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26讲

  第26讲:第二品(第16页第5行-12行)

  (1994年9月4日(26讲)  

  没讲《摄大乘论》以前,我想宣布一件事,就是重新认识佛教的问题,因为佛教现在衰弱的厉害,里边的问题又很多,主要是华化佛教变质,造假,所以在这些方面必须来个对佛教的重新认识。还有世界对佛教也不是认识的很清楚,有人当成宗教,有人当成是哲学。我认为它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它是一特殊的学问。

  基于这种种看法,我觉得,我们应该鲜明地提出来,就是重新认识佛教。这个可以在世界范围提出来,也是有针对性的。所以我们慈氏学开发中心,应该一个是把慈氏学原典能够真正读懂;第二就是把华化佛教这个破坏真如的错误一定要揭发。

  我们知道佛教从释迦牟尼以来,主要的就是讲无我的问题,所以有我跟无我,这是教内教外的一个分界。尤其到慈氏,把二无我的问题解释的非常彻底,那也就是针对我们错误的认识、针对我们这个颠倒的生活,开始有了一线的光明,无我观的世界,就是造成不同,很大的不同。

  尤其在当前的这个思想界,问题很多。这个《真实研究》上,昨天没细看,它就提出来,二十世纪过去要到二十一世纪,这里头尤其哲学上问题很多,不但哲学上,其它所有的学科里头问题都不少。刚才我们提到,佛学存在问题也非常大,所以必须打出重新认识佛教这个旗,我们迎接二十一世纪的到来、转变风气,我们负的责任是相当大的。因为我们已经认识到了佛学的特点、要点,必须要在这个时候我们加强学习研究,造成一个很大的风气,可以说在二十世纪跟二十一世纪交接的时候,我们的责任是相当重。所以我提出这样一个口号,可以由我们慈氏学开发中心,提出来,就是要重新认识佛教。

  这里边,一个是我们怎么样研究慈氏学?大家怎么在理论方面提高深入?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另外就是我们把慈氏学的经典经论,怎么整理、怎么翻译,公之于众。最近,我已经翻了一部分,就是解脱菩萨,也可以叫解脱军菩萨,他写的一个《二万五千般若波罗蜜多经教授庄严现观论》。这个书,在藏页有200页,比较大,这书据我看非常难,比所谓师子贤的解释都要重要。据传说,解脱菩萨是登地的,跟龙树是一样的。再来,他解释的,不但解释经,也解释弥勒菩萨的《庄严现观颂》。慈氏的《庄严现观颂》,可以说是代表了般若经的精华,再加上解脱菩萨的解释,把经都解释了,这解释还相当有特色,不但解释句子,还解释名词,很细致很深入。所以我初步评估这书,也可能是、应该是比这《大智度论》还在以上。

  所以我们想法,我希望大家努力地学习藏文,赶紧学好,我们把慈氏学开发的问题,尤其把藏文甘珠儿重要的经论,都想法子转移到汉文里来,因为现在所有佛教文献,主要是藏文文献跟汉文文献,当然梵文也是很重要,但是梵文的典籍比较少。所以我们在这个时候,别瞧我们人少,但是,我们负的责任、负的使命是很艰巨的。

  所以我觉得我们把慈氏学的理论应该想法子每天都有新的认识,怎么有新的认识呢?一方面咱们要对原典要讨论、要研究,并且大伙儿还要争论,不同的意见可以争论,使得我们对慈氏学的认识时时刻刻、一天一天有进展。在我个人来说,就是能够想法子把这重要的原典能整理出来。所以我觉得,一方面大家要是下很大的决心,把理论方面深入研究,再就是咱们把这个出版物,想法子抓紧。最近我感觉到,我们得把《摄大乘论》好好地研究,尤其前头这所知依、所知相分,这个完了以后,我想咱们是不是研究解脱军菩萨的著作,一方面研究,一方面也整理,我觉得这书可以作课本,假若把它弄懂弄清楚的话,我看是差不多,当然再汇合起来,将《瑜珈师地论》,将慈氏的五个颂,要真正汇合起来,要有一个整体研究的规划。这样子我看,我们不难真正把慈氏学开发出来,叫世人了解理解。先简单把我最近的想法跟大家谈一谈。

  底下我们讲《摄大乘论》,第六识是不是能代替阿赖耶识的问题。尤其现在谈的是灭尽定里头,有的不同的意见认为,他不知道阿赖耶识,他不承认阿赖耶识,只承认第六意识。假设你只承认第六意识不承认第八识,那么这个灭尽定是没法儿解释清的。  

  (此处应是讲:“拔彼能依令离所依不应理故。”)

  前头主要问题是能依跟所依,没法儿把它拆开,叫它能依跟所依分离,是不可能的事情。这能依跟所依,能依就是心所,所依就是心王,心王跟心所本来有一种关系叫相应的关系,相应,是很密切的关系。还有就是世亲解释,相应,两种事物构成相应的关系,这相应的关系还有一个相引。这地方用相引,两种东西老在一块儿,这是相应,相引。

