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厲害,不但這個,我們倒是研究了半天《攝大乘論》,實際上還沒逃出這個我見呢!很容易。因爲你了解的完全是遍計所執性,你把真如也當成遍計所執性,很容易呀!真如是常的,一切善法都具備的,很容易把認識遍計所執性的東西,也就擱在這上頭,所以你證真如必須是二無我所顯。跟那種認識完全不一樣,所以這個這種認識熏成的種子,跟我們這遍計所執這個能執著熏習的這東西完全不一樣。可是我們很容易,我們念了半天《攝大乘論》,很容易把真如也當成一個遍計所執的。那就是你沒有把二無我所顯真正弄清楚,把它真正當成我,不是無我所顯,是有我所顯,很容易。
就拿依他起性來說,它跟遍計所執性完全不一樣,必須你證到二無我所顯真如,才能真正知道所謂依他起是怎麼回事。而我們這依他起怎麼回事情,很容易被誤解,研究了半天阿賴耶識,一談這阿賴耶識就變成有了,變成不是互相依存的東西,而是獨立存在的東西,把阿賴耶識當成一個本體來看,不但這樣,我們認識所有的因果,好象都應當有獨立存在、常一不變才是真實呢!所以我們念了半天阿賴耶識,結果阿賴耶識也變成了獨立存在的東西,就是遍計所執性了。不但這樣,我們念的許多東西,就是這個佛教裏所談的問題,都很容易變成獨立存在。
你不能名言執義,你知道佛所說的這種教法都是一種假安立。所以跟我們真安立就不一樣,我爲什麼說這句話?就是說我們這正聞熏習的熏習跟普通的熏習不一樣,你這種熏習,熏習到阿賴耶識裏頭,那是牢不可破的。因爲它有根源,所以談這個問題,它有勝功能。本來我們正聞熏習就是出世間的種子,也就是前頭說的法身,雖然在世間認識問題,假若是不顛倒的認識,象剛才說的不是名言執義,不是把所有東西都當成我來認識,我見的認識,雖然這種還是世間,
“雖是世間,而是出世心的種子性”,不屬于我見範圍。
這個出世間雖未出世,但是出世間心,是正見。
“出世心雖未生時”,現在雖然沒有生起,
“已能對治諸煩惱纏”,這個在世親解釋裏頭,它已經能夠斷“增上貪”,特別有強力的貪,它已經能斷了,這個效益很大,這是第一條,能斷很強大的煩惱障。
第二條呢,“已能對治諸險惡趣”,這是我們要流落在非常艱難困苦的地步,現在可以有保障了,有正聞熏習的保障,險惡趣就可以避免了。
再來“已作一切所有惡業朽壞對治”朽壞對治,問題就是,將來的問題可以解決了,過去的問題,你已經造成了,怎麼辦?還算數不算數?“雖有順後受業”,我們這個造業有順後造業,有順現在造業,以後要補償要償還的,雖然將來我已經造了,現在需要這個償還的,過去造的,不久要墮入惡趣,(一盤錄音結束)
這裏還特別提出“此聞熏習能治一切過去未來現在惡業”,(問:未來可以理解,過去怎麼理解?)雖然有布施的效益,但是你這個破壞它還可以,失掉作用,……。所以世親說的這條效益,“此聞熏習,能治一切過去未來現在”。這個效益很厲害,不但對煩惱纏有對治作用,不但對未來的業,對過去、現在都有對治作用。所以這種種子,那非常重要,那麼還有一個效益:
“又能隨順逢事一切諸佛菩薩”,就是將來的善友,所有的善知識,都可以得到,這善知識裏頭也包括佛跟菩薩,將來我們有了這種種子,將來跟這善知識,很容易遇到一起。
下面還講“雖是世間,應知初修業菩薩”,就象我們,“所得亦法身攝。”也是法身種子,就是我們異生菩薩,就是我們剛剛學習佛法,叫初修業。我們所要種的種子,實際上也是法身種子。
所以這個有這麼叁條,就是對所有雜染的煩惱跟雜染的業,雜染生,這惑、業、生叁種都可以起到一定作用。
