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醫的獨特治療學▪P3

  ..續本文上一頁在服用的時候,也要在沒有強光直接照到的地方拆封。

  由于這系列的藥丸比較珍貴,在服用的時候,有許多細節必須注意,以配合發揮最完全的藥效。在服藥前的數天,宜戒食太濃味的食物。服藥前的晚上先拆封搗碎,把搗碎了的藥丸放在幹淨的杯中,浸以熱開水,再蓋上杯蓋或其它對象令光線不能直接照到藥物。服藥當天,應在淩晨把碎開的藥丸與浸泡藥丸的開水攪勻服下。如果天氣太冷,應先加入新的熱開水,把整杯水連搗碎了的藥丸服下。服藥後,病者要再飲一杯熱開水,然後穿著和暖的衣服再度入睡。在服藥的當天及翌日,不可以飲酒及吃蛋類、未煮的蔬菜、水果、蒜、酸味或油炸的食物等。如果能素食一兩天則更利于藥丸發揮最大的療效。在服藥的當天及翌日,還要避免運動過量、房事、午睡及冷水浴。在可能的情況下,最好在這兩天內不服用其它藥物。剛才所講的幾點可以令藥效得到最大的發揮。

   “寶丸”的成份包括了很多礦物在內,但這不是說單單把寶石或金屬等磨成粉狀內服就可以有醫療作用。服食未經淨除毒性的礦物不單未必有醫療作用,甚至可能會馬上致命。  

   “寶丸”所用的成份有不少是極爲昂貴的礦物(如金、銀、鑽石及紅寶石等),其製造過程繁複,所以它們的供應量是極爲有限的。有時候,藏醫在製藥過程中出了極輕微的錯誤,整批珍貴的藥物原料就報廢了!在製藥過程中,有幾個工序是具危險性的,一不小心就會吸入毒氣,輕則毀壞嗅覺等,重則可能當場死亡。

  在現今,內地與印度均有多間出産藏藥的藥廠,其中一些受政府監管或是官方機構,其它的則爲民辦商業性質。由于大量生産及原料質素參差,市面上有些“寶丸”可能療效較低。甚至更有些“寶丸”並不具足配方中的所有應有的成份。大家若想購買藏藥,就必須小心選擇藥廠及來源!

  外治

  在藏醫學中,有多種不同的外治療法,它們大多是輔助性的治療,例如放血、水療及針灸等療法,都是被用作配合內服藥物的輔助。有些外治方法,例如眼藥及鼻藥等,則可以單獨使用而生起完整的治療作用。

  在古西藏,一早已經存在外科手術治療學問,但在大約一千多年前,有一位太後在接受心髒手術時身亡,國王便下令禁止醫師使用外科手術療法。從那時候到現代,藏醫學雖然仍然保存了這些學問理論,但卻鮮聞有醫師實踐。

   針灸療法   

   藏醫之灸療法對水腫病、消化不良、寒性病、精神及癫

  病等範圍尤有奇效。

  在進行灸療前,醫師有時會用沾了熱酥油的布條置于病者身上部份測試反應,從而判斷灸療是否對病情有良性作用。這種測試只是在病情複雜而醫師有所猶豫時方需采用,在一般情況下是不會進行的。

  衲認識不少漢醫師,也見過他們進行灸療。漢醫似乎都是用由商店買回來之艾草柱進行灸療的,而藏醫則會視乎病症而采用不同的草藥進行火灸。藏醫常用的灸藥有荳寇、紅花、生姜及诃子等,當然也有使用艾草。采集艾草一般在秋天進行。至于進行火灸,藏醫與漢醫的手法是大致一樣的,二者同是依病情狀況而在適當的穴位下灸。這些可以火灸的穴位在藏醫學中有近百個,另外有些穴位是絕不能在其上作灸療的,這些都清楚表達在藏醫學中的“醫畫”系列裏面。

  藏醫的針療與漢醫並不一樣。藏醫主要只用一種金針。這種金針並非漢醫針療使用的小針,而是一枝有一定粗度的純金器具。衲有不少朋友見過衲請工匠打造的金針,都說它應該被稱爲“金釘”才合適!藏醫所用的金針都是這種粗釘形的器具,並不像漢醫用的幼針。金針必須以純金打成,因爲黃金有其特性,能夠把氣脈內之不淨雜質抽出。每支金針只能使用二十次左右,然後便要把它賣作其它非醫學用途,另買新的金塊打成新的針具。

