用這無漏的善,對治有漏的善,使我們的生活作一個徹底的改變,這個轉動是一種了不起的善。象我們造出來飛機、汽車、電視機,還有利于人方便物質,但是這裏頭,即便是發明家,是個善,是對人有利,這種善是很有限的,不是很大的大事。佛教裏說自利利他,這個利,是真正對自己對人有好處,才是利,就是正聞熏習,我們爲什麼在這兒來研究佛學,這是最大的利,使我們生活得到妥善的安排,不但現實,剛才講的正聞熏習的作用非常大。

  無我的世界怎麼構成?能對治有我的世界,能改變有我的世界,那有我的世界裏頭問題非常大,苦痛很大,自己造業,自己造不自在,本來沒有的東西非要勉強認爲是有,非要加強這方面的力量。爲什麼無我的思想、無我的認識,將來大家要體會,它對我們生活跟思想,種種的領域,將來影響深遠,太大了。

  本來是我們一個普通的動作,你非要換上我怎麼怎麼,我講話,非要加上個“我”,強調這個我,這個問題就很大,我以前雙周會談過,本來沒有的事情非加上不可,這要費很大勁兒。我,我沒費勁,沒有我哪成?你依靠什麼?本來沒有你硬加上我,那個力量很大,費的力量很大,那個思裏頭用很大力量在裏頭,那個錯誤的思,那就是惡。沒有的東西你非要加上,實際上就是惡。是有染汙的,雜染之染,染汙之染,都跟你這本來沒有的東西你硬認爲是有,這個用的力量很大,雖然你駕輕就熟用慣了,但是消耗很大。

  所以你要每時每刻都要審查,你這行動裏頭、思想裏頭,有沒有獨立存在的認識,有沒有常一不變的認識,你要老這麼檢查的話,你就可以避免許多浪費,你要想法保證自己身體健康、心理健康,恐怕這個是唯一的問題,我把這話先擱在這兒,你們自己考慮。這兒有願意探討醫學方面問題的,可以很好的考慮考慮,將來希望,我們這個東西是可以醫治人的很多問題,並且醫治人的根本問題。如果不信,可以試驗、考察,來解決問題。

  我最近好發脾氣,對身體也是一種,當然這問題也可以跟某部分人來研究研究。所以這東西費勁很大,這爆發起來這是惡,不是善。不但對我們現在有影響,對我們將來也有影響,你要熏成種子,將來總有成熟的時候。其實現在講的是真正的因果,這東西,你正聞熏習到第八識裏頭非常有好處,結果你這兒淨發脾氣,淨講貪愛,這東西也會熏成種子,將來爆發,不光影響現在。

  所以我們研究《攝大乘論》,第二品,就是所知依品,這個是講真正的因果規律,你要真正了解了這個,對于你以後影響非常大。以前有同志沒來,我說,這是一個大的轉折點,研究任何學問都沒有這轉折的問題,而你研究這一品,就有一個最大的轉折的問題,這個不是我亂說的,大夥可以慢慢實踐。

  問題主要是在于到底有我沒我,大夥都知道,這佛教是釋迦牟尼發明的東西,而且它影響很大,一般也認爲他是個神,威力很大,他能造福、解脫,發揮這種作用。實際上他是告訴我們,怎麼能夠把罪惡的生活、痛苦的生活、不平定的生活、漂泊的生活能改到正確的、比較能夠自己決定的道路。所以這個善是了不起的。雖然我們這是有漏善,可是它慢慢就轉成無漏善,不摻雜煩惱、不摻雜雜染。

  這跟剛才說的一樣,貪、嗔、癡跟思都是心所,貪嗔癡是十大不善心所之一,沒有它才算是真正的善、無漏的善根,有它是惡根,沒有它是善根。可是你追尋它,爲什麼有這種惡呢,裏頭就包含了人我的問題,一提到人法我、貪嗔癡以至于講到思,好象很渺茫的問題,它能發揮什麼作用?就是剛才說的能動這能。

  我的看法,佛教很注意煩惱、業,業就是行爲,行爲跟思心所關系密切,就是發動,這個發動跟其它的電能、熱能等的能都不同,這個能可能是萬能,可能是發動任何的能的能。這個動,實際上我們本身起惑造業或者是正聞熏習,都跟這能有關系,跟這個發動、發大菩提心,這個發動機很厲害。尤其這個人的立志、要發心,這一點,它這個比任何動都厲害,你說移山倒海也是由這個作基礎。剛才說轉動的話,就是人類生活有一個轉動的話,怎麼轉動?都跟這個有關。

  過去說“叁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世間的人也知道這個,老子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所以佛教裏最主要就是發心,你要有個決定,那這力量大極了,所以一切的力量都是從這兒出來的,好的事情從這兒出,壞的事情也從這兒出。有相應的,心所有法都是跟心相應的,相應共同辦一件事。所以這個能,過去打仗,有生力量,比槍炮、比原子彈都重要,有生力量,馬克思就是很重視勞動力,這還是可以看出來,所有的行動跟發動有關系的,善跟惡都跟這有關系。

  所以這個能到底是什麼?就在思,這個思的話,可以跟善心法相應,跟不善心法相應,跟正聞熏習相應,等等。這個問題只要發動那就力量很大,尤其要是能配合起來,配合正聞,配合佛教的智慧。

  你想,前頭我們也講,正聞熏習是最清淨法界等流出來的,我們要有這樣的真正的真理的認識,有真正因果的認識,我們的思要跟這些認識發生關系、相應,那就會有一定的結果出來。最顯著的結果就是我們錯誤的看法可以排除,就是時時刻刻排除你的我見,這力量很大,比有我的那種認識發動起來,那種發動起來常常對自己是毀滅,對你生活前途、五趣,趣是人天過往的意思、趨向的意思,整個生活給你變質。

  就怕你認識不清楚,有我無我你認識不清楚,所以剛才說大家對有我沒我,說分析這個有我無我不太重要,而且對有我無我分析不清。說無我,就是沒有自己,沒有自性。你普通一說無我無自性,奇怪,這東西講這幹嘛?可是佛教就是告訴我們無我的道理,這是唯一的一個道理,無自性的道理。…

《攝大乘論 第25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攝大乘論 第26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