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23讲▪P2

  ..续本文上一页厉害,不但这个,我们倒是研究了半天《摄大乘论》,实际上还没逃出这个我见呢!很容易。因为你了解的完全是遍计所执性,你把真如也当成遍计所执性,很容易呀!真如是常的,一切善法都具备的,很容易把认识遍计所执性的东西,也就搁在这上头,所以你证真如必须是二无我所显。跟那种认识完全不一样,所以这个这种认识熏成的种子,跟我们这遍计所执这个能执著熏习的这东西完全不一样。可是我们很容易,我们念了半天《摄大乘论》,很容易把真如也当成一个遍计所执的。那就是你没有把二无我所显真正弄清楚,把它真正当成我,不是无我所显,是有我所显,很容易。

  就拿依他起性来说,它跟遍计所执性完全不一样,必须你证到二无我所显真如,才能真正知道所谓依他起是怎么回事。而我们这依他起怎么回事情,很容易被误解,研究了半天阿赖耶识,一谈这阿赖耶识就变成有了,变成不是互相依存的东西,而是独立存在的东西,把阿赖耶识当成一个本体来看,不但这样,我们认识所有的因果,好象都应当有独立存在、常一不变才是真实呢!所以我们念了半天阿赖耶识,结果阿赖耶识也变成了独立存在的东西,就是遍计所执性了。不但这样,我们念的许多东西,就是这个佛教里所谈的问题,都很容易变成独立存在。

  你不能名言执义,你知道佛所说的这种教法都是一种假安立。所以跟我们真安立就不一样,我为什么说这句话?就是说我们这正闻熏习的熏习跟普通的熏习不一样,你这种熏习,熏习到阿赖耶识里头,那是牢不可破的。因为它有根源,所以谈这个问题,它有胜功能。本来我们正闻熏习就是出世间的种子,也就是前头说的法身,虽然在世间认识问题,假若是不颠倒的认识,象刚才说的不是名言执义,不是把所有东西都当成我来认识,我见的认识,虽然这种还是世间,

  

  “虽是世间,而是出世心的种子性”,不属于我见范围。

  这个出世间虽未出世,但是出世间心,是正见。

  

  “出世心虽未生时”,现在虽然没有生起,

  

  “已能对治诸烦恼缠”,这个在世亲解释里头,它已经能够断“增上贪”,特别有强力的贪,它已经能断了,这个效益很大,这是第一条,能断很强大的烦恼障。

  

  第二条呢,“已能对治诸险恶趣”,这是我们要流落在非常艰难困苦的地步,现在可以有保障了,有正闻熏习的保障,险恶趣就可以避免了。

  

  再来“已作一切所有恶业朽坏对治”朽坏对治,问题就是,将来的问题可以解决了,过去的问题,你已经造成了,怎么办?还算数不算数?“虽有顺后受业”,我们这个造业有顺后造业,有顺现在造业,以后要补偿要偿还的,虽然将来我已经造了,现在需要这个偿还的,过去造的,不久要堕入恶趣,(一盘录音结束)

  这里还特别提出“此闻熏习能治一切过去未来现在恶业”,(问:未来可以理解,过去怎么理解?)虽然有布施的效益,但是你这个破坏它还可以,失掉作用,……。所以世亲说的这条效益,“此闻熏习,能治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这个效益很厉害,不但对烦恼缠有对治作用,不但对未来的业,对过去、现在都有对治作用。所以这种种子,那非常重要,那么还有一个效益:

  

  “又能随顺逢事一切诸佛菩萨”,就是将来的善友,所有的善知识,都可以得到,这善知识里头也包括佛跟菩萨,将来我们有了这种种子,将来跟这善知识,很容易遇到一起。

  

  下面还讲“虽是世间,应知初修业菩萨”,就象我们,“所得亦法身摄。”也是法身种子,就是我们异生菩萨,就是我们刚刚学习佛法,叫初修业。我们所要种的种子,实际上也是法身种子。