“聲聞獨覺所得唯解脫身所攝。”聲聞獨覺所得的只是解脫身,前頭我們也談過,它是解脫身,不是法身。這是熏習的性質,雖然我們是初修業菩薩,是異生菩薩,但是,這個種子不能低估。
“如如熏習,下中上品次第漸增”不但有這個特殊的效益,並且它這個發展也是發展得比較快,次第漸升,由下到中到上,
“如是如是異熟果識,次第漸減”,而“異熟果識”呢?“次第漸減”。“君子道消,小人道長。”可以把今天所談的問題,這個圖景,整個圖景,整個我們這個能對治跟所對治,這個生死輪回跟解脫,這個整個圖景,大家都基本清楚。
“即轉所依,既一切種所依轉已”,到最後轉到所依,轉染依成淨依,把整個我們這一套,都轉變了。
“即異熟果識及一切種子無種子而轉,一切種永斷。”就是剛才說的業是不滅的,那麼實際上它也是建築在虛妄上,也很容易拆臺,使它無種子,一切種永斷。
這兒提到聲聞,無余依涅磐,他費了很大勁兒,把這個煩惱障都斷了,一部分一部分的這樣的斷,下過很大功夫。我覺得聲聞的斷煩惱他這很認真很出力,到時候真把這個生死都斷了,入無余依涅磐,這精神是很特別很認真。現在的話來說,真有點休克療法,整個斷。他這個特別跟挖叁座大山似的,一鏟子一鏟子,跟愚公移山、精衛填海似的。
所以這個聲聞有特別的精神,不過他沒斷法我,所以把這個東西當成一個真正的東西,非要對待不可。這倒有點象科學家的精神,他這個斷還不究竟,也沒把法我認清楚。我們這個大乘裏頭,對虛妄的這個種子,它有一種特殊的智慧,有無分別智,這無分別智大家不要小看,這種智慧很特別。所以這個般若經裏,這個般若波羅蜜多,是佛母。大家將來也應該把小乘看看,但是呢,作爲佛母的般若波羅蜜多,就是慧度,這個更重要。
所以《莊嚴現觀論》就講叁種智,一種一切智,就是聲聞、緣覺、獨覺,一切智。它這一切智,有硬功夫,它都把這個蘊、處、界都當成一個真真實實的東西。
那菩薩的道智,道智也叫對治智,所謂道就是一切對治。菩薩他注意的就是所有的能對治的東西,他都要具備,所有世間的善法,無論世間的善法,或出世間善法,所有能對治錯誤、顛倒的東西,所有的道,都是菩薩所攝受的。所以在有大乘菩薩出來以後,他就把所有世間的有能對治的作用,是道,都由他來具備。
到了佛的話,那就是一切行相智,這個一切行相智,過去翻作一切種智,這翻成種智,恐怕有問題,不如翻成行相,一切行相智。這行相本來是形容見分的,到了佛位的時候,那個行相就是只是見分有作用,相分隨著見分有作用。
我們以前談過,現在一般的知識都注重結果,注重所緣緣,就是對對向,注重結果、注重對象,這是末、不是本。以前咱們也談過,什麼是注重因,什麼是真正的因的問題。所以你真正注意因的問題,那才能夠,所有結果都在你的掌心之中,在你操縱之下,所以淨注重對象,注意結果,很有問題。
但主要的問題還是,這個對象跟結果往往你認識它的時候,這裏頭已經夾雜著獨立存在和常一不變的東西,沒有的東西夾雜在裏頭,你認爲這是事實,這東西也是造成一種錯誤,也還是將來達到不可預測的,不可控製的結果。
所以真正的智慧,它能掌握真正的原因,還有真正的實在的東西。你看唯識學,它爲什麼就講八識,就講五十一心所、叁性,爲什麼要抓這個東西?所以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一直到佛地位的時候,他注意的就是結局,一切行相智。
唯識裏爲什麼非講唯識?不講外境?爲什麼破除外境?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很好地研究,是不是說不注意對象問題,不注意結果問題,就是愚癡呢?只注意對象,注意結果,就是真正愚癡。
