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讲:第二品(重复讲第15页第18行)
(1994年8月21日)
有时候仿佛分开来才能有感觉。尤其我们对色法就是对物质上的,注意眼睛所看的,这眼睛所看的东西,所感觉的东西,……两天报纸上登了篇文章,说宇宙间的暗物质,比能够看见的物质还要(多得多——整理者加字)……,所谓暗物质是什么?就是眼睛所看不见的,这眼睛看物质正是合乎咱们这个坚湿暖动,……(录音断)
佛教里头讲五种遍行心所,今天有许多新来的同志,以前我们就常常谈这个心所有法的特殊的地方,好比这个五遍行里头,有触、受、想、思、作意,说这个东西怎么这么认识?就是佛教说,你所有的心离不开这五个遍行心所,非有不可。
阿赖耶识也这样,不过阿赖耶识它的相应心所少,第六意识就太多了。你要假如说承认这个灭尽定里头第六识作识,那就是它不但跟五个遍行心所相应,如果你要讲定嘛,灭尽定,它是一种善心所,是善的不是恶的,假如在第六意识里头的善,就要跟善根相应。
所谓善根,就是无贪无嗔无痴。提到这个无贪无痴,怎么是善根呢?为什么把思、把贪嗔痴看的那么重?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旁的你不分析,你分析这个?你不如研究研究基因的问题,那是跟生活很密切的东西,你讲的思心所有什么作用?
过去我们谈过,这能动的动,刚才也谈了,坚湿暖动这个动,跟我们这个嘴现在说话在动,都有动,思,佛教里讲就是动,能造作、能运动能转动,就是这意思。我们所以能活动跟这个思有密切关系,要没有思这个思心所,这些动作都没有。
象我们一抬腿,这是动,是底下往上,经过这么一个转、移的过程。这个动呢,在恩格斯说过,这都是假法,从这儿这儿,从甲地到乙地,这个动,他中间你可以分成许多段落,这个动的表现就是事物之间的关系。我这儿喝水,由茶杯到我嘴里,这个叫动,这动,一般分析是个假法,就是由此到彼,由茶杯到嘴里,中间有个距离有段落,这表现出来就是事物之间不同的关系。
刚才说坚湿暖动这动,这个动,过去有同志说,很难感觉到。这坚湿暖动,这个动可能跟咱们的能有关系,电能啊、热能啊,实际上跟这个有关系,不是以对从这儿到那儿这种假法,不是这样。我们一提到动,常常是指感觉到它有个转移的东西,这个动是使你转移的东西,你说电能什么的,它都有点儿,在佛教里头讲这个动,是轻动,轻的意思。
老子说“水之就下”,它里头不是已经形成由此到彼。佛教指的这个动可能就指的电能啊,核能、热能。当然在感觉上有冲击的表现,使它动,促使它动,跟电能结合起来它能发动,发动的意思。
思心所,这个动,以前也说过,世亲有一个《成业论》,大家都知道,《成唯识论》,还有《成业论》。识,当然非常重要,世亲是《成业论》,这业到底是怎么回事情?佛教里分析有三种,一种是意业,一种身业,一种语业,现在我们说话,这是语业。这里头所以动起来,原因是什么?就是思。
所以这《成业论》希望大家以后研究,业这个范围也是很重要,无名缘行、行缘识行就是业,行缘识这个识,就是第八识。所以释迦牟尼当初讲四谛跟十二因缘,也就奠定了现在大乘讲因果律。十二因缘都是讲增上缘的问题,现在这个思呢,就是跟增上缘有特别的关系。固然自性分别种子很重要,但使自性种子能够变现出来,必须有业、有行动。
所以我们的行为、行动很重要,行为行动呢,现在在自然科学里头,大部分这种造业都是无记性的,这无记性的造业形成我们这个经济基础。马克思说劳工神圣,一切价值都是由劳动来体现出来的,没有劳动就没有成品,没有这个制成的东西,必须有劳动。
那么我们现在脑子里头劳动,现在谈法,都是劳动。这个动作里头,大部分都是无记性的,但是我们在这儿讲话,牵涉的不只是无记,还不只是善恶的问题,还有能够离开有漏的东西,所以正闻熏习是很重要的。
这又联系到这儿了,说慈氏学开发中心,为什么要搞?就是我们能够用这无漏的善,对治有漏的善,使我们的生活作一个彻底的改变,这个转动是一种了不起的善。象我们造出来飞机、汽车、电视机,还有利于人方便物质,但是这里头,即便是发明家,是个善,是对人有利,这种善是很有限的,不是很大的大事。佛教里说自利利他,这个利,是真正对自己对人有好处,才是利,就是正闻熏习,我们为什么在这儿来研究佛学,这是最大的利,使我们生活得到妥善的安排,不但现实,刚才讲的正闻熏习的作用非常大。
无我的世界怎么构成?能对治有我的世界,能改变有我的世界,那有我的世界里头问题非常大,苦痛很大,自己造业,自己造不自在,本来没有的东西非要勉强认为是有,非要加强这方面的力量。为什么无我的思想、无我的认识,将来大家要体会,它对我们生活跟思想,种种的领域,将来影响深远,太大了。