  所以这个有这么三条,就是对所有杂染的烦恼跟杂染的业,杂染生,这惑、业、生三种都可以起到一定作用。

  

  “声闻独觉所得唯解脱身所摄。”声闻独觉所得的只是解脱身,前头我们也谈过,它是解脱身,不是法身。这是熏习的性质,虽然我们是初修业菩萨,是异生菩萨,但是,这个种子不能低估。

  

  “如如熏习,下中上品次第渐增”不但有这个特殊的效益,并且它这个发展也是发展得比较快,次第渐升,由下到中到上,

  

  “如是如是异熟果识,次第渐减”,而“异熟果识”呢?“次第渐减”。“君子道消,小人道长。”可以把今天所谈的问题,这个图景,整个图景,整个我们这个能对治跟所对治,这个生死轮回跟解脱,这个整个图景,大家都基本清楚。

  

  “即转所依,既一切种所依转已”,到最后转到所依,转染依成净依,把整个我们这一套,都转变了。

  

  “即异熟果识及一切种子无种子而转,一切种永断。”就是刚才说的业是不灭的,那么实际上它也是建筑在虚妄上,也很容易拆台,使它无种子,一切种永断。

  这儿提到声闻,无余依涅磐,他费了很大劲儿,把这个烦恼障都断了,一部分一部分的这样的断,下过很大功夫。我觉得声闻的断烦恼他这很认真很出力,到时候真把这个生死都断了,入无余依涅磐,这精神是很特别很认真。现在的话来说,真有点休克疗法,整个断。他这个特别跟挖三座大山似的,一铲子一铲子,跟愚公移山、精卫填海似的。

  所以这个声闻有特别的精神,不过他没断法我,所以把这个东西当成一个真正的东西,非要对待不可。这倒有点象科学家的精神,他这个断还不究竟,也没把法我认清楚。我们这个大乘里头,对虚妄的这个种子,它有一种特殊的智慧,有无分别智,这无分别智大家不要小看,这种智慧很特别。所以这个般若经里,这个般若波罗蜜多,是佛母。大家将来也应该把小乘看看,但是呢,作为佛母的般若波罗蜜多,就是慧度,这个更重要。

  所以《庄严现观论》就讲三种智,一种一切智,就是声闻、缘觉、独觉,一切智。它这一切智,有硬功夫,它都把这个蕴、处、界都当成一个真真实实的东西。

  那菩萨的道智,道智也叫对治智,所谓道就是一切对治。菩萨他注意的就是所有的能对治的东西,他都要具备,所有世间的善法,无论世间的善法,或出世间善法,所有能对治错误、颠倒的东西,所有的道,都是菩萨所摄受的。所以在有大乘菩萨出来以后,他就把所有世间的有能对治的作用,是道,都由他来具备。

  到了佛的话,那就是一切行相智,这个一切行相智,过去翻作一切种智,这翻成种智,恐怕有问题,不如翻成行相,一切行相智。这行相本来是形容见分的,到了佛位的时候,那个行相就是只是见分有作用,相分随着见分有作用。

  我们以前谈过,现在一般的知识都注重结果,注重所缘缘,就是对对向,注重结果、注重对象,这是末、不是本。以前咱们也谈过,什么是注重因,什么是真正的因的问题。所以你真正注意因的问题,那才能够,所有结果都在你的掌心之中,在你操纵之下,所以净注重对象,注意结果,很有问题。

  但主要的问题还是,这个对象跟结果往往你认识它的时候,这里头已经夹杂着独立存在和常一不变的东西,没有的东西夹杂在里头,你认为这是事实,这东西也是造成一种错误,也还是将来达到不可预测的,不可控制的结果。

  所以真正的智慧,它能掌握真正的原因,还有真正的实在的东西。你看唯识学,它为什么就讲八识,就讲五十一心所、三性,为什么要抓这个东西?所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直到佛地位的时候,他注意的就是结局,一切行相智。