什麼是實在?什麼不實在?什麼是有水分?有摻雜的東西?這都是真正考慮問題,考慮實在不實在?是因不是因?這問題是首要的。
這種正聞熏習,你看,它想象不到有這麼大的作用。你要說現在都講效益,都講當前能得到什麼東西,比較起來,我們現在搞這個,這正聞熏習,有什麼用處?又不能吃又不能喝又不能用的,這有什麼效益?可是現在這個效益,誰注意?不要緊,你會注意的。
人生死問題你沒法兒主宰,金日成故去了。誰能夠說他不死?秦始皇還想法求神仙,你將來怎麼樣?由現在就可以看出來,一個人生活裏頭的波動非常厲害,比那個慧星的波動呢還厲害,不過你自己不自覺。
你說誰能主宰自己?我怎麼怎麼樣?誰能下這個斷義?我說我們要有正聞熏習,就能夠這樣!就能控製我們的一切!你信不信吧?錯誤的那個天地、那個境界,必須把它糾正過來,你不糾正過來將來是麻煩的很!你覺得現在沒事,平安無事啊,哪兒那麼容易啊,命運是沒法子主宰的。我說我能夠掌握自己命運,敢這麼說嗎?我慢慢兒懂了佛教,我敢說了!這是真有把握的!不是瞎說的!
所以安身立命,你要把人生到底怎麼回事弄清楚以後,尤其對這個二無我、二我是怎麼回事情,你弄清楚以後,好辦!拆無明的臺可以,佛教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要不爲什麼我們要講?你說佛會騙我們嗎?無著世親,他們會騙我們嗎?
(另一盤錄音開始)我覺得是可以的,那也就是從正聞熏習開始,誰覺得自己很聰明不需要這一套,那請便。將來你走著看,很容易看出來。底下就是,阿賴耶識裏頭,這種所對治跟能對治,這個將來怎麼樣?不但這樣子,咱們本身的這個也有真如、也有法界,也有許多客塵煩惱,在阿賴耶識裏頭也有種種的雜染品,跟所對治。
所以我們這個正聞熏習種子,由下品到中品到上品,很容易發展,只要我們這個道兒走對了,我看不難。那麼將來證真如,難不難?如果法身種子都有了,這初地是小事。這種子的問題和普通說的原因,空有的原因不一樣,真正有實在的東西,這實實在在的東西不象所說的遍計所執性的規律,它真正是依他起性的,是存在的,這不可磨滅的!其它東西都可以磨滅,這能對治的東西跟所對治的東西就不一樣,所對治的它本性就要被破壞,阿賴耶識有兩部分。
我們人生也是,有本體、有真如,又有許多煩惱,還有是客塵煩惱,都在一起。這個發展怎麼發展?我們只有由下到中、由中到上,這樣多次熏習,就是不斷地重複。那就是我們常常把常見、斷見,常常在這兒給它對治,每時每刻都在這兒對治,對治我見,對治人我見、法我見,時時刻刻都對治,這就是一個最主要的辦法。因爲你有種子有熏習的問題,別把熏習的問題看的太簡單了,這是真正的原因。比你造原子彈、搞所有的建設、核能的建設,發電,其實那種都是果的能,果的能它固然是也很強大,比較起來,我們這個如理作意,這作意這個能,你說哪個重要?哪個力量大?
所以我們在正聞熏習以後如理思維,如理作意,不聲不響地,這對以後的影響應該好好地估計一下,什麼是被破壞的?將來一定要壞,什麼是不能壞?什麼是看起來很強大的?最強烈?象我見如山,愚公移山都不好移掉,人一般都看中物體,我看可以把這個天平很好地量一量,所以提到八識,五十幾種心所,這都需要上上天平,比核能的作用大不大?是什麼能力最大?最強烈?應該很好地衡量。
《攝大乘論 第23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