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24讲▪P2

  ..续本文上一页头辨别这个问题时候,有一个问题,前头我们知道,辨别非阿赖耶识时候,一般都是阿赖耶识相似相续,不是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主要是跟它这个能熏习、所熏习有关系,种子跟现行必须要有阿赖耶识相续才能解决问题。

  不过底下辨别这个也有一个原则,就是灭尽定里头,本来存在的识跟心跟心所有法存在的不多了,存在的不多了,假设你要认为这个识是第六意识的话,那么问题就有很多了,不能解决了。

  主要的问题呢,世亲就提到这么一个问题,在世亲的第三卷里头,能依跟所依的问题,前头也屡次提出,大家注意能熏所熏的问题,能有些个领会,还有能相所相、能生所生、能治所治,这些问题,现在提出来就是能依所依的问题。什么叫能依呀?能依就指的心所有法,所依就指的心,心王,一个心所,一个心王。

  “无始生死来,更互不相离。”这是一条原则。我们知道,色法由大变小,由大块变成小块,由小块变成更小的,这样分来分去。色法方面来说,太小的时候不大好分,用种种的手段破最小的,以小破小。用现在的看法,越小越是大的根据,越小的越是基本,色法由大破成小的这样一个过程,造成了人类的很多困难。

  心法跟心,心王跟心所,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以后大家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它从无始时以来,这个“无始生死来”,心王跟心所就是“更互不相离”你打不破它,所以密不可分。你就拿五种遍行心所吧,跟心王也是分不开,很难分开。就拿我们的心王跟心所每天的情况看,稍微粗粗审查一遍,很难把它分开。普通说受跟想,你说我们哪个时候能够离开想?当然我们的心跟贪、嗔、痴,贪跟贪著,相应的时候,有时候有这情况,有的时候没有,但是你的现行心所、想心所、思心所、触心所、受心所、作意心所,尤其作意心所,这五个心所哪个识,都很难分开的。

  刚才说灭尽定,特别把这个受、想排除在外了,它用了很大的力量,有些准备与加行,所以这不是你用一个炮弹、一个中子,一敲就开了,不是这样的问题。尤其心跟心所,是能认识,是能,变成所的时候就不是它了。所以这物质的东西还是能够捕捉,拿照相、储存声音、储存音象这方面还可以。但是心,你没法儿把它摄住,这不能摄住是问题,但是最主要的是它是两种,你分不开,没法儿分,更互不相离。

  一般书里头讲这个时候,常常举这样例子:从三行方面来说,就是身行语行意行,身的流转、语的流转跟意的流转。说什么叫身的流转?就指出入呼吸,一呼一吸,所有身体的运行的时候它离不开,离不开呼吸。

  语行,说话,佛教说离不开什么?离不开寻伺,寻伺很重要,玄奘法师翻成寻伺,用我们现在话说,有点象思想的意思。寻,就是象猫逮耗子时候那个寻求、寻找,冷静地看耗子的动向,伺察,他翻成这个。这个寻跟伺都是很重要的心所,象我在这儿讲话,离不开寻伺,这个怎么讲法儿,那个怎么讲法儿,他都在那儿调度啊!你的语言怎么调度?怎么运行?这跟寻伺有关系,寻求伺察。这两种心所我们应该很好地研究。心法应该翻成什么?象心理学上翻成什么样子?都是问题,有点象我们思想,你说话离不开的,没有这样,你寸步难行的。

  意行,一个思一个想,也就是五种遍行,思是造作,想是构划,一个人离不开这样的。你这意,运行的时候离不开思跟想,五个遍行心所,这个意行的话你离不开,你心理活动没法儿离开思跟想,你不要拆开,身的运行的时候,有的时候可以离开呼吸,不是完全靠呼吸,有时候饮食也是身体运行必须的条件,呼吸断了一些时间但是还可以活下去,但是你说话的时候要是没有寻伺的话,那就说不下去了。意行也是,意行要是离开思作意那也没法儿活动,寻伺要是进入灭的话,语言就没法生起。意也是,我们普通说第六意识,它要是思跟想的作意要没有的话,也没有法儿现行。