  唯识里为什么非讲唯识?不讲外境?为什么破除外境?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很好地研究,是不是说不注意对象问题,不注意结果问题,就是愚痴呢?只注意对象,注意结果,就是真正愚痴。

  什么是实在?什么不实在?什么是有水分?有掺杂的东西?这都是真正考虑问题,考虑实在不实在?是因不是因?这问题是首要的。

  这种正闻熏习,你看,它想象不到有这么大的作用。你要说现在都讲效益,都讲当前能得到什么东西,比较起来,我们现在搞这个,这正闻熏习,有什么用处?又不能吃又不能喝又不能用的,这有什么效益?可是现在这个效益,谁注意?不要紧,你会注意的。

  人生死问题你没法儿主宰,金日成故去了。谁能够说他不死?秦始皇还想法求神仙,你将来怎么样?由现在就可以看出来,一个人生活里头的波动非常厉害,比那个慧星的波动呢还厉害,不过你自己不自觉。

  你说谁能主宰自己?我怎么怎么样?谁能下这个断义?我说我们要有正闻熏习,就能够这样!就能控制我们的一切!你信不信吧?错误的那个天地、那个境界,必须把它纠正过来,你不纠正过来将来是麻烦的很!你觉得现在没事,平安无事啊,哪儿那么容易啊,命运是没法子主宰的。我说我能够掌握自己命运,敢这么说吗?我慢慢儿懂了佛教,我敢说了!这是真有把握的!不是瞎说的!

  所以安身立命,你要把人生到底怎么回事弄清楚以后,尤其对这个二无我、二我是怎么回事情,你弄清楚以后,好办!拆无明的台可以,佛教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不为什么我们要讲?你说佛会骗我们吗?无著世亲,他们会骗我们吗?

  (另一盘录音开始)我觉得是可以的,那也就是从正闻熏习开始,谁觉得自己很聪明不需要这一套,那请便。将来你走着看,很容易看出来。底下就是,阿赖耶识里头,这种所对治跟能对治,这个将来怎么样?不但这样子,咱们本身的这个也有真如、也有法界,也有许多客尘烦恼,在阿赖耶识里头也有种种的杂染品,跟所对治。

  所以我们这个正闻熏习种子,由下品到中品到上品,很容易发展,只要我们这个道儿走对了,我看不难。那么将来证真如,难不难?如果法身种子都有了,这初地是小事。这种子的问题和普通说的原因,空有的原因不一样,真正有实在的东西,这实实在在的东西不象所说的遍计所执性的规律,它真正是依他起性的,是存在的,这不可磨灭的!其它东西都可以磨灭,这能对治的东西跟所对治的东西就不一样,所对治的它本性就要被破坏,阿赖耶识有两部分。

  我们人生也是,有本体、有真如,又有许多烦恼,还有是客尘烦恼,都在一起。这个发展怎么发展?我们只有由下到中、由中到上,这样多次熏习,就是不断地重复。那就是我们常常把常见、断见,常常在这儿给它对治,每时每刻都在这儿对治,对治我见,对治人我见、法我见,时时刻刻都对治,这就是一个最主要的办法。因为你有种子有熏习的问题,别把熏习的问题看的太简单了,这是真正的原因。比你造原子弹、搞所有的建设、核能的建设,发电,其实那种都是果的能,果的能它固然是也很强大,比较起来,我们这个如理作意,这作意这个能,你说哪个重要?哪个力量大?

  所以我们在正闻熏习以后如理思维,如理作意,不声不响地,这对以后的影响应该好好地估计一下,什么是被破坏的?将来一定要坏,什么是不能坏?什么是看起来很强大的?最强烈?象我见如山,愚公移山都不好移掉,人一般都看中物体,我看可以把这个天平很好地量一量,所以提到八识,五十几种心所,这都需要上上天平,比核能的作用大不大?是什么能力最大?最强烈?应该很好地衡量。

  

《摄大乘论 第23讲》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摄大乘论 第24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