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講:第二品(第15頁第6行-14行)
(1994年7月24日)
世親解釋裏頭談到,什麼是最清淨法界?他講“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他解釋這句話的時候,他說是“爲顯法界異聲聞等”,跟聲聞不同,這法界不同。因爲障的問題,所以他所認識的法界不是一樣的。世親就講什麼是最清淨法界,就是表示跟這個聲聞等的法界不一樣,爲顯法界異聲聞等,跟聲聞所證的法界不一樣,所以叫做最清淨。
因爲什麼呢?佛所證的法界,是“永斷煩惱所知障故”。這段文字我就想起來了,聲聞所證的法界跟佛所證的法界不同。我們這個一生,凡夫,當然也離不開法界,但是他認識的法界怎麼樣,一定是最不清淨的,因爲這能認識的方面對所認識有形成的不同。
因此我就想到,《楞伽經》裏頭講,如來藏藏識,這個名字很特別,如來藏跟藏識擱在一起講,有的時候他也講,如來藏中的藏識,這個名詞可能對當時的《起信論》的僞造者起了一定影響。首先這個如來藏是什麼,那麼既然法界有最清淨法界,有最不清淨法界,這樣可以這樣分,就是法界能認識的形成不同的認識。
如來藏是什麼意思?如來藏,一般都認爲,是在纏的真如,真如在纏。那就是我們一生凡夫,也是離不開這個真如,也以真如爲體的。但是,這真如在我們身上來看,完全被染汙所包圍,雜染所涵蓋了,所以叫在纏的真如。
那麼我們因爲有佛性,法界,真如,也可以叫做佛性,我們是有這個成佛的可能性的,因爲我們本體就是真如。可是真如在我們身上來講是在纏,就是被種種煩惱障所知障所包圍,所涵蓋,真實顯不出來,只能說如來藏,可以開發出來這個佛體。
所以我就想到這個法界,可以說是清淨的或者是最清淨的,那個真如呢?是在纏的,不在纏的?在纏的真如就叫如來藏,如來藏在《楞伽經》裏頭也叫如來藏藏識,藏識就是指的阿賴耶識,所謂如來藏就是如來的寶藏。如來藏跟這個藏識,擱在一起,有時候也談到如來藏中的藏識,這就是跟所謂最清淨法界或者雜染法界可以比較一下,提出這樣一個,把這個所謂法界、真如,都有清淨、不清淨,徹底清淨,不徹底清淨,這地方要弄清楚。
真如在纏也就是表示,我們的阿賴耶識有很多的種子,是煩惱所知兩種障,就是所對治的,阿賴耶識裏頭的種子,不只是所對治的二障,還可以有能對治的無分別智。這能對治的種子,無性的釋裏頭,指的是無分別智,無分別智就是能對治。
爲什麼要把這些名詞都羅列在一起?來談一下,我們也可以看出來,所謂無爲法跟有爲法的關系,所謂能對治跟所對治的關系,到底是怎麼回事情。可以看出來,我們的阿賴耶識裏頭,這種子,很多的是不如理的,所對治、二障,多半是執著能取所取,所謂有自性,執著自性,那麼佛證了最清淨法界以後,來形成的言教,這種正是跟執著二取的自性種子,是不是正相反?
所以我們雖然離不開真如,但是我們對真如來說,對無爲法來說,我們是一個逆轉,是個異動,是不是這樣子?所以真如它無爲法對逆轉不逆轉,是無可奈何的。問題就在我們這個能逆還是能順,這能逆能順就是所謂依他起性的問題,我們的不同,認識不同。
什麼叫最清淨法界?什麼叫清淨法界?什麼叫雜染法界?以至于什麼叫如來藏?藏識?我們都可以聯系在一起,來理解一下,爲什麼形成這個,跟這個真如,本來離不開卻又非逆轉不可,要離開,這問題就非常大了。
那麼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我們這煩惱叫客塵煩惱,我們的種子叫粗重種子,叫安立的種子,這種認爲有自性的種子,執著有自性的這種種子,造成我們對于真如的隔膜,這個隔膜也可以叫二障,一種是煩惱障,一種是所知障,最主要的是所知障,這種所知障,說簡單了就是執著有自性的問題,這種錯誤顛倒的認識,所以一順一逆造成了很嚴重的問題,這裏頭最主要的是所對治、能對治。
那麼所謂正聞熏習的種子,在阿賴耶識裏頭是一個能對治,是一個能生起正見、能生起無漏的智慧,也就是無分別智,能生起無分別智,這樣一個種子,這個種子是了不起的。
可是這種子怎麼來的?那必須正聞熏習,不是顛倒熏習。一般很容易把世俗的、一生凡夫的看法、執著有自性的看法,當成是究竟的看法,很容易染汙,我本來走錯了路,還認爲這路非常的對,于是乎真如受熏,真如緣起啊,你看這個叫真如緣起,叫真如受熏,這種真如是不是真如?是不是法界?那成了一種雜染的法界,在纏的真如,而且那個真如根本不是真如,不是無爲法,真如能生起萬物,真如能受熏,這樣的真如是什麼真如?還算不算真如?是不是法界,還算清淨嗎?要真如能受熏,那就不清淨了,那佛還證真如,證受熏的真如,能成佛嗎?把佛法都完全破壞了。
所以這個認爲有自性、有我、有獨立存在、有常一不變的,完全不是佛教,佛教不承認這個。爲什麼不承認,根本沒有的,一點兒影象都沒有,那完全是執著所取能取的,是錯誤的分別、顛倒的分別在作祟。所以你要真如能受熏、還能緣起,那跟無明緣起有什麼不同?那跟生死輪回有什麼分別?跟執著有自性的這種錯誤顛倒無明有什麼分別?