  相应,它是一般就是讲“时一同,所缘根等”,有这么两句话,讲时间跟所依的根,心王跟心所时间一定相同,同时它们所依靠的根也完全一样,是眼根都是眼根,是耳根都是耳根。再来就是,所缘的,虽然是不相同,各缘各的,但是它相似。还有识也相等,识就是似正分,相似。时一同,所缘根相似,这种叫作相应的关系,这种相应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为什么呢?它非要走到一块儿,不能分离,也可以说叫相引的作用。

  所以第八识,它这个心所比较少,相应心所比较少,第六意识它就多了,它最多了,相应的心所来说呢,八识里头的第六意识,它的心所、相应的心所最多。所以现在辩清这个灭尽定里头,不是意识、是第八识,主要跟它相应的心所多少很有关系。当然在灭尽定里头它已经灭了想、受,两种遍行心所,就是在它这个准备期间、加行期间,就针对想跟受来灭掉这两个心所,这样子阿赖耶识的心所越来越少,本来就少,意识的心所本来就最多。

  假若说你要认为灭尽定里头那个识,不是阿赖耶识,是意识,那就问题就很多了。因为什么?固然不是一种恶心所,因为灭尽定是善的,不是恶的排除这恶的,恶的没有了,象贪嗔痴都没有了,这意识里头的所有的心所都有,排除这恶的心所,无记的还是有,异熟的无记还是有。象阿赖耶识,那么这个无记的心所,阿赖耶识就很少,本身、还有它这个思心所,五个遍行心所的其余的三个心所,这些是无记。

  但是意识里头的,从它善心所的,就太多了,它就有一种所谓善根的问题,所有的善心所都跟善根相应,所谓善根一般指的是无贪无嗔无痴,所有的善心所都跟这无贪无嗔无痴的善根,你说这个灭尽定里头是善,并且它所依的识是意识,那就问题多了,必须要有善根,因为什么?这个善根跟善的心所不能分离,不能单行,还有许多的能依跟所依不能分开。

  所以第六意识,要是允许它是灭尽里头的识的话,那问题就多了,就是有许多心所跟心王都应该承认,所以现在所谓谈的这个为什么不是第六意识、非是阿赖耶识不可,主要是能依跟所依的关系问题,因为意识里头的相应心所太多,你要承认善的话,那一大串的问题都来了:还有善的话,跟触,触本来是遍行心所,触又跟定有关系,你既然灭尽定是定,它就有跟轻安的触有关系,所以它这个跟轻安这个触有关系,你要认为灭尽定里头是第六意识的话,那里头问题就多了,由于这种能依跟所依分不开的关系,第六意识它的相应的心所最多,所以造成不应该是第六意识、必须是阿赖耶识。  

  “有譬喻故。”就是指的这种能依跟所依的关系,跟大种所造色的关系,都是可以作譬喻的,就是表示这个东西不能分开,你承认这个所依,就有能依,承认能依就有所依。  

  “如非遍行,此不有故。”如同不是遍行心所,不是遍行,灭尽定里头就没有所依,象非遍行就是指的无贪无嗔无痴,这都是非遍行,这个东西在灭尽定里都没有。可是呢,假设你要承认是第六意识在灭尽定里头,那就引起很多问题,就是不应有的心所应有。  

  “又此定中,由意识故,执有心者,此心是善、不善、无记皆不得成,故不应道理。”刚才也提到了善不善无记的问题。……所以要是善的话,它一定跟善根相应,心王一定跟有善心所,有善心所相应的话,必定跟善根相应。本身当然它不是善、不是不善、无记,普通的无记是四种无记,四种无记都不能成。都不能成就都不应理,要说它第六意识是善,它就要引起许多问题来了,当然是不善,要无记的话,还有异熟无记、异熟生无记,这些都不能成。

  这还是指的第六意识是所依,那么心所是能依,这些有的心王就必须有些心所,你说是善的话,必须引起善根的心所。象这里头,那么你要承认第六意识的话呢,就跟三性,就必须要谈三性的问题了,谈三性的话,那就是善不善心所、这能依的问题就来了,灭尽定里头不能掺杂这东西,不能有这个不善心所、无记心所还有其它的善根心所也不应该有,这要不应该有的话,你要承认第六意识,是灭尽定的识,那就有问题了,  

  “若复有执,色心无间生是诸法种子,此不得成,如前已说。”这句话很重要。若复有执,有这个执著呢,就是在这个无性释里头,指的经部师,小乘里的经部师作这种解释,色心无间,恐怕不但小乘经部师,就我们一般的恐怕都是这样看。一般我们也这样看,前刹那的色,前刹那的布置能为种子生起后刹那,前刹那的东西为后刹那的因,就是前后的关系就构成了因果关系。我们一般都这样看,事物都有相似相续,就认为前头是后头的原因,不管是前头作为后头的原因,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大家就不十分分析,但是它认为前头跟后头有密切关系。

  到底前后是什么关系?那就一般认为,前后就有共同的东西,没问题。你看,眼睛看的前头后头不都一个样吗?前后相似一样,这就不正常。人就认为应该是这样。到底什么是它的原因呢?就不管了。一般都认为是前头跟后头反正是关系很密切,可能是一个,分不开。

  所以这问题在佛教里…

《摄大乘论 第26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摄大乘论 第27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