本来是我们一个普通的动作,你非要换上我怎么怎么,我讲话,非要加上个“我”,强调这个我,这个问题就很大,我以前双周会谈过,本来没有的事情非加上不可,这要费很大劲儿。我,我没费劲,没有我哪成?你依靠什么?本来没有你硬加上我,那个力量很大,费的力量很大,那个思里头用很大力量在里头,那个错误的思,那就是恶。没有的东西你非要加上,实际上就是恶。是有染污的,杂染之染,染污之染,都跟你这本来没有的东西你硬认为是有,这个用的力量很大,虽然你驾轻就熟用惯了,但是消耗很大。
所以你要每时每刻都要审查,你这行动里头、思想里头,有没有独立存在的认识,有没有常一不变的认识,你要老这么检查的话,你就可以避免许多浪费,你要想法保证自己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恐怕这个是唯一的问题,我把这话先搁在这儿,你们自己考虑。这儿有愿意探讨医学方面问题的,可以很好的考虑考虑,将来希望,我们这个东西是可以医治人的很多问题,并且医治人的根本问题。如果不信,可以试验、考察,来解决问题。
我最近好发脾气,对身体也是一种,当然这问题也可以跟某部分人来研究研究。所以这东西费劲很大,这爆发起来这是恶,不是善。不但对我们现在有影响,对我们将来也有影响,你要熏成种子,将来总有成熟的时候。其实现在讲的是真正的因果,这东西,你正闻熏习到第八识里头非常有好处,结果你这儿净发脾气,净讲贪爱,这东西也会熏成种子,将来爆发,不光影响现在。
所以我们研究《摄大乘论》,第二品,就是所知依品,这个是讲真正的因果规律,你要真正了解了这个,对于你以后影响非常大。以前有同志没来,我说,这是一个大的转折点,研究任何学问都没有这转折的问题,而你研究这一品,就有一个最大的转折的问题,这个不是我乱说的,大伙可以慢慢实践。
问题主要是在于到底有我没我,大伙都知道,这佛教是释迦牟尼发明的东西,而且它影响很大,一般也认为他是个神,威力很大,他能造福、解脱,发挥这种作用。实际上他是告诉我们,怎么能够把罪恶的生活、痛苦的生活、不平定的生活、漂泊的生活能改到正确的、比较能够自己决定的道路。所以这个善是了不起的。虽然我们这是有漏善,可是它慢慢就转成无漏善,不掺杂烦恼、不掺杂杂染。
这跟刚才说的一样,贪、嗔、痴跟思都是心所,贪嗔痴是十大不善心所之一,没有它才算是真正的善、无漏的善根,有它是恶根,没有它是善根。可是你追寻它,为什么有这种恶呢,里头就包含了人我的问题,一提到人法我、贪嗔痴以至于讲到思,好象很渺茫的问题,它能发挥什么作用?就是刚才说的能动这能。
我的看法,佛教很注意烦恼、业,业就是行为,行为跟思心所关系密切,就是发动,这个发动跟其它的电能、热能等的能都不同,这个能可能是万能,可能是发动任何的能的能。这个动,实际上我们本身起惑造业或者是正闻熏习,都跟这能有关系,跟这个发动、发大菩提心,这个发动机很厉害。尤其这个人的立志、要发心,这一点,它这个比任何动都厉害,你说移山倒海也是由这个作基础。刚才说转动的话,就是人类生活有一个转动的话,怎么转动?都跟这个有关。
过去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世间的人也知道这个,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所以佛教里最主要就是发心,你要有个决定,那这力量大极了,所以一切的力量都是从这儿出来的,好的事情从这儿出,坏的事情也从这儿出。有相应的,心所有法都是跟心相应的,相应共同办一件事。所以这个能,过去打仗,有生力量,比枪炮、比原子弹都重要,有生力量,马克思就是很重视劳动力,这还是可以看出来,所有的行动跟发动有关系的,善跟恶都跟这有关系。
所以这个能到底是什么?就在思,这个思的话,可以跟善心法相应,跟不善心法相应,跟正闻熏习相应,等等。这个问题只要发动那就力量很大,尤其要是能配合起来,配合正闻,配合佛教的智慧。
你想,前头我们也讲,正闻熏习是最清净法界等流出来的,我们要有这样的真正的真理的认识,有真正因果的认识,我们的思要跟这些认识发生关系、相应,那就会有一定的结果出来。最显著的结果就是我们错误的看法可以排除,就是时时刻刻排除你的我见,这力量很大,比有我的那种认识发动起来,那种发动起来常常对自己是毁灭,对你生活前途、五趣,趣是人天过往的意思、趋向的意思,整个生活给你变质。
就怕你认识不清楚,有我无我你认识不清楚,所以刚才说大家对有我没我,说分析这个有我无我不太重要,而且对有我无我分析不清。说无我,就是没有自己,没有自性。你普通一说无我无自性,奇怪,这东西讲这干嘛?可是佛教就是告诉我们无我的道理,这是唯一的一个道理,无自性的道理。…
《摄大乘论 第25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