  (问:思断了怎么讲话呢?)你这个讲话是有寻伺的(问:色界人讲话还要思吗?)我现在讲话、你刚才讲话都跟思有关。(色界的有情他没有寻伺了?)初静虑还有寻伺。到第二静虑第三静虑就没有了。(那么第二第三静虑就没法儿讲话了?)他传达意思并不一定用说话,还有你看这个寻伺、贪欲、嗔,等等,嗔到色界就没有嗔了。

  象我们欲界众生,实际上是离不开欲,就是贪欲。贪欲,就跟安身立命,安立的地方,离开它就没着落,必须有这种来支持。到色界、无色界,每一界它有它支持的东西,有支分,用现在的话,就是安身立命。实际上它五十几位心所,有好多都是这样的。我们安身立命,一个有情的,他所以有情,就是有情嗜,离不开那个心心所。所以五个遍行心所叫五大地,跟大地一样,大地心所。

  这个地方理解它,为什么《瑜珈师地论》里头讲什么什么地?有寻有伺地?它离不开寻跟伺,寻跟伺就跟地一样。你说咱们语行,说话你离不开这东西,跟大地一样,是安立的地方。我们众生可怜就在这地方,非有贪欲不可,没有贪欲就好象没着落,到时候看看戏,看看电影,听听歌曲,这就有着落了,总有安立的地方。安立实际上离不开心心所。所以在这地方看,为什么《瑜珈师地论》里讲了许多地,意识地、这个地,那个地,都是跟心心所法有关系,离不开心心所法,你就知道心心所法多么厉害了。

  所以这地方,希望大家注意,能依跟所依,心跟心所有法是没分开的,有的当然是可以分开,有的是没法儿分开。现在分析灭尽定里头必须是第八识,第六识不成。因为心心所法的关系,就是不能分开,根据这个原理来断定非是阿赖耶识不可。

  世亲还有个解释的问题,它讲能造跟所造,大家知道这指的是色法。色法什么是能造呢?坚湿暖动,地水火风,所造是色声香味触。这个能造跟所造也是离不开的,你这色声香味触离不开坚湿暖动,以前也谈过这问题,以后希望大家还注意这问题,就是能造跟所造。它拿能造跟所造来譬喻能依跟所依,佛教拿坚湿暖动作为能造,色声香味触是所造,能造所造也是分不开的。你别看大的能够分析成小的,但是小的上头还有坚湿暖动,还有色声香味触。大的方面不用说了,你扩不开。

  所以现在就是用能依跟所依来看,假设灭尽定还是有识的话,第六识就不好办了,第八识它除了几个遍行心所以外,可以没有。第六识就不然,它就有善的问题,恶的问题,也有其它遍行心所问题,以至其它遍行心所问题,象这个别境心所等等。它这第六意识就不简单了,不能就说遍行心所,虽然灭尽定是善,它里头也应该有善,跟善心所有关系,跟第八识就不一样,类似这个,所以根据能依跟所依分不开,根据这个来讲,不是第六意识。要是第六意识的话,就引起许多问题,就是它是善的话,还得有其它善心所,不象阿赖耶识那么简单,主要是这问题。

  灭尽定必须是阿赖耶识,识不离身,假若没有识的话,就等于死尸,就是死了。当然无色界没有死尸没有肉体的话,他还是有死的问题,为什么有阿赖耶识呢?就因为  

  “非为治此灭定生故。”象无想定,所有的定都有它所对治的东西,尤其无想定跟灭尽定,它更很鲜明,无想定就是排除想,灭尽定就是排除想跟受,灭尽定不是要对治阿赖耶识的来生起的,它对治的有第六识第七识。  

  “又非出定此识复生”,也不是他出定以后这识才复生,在定中就有阿赖耶识,入定的时候也不是要对治它,不是因为有没有阿赖耶识来入定来出定的。  

  “由异熟识既间断已,离结相续无重生故。”“离结相续无重生”,等于死了一回,又一个结生,一趟续一次。  

  “又若有执以意识故,灭定有心”,这就是提出来,因为什么?除了大乘讲阿赖耶识,小乘根本不讲第八识,他另外找出路,那么解释种种现象的时候呢?它就找第六意识来解决问题,就有的小乘里头认为,所谓识不离身就是意识。可是灭定要是有心的话,  