所以我們對這種熏習,在阿賴耶識裏頭,這個種子,無始以來積累的非常多,這個倉庫裏頭充滿了這東西,于是想維持這種體製,于是乎真如非得受熏、非得緣起。而真如正是跟我見是對頭。
真如是什麼?是二無我所顯,我們的世界完全被我見充滿了,就是被有自性的錯誤認識所充滿,那就是雖然我們的根子也離不開真如,但是我們的看法,我們的世界觀,我們的一舉一動,都跟真如相反,于是乎,我們的真如是在纏的,就是如來藏,就是雜染的法界,那也就是對真如法界來說,我們是個逆動、異動,是逆轉。
爲什麼是逆轉、異動?主要的是我們把所有的一切法都看作是有自性的東西,有我的東西。這話說的好象很幹脆,但是這裏頭很複雜,因爲這裏頭糾纏的東西非常多,我們要能回轉,能證真如,還需要學習,要改造,要從逆轉再逆轉。可是這個逆轉主要是對有我的、有自性的錯誤認識形成一種逆轉,這個逆轉就是因爲我們學到正法,遇到從最清淨法界等流出來的教法。
我們要是沒有顛倒的理解這種無我的教法,徹底無我,普遍無我,理解這種教法,那我們的這個熏成的種子叫正聞熏習。這個種子在我們的阿賴耶識,好象看起來很少,量的方面很少,但是在無性釋裏頭講,有一種勝功能,他的功能很殊勝。我們以前也談到,這種認爲有自性、有所取能取自性,這種是根本沒有根據的,也可以說是一種客塵,不是主體的東西。所以這種正聞熏習,那就在無性釋裏說是有殊勝功能。
這種熏習也就是法身種子,法身是什麼?法身就是佛證真如、成佛以後形成種種的功德,證的功德完全是證真如的關系。法身跟解脫身還不一樣的。世親解釋,解脫身只是解脫煩惱障而成,法身呢,是煩惱障所知障都解脫,所有的一種集積起來的。我們這個正聞熏習,現在就可以斷定是法身的種子,是一切善一切功德彙集的根據。
所以我們所謂發心的時候,我們是一個最初的一生的學佛者,現在的正聞熏習,就是我們將來成佛的種子。我們想想,來源跟去向,來源是佛證真如以後,形成的教法、法寶,然後我們聽到以後,理解以後,如理思維,這樣形成的種子,實際上是法身的種子,來源是證真如來的,歸去也還是證真如的,結果,來龍去脈說得都很清楚。
那麼它在阿賴耶識裏頭占據一定的地位,隨一處來,安排在某一個地方。這個地方有解釋,無性解釋,于相續,阿賴耶識主要的是相續,其它的前六識都是常常變的,阿賴耶識最主要的,能形成熏習的問題主要的是相似相續。能貫穿一切的這個我,這種獨立存在,常一不變根本沒有,但是這種相似相續非常重要。那麼我們這正聞熏習,也是要在這阿賴耶識裏頭,相似相續裏頭來安放,來保存,是不是這樣的?所以這個相似相續是很重要的問題。
爲什麼重要?還可以從另一方面看,就是它根本不是獨立存在的,根本不是常一不變的,它是如幻如夢的,它是真正能形成因果的,形成有規律性的東西。而你認爲有我,有一種自性的東西,一個獨立存在的東西,反倒不能形成規律,不能形成因果,這個問題我們要特別注意。
所以我們正確的認識,一定跟我見相反,所以形成這種子、熏成這種子,跟這個一定是有關系的,跟一定是證真如的教法有關系,也跟我們將來成佛所證的一切法有關系。也可以說,我們一發心,要成佛,這種想法一有的話,就是要想把所有的善法、所有的清淨的東西都吸收來。那也就是把所有的煩惱障跟所知障,都鏟除、完全鏟除。拔掉這生死的根子,生死根子是什麼呢?就是認爲有人我有法我。
底下說,無我的這種智慧裏頭特殊的功能,特殊功能都是什麼呢?主要提到法身的種子,不屬于這流轉輪回的範圍。你就拿宇宙觀來說,我們從欲界一直到無色界,以至到最頂,滅盡頂,這些,我們從欲界一直到有頂,我們這生死的可能性都包含在裏頭了,上到最高的就是有頂,就是非想非非想處,似有想似無想。
現在科學都分析到最後的粒子,第六誇克、第七誇克、第八誇克,實際上真正的所有的輪回的可能性,真正分析起來,應該最高的地方是非想非非想處,最低的地方就是苦器。無論它最高最低,它都屬于所對治的範圍,我們要破壞它這個範圍,破壞這種生死輪回,我們真正才能達到衆善合一的所有的功德,都圓滿,這就是法身,也就是把所有的世間的善、出世間善,都彙集到一起,就是所有好的原因,都具備都圓滿。
這根本是什麼問題,還是二我二無我。所以這二無我所顯的真如,我們要真正能證到的話,那比較難,是吧!因爲我們這我見太…
《攝大乘論 第23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