  “此心不成,定不应成故”,这个心不能成,这个定不能成立。  

  “所缘行相不可得故”,第六意识所缘行相都是可得的,但是灭尽定没有所缘行相,阿赖耶识才合乎这个条件。  

  “应有善根相应过故”,一般的,它定里头、善心所里头,都有善根,都是善根相应。那么我们普通所谓善根都是指的无贪无嗔无痴,这三种善根,所有的善里头都跟这有关系,都必须有善根相应。我们这四加行位也叫善根,那时候的善根恐怕就是指的法无我,无所取,无能取,那就是无我,二无我才是真正善根,所以能做善的根,根子。一般的无贪无嗔无痴,这是所有的善的根本。另外真正讲,就是真如才是善根。假若说要是灭尽定里头是第六意识的话,那一定应该有善,因为灭尽定就是善境,你这个第六意识这个所依,能依一定有,你不能拆开。  

  “不善无记不应理故”,你说这个灭尽定是不善无记那是不对的,没这回事,必须是善,必须跟善根相应,善根跟善离不开,分不开,就是刚才说的这是一个原则问题,就是根据能依所依的问题,你要说第六意识的话,一定跟能依所依有关系,要把所依一定要跟能依拆开,

  “应有想受现行过故”,这里头有善心所有善根的话,同时它也就应该有想有受遍行心所,  

  “触可得故”,触也是遍行心所,  

  “于三摩地有功能故”,这个三摩地就是定心等持,三摩地就翻作“等持”。刚才说的色界跟无色界所有的定有时候叫作“等引”,有的时候叫“等智”。这个大家都该作这个理解,就是所谓定心就是应该“平等”,平等运心,“等运”,有“等智”,有“等引”。“等引”还有到色界跟无色界的时候,它这个定心互相之间有“引”的作用,能引,所以叫“等引”。“等持”、“等智”、“等引”。先头散乱的心,它没有“等”的问题。触对三摩地都有功能,  

  “应有唯灭想过失故”,只有灭想的过失,因为有触有受,有触的话,受就不能灭,所以只能灭想。总之就是讲第六识,指的第六识的话,那就有许多问题,它离不开受离不开触,离不开善心所,这善心所又离不开善根,等等这一套。所以要讲第六意识都有这问题,所以非是阿赖耶识不可,第六意识不成,有问题。  

  “应有其思信等善根现行过故”,不但有无嗔无痴无贪这种的善,还应该有思信。这思一般指的是善根,意乐,应该有思、信这些善。信是一个很重要的善,在正闻熏习里头跟胜解跟信都有关系。那么我们信三宝,信法宝,象我们正闻熏习的,完全听闻法宝,思维的也是法宝,那么你听闻跟信都有关系,净信。普通的信说是跟那个很清的水一样,一点儿秽浊都没有,很清,净心所。对于法宝认为它真正是佛证真如说的,是最清净的,相信真如是最可信的。象这信是很关重要的。

  可信有这种说法,随信行、随法行。以后我们讲,随信行就是人家说了我就信,随他的意思。随法行呢,就是自己非要认识清楚以后,随法行。不过主要的净信,对三宝是真实的宝贝。前头我们说的正闻熏习,有那么重要的功能,一般的不相信。我们按理论上来讲,是最可信的,从因果规律上来讲,尤其我们认为就是这样子,不会不是这样子。胜解也很重要,就认为是这样子,这信跟胜解,在我们对佛教的看法很重要。胜解是决定的信,认为就是这样子,没有错儿。

  还有一种是意乐,人的意乐,意乐里头也有胜解,乐欲,人对这非常有兴趣、觉得非常有意义。这对我们来说,对佛教的彻底讲无我,特别认为是没有问题,跟有我完全不同,有我根本不能存在,完全是无明颠倒。要是你说这灭尽定里头有第六意识,那里头也应该有,不但有无贪无嗔无痴,还也应该有善、思这些善根。所以这善的根源,大家应该很好地分析,真正的善根源是什么?

  

《摄大乘论 第24讲》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摄大乘论 第25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