  藏醫把人體經絡分爲白脈與黑脈兩組主要網絡。白脈網絡由腦之根部向下伸延、分支而遍布全身,其情形類似榕樹的根部組織。由心髒向上伸展分支的網絡爲黑脈。西醫最爲重視血管網絡,藏醫則最重視二脈中之白脈。

  白脈源自腦脈,所以是整個身體及體內所有系統的中樞,就如一間大企業的總決策室一般作用。所有知覺、視覺、嗅覺、聽覺、味覺、觸覺及思考運作功能都是與白脈有關連的。如果視覺、聽覺等本身出現問題,就一定是白脈網絡部份經脈出了問題。在半身癱瘓的情況中,就正是白脈的部份經脈出了問題,經脈不能讓氣暢通地流動。這情況就如公路被一塊巨石堵塞,把路上交通隔絕了。氣是行走體內各部份的,如果氣不能到達某部份,就會出現病痛。西醫很多時會把病患歸咎于血液循環失調之原因。依藏醫理論,真實情況應該是氣不順在先及脈不通在先,所以才導致血液循環系統不能正常地運作。總的來說,氣脈問題可以說是病痛的根源,絕大部份的病症都與氣脈有關連。金針療法正是針對氣脈問題的一種治療。

  金針療法並非單獨使用的治療方法,必須內服藥物配合。如果一方面服用適用的“寶丸”配方,同時進行金針治療,對新發的中風、腦炎、間歇性突發昏死、半邊不遂及癱瘓等病症有極奇大的效用。如果剛剛中風而半邊不遂,病發未超過二十天的,只要以金針及“寶丸”二者配合,短期內可以完全複原。

   金針療法的下針穴位在頭頂。如果出錯的話,隨時可能致命!所以在傳授金針療法時,師長都會親自重複示範多次。由于它有危險性,口耳相傳式的教授及多年從旁觀察是不可或缺的學習過程,絕對不可以自行看書學習後就亂來實習。  

   金針療法的治療過程是這樣的:

  醫師先用細繩在病者手掌纏繞四次,以量度出之繩長依據病者頭形及發線在病者頭頂上交叉量度出准確的穴位。在度出正確下針穴位後,醫師便把消毒過的金針在頭頂穴位刺入。

  我們在摸自己頭頂時,會覺得一摸下去就是頭骨,但其實頭頂上的肉還是有一定厚度的。在進行金針治療時,下針刺入是有一定深度的,初次觀看者可能會覺得很可怕!在下針後,醫師會以艾草或草藥揉成球狀包裹著針頂而點燃,草藥的效力及熱力會透過金針直達頭內。這時,病者必須忍受少許的灼熱痛楚。在針治完成後,頭頂傷口會有輕微出血及流膿的情況,這是正常的治後反應。如果在金針治療後,傷口並不出血流膿,反而是不正常的情況,治療也不會見效。這可能是下針方法出錯或穴位量度不對,必須重複再進行一次針治。

  放血療法

  放血療法,顧名思義就是在患者身體某些部份釋放血液。這種療法現今仍有不少藏醫普遍采用,而且療效十分卓著。它是一種在其它醫學體系中罕有的獨特藏醫療法。

  一般來說,只有在應付較嚴重的病況時,醫師才會選擇采用放血醫治。在使用及過程都正確的情況下,放血治療對熱症、痲瘋、瘟病及多血症等有極佳療效。但如果放血過多、手術出錯而傷及動脈及筋脈、過程不對或病血未清,則會有嚴重的後果。所以醫師必須十分謹慎地抉擇采用放血與否及小心進行手術。

  對年少或年老的病人、孕婦及剛産下小孩的婦女、患嘔吐下瀉的病人及體弱氣衰的病者,醫師都不會采用放血療法。此外,若熱症並未完全成熟或遇上虛熱病情時,也不適宜進行放血。

  由于血液運行及盛衰的變化規則與星體運作規律有很大的關系,放血療法必須配合曆算,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在碰到不能拖延至適當月份或季節的病例,醫師至少會配合病者生肖計算理想的日子及時辰進行手術。

  由于放血治療的目的是釋放病血而保留好血,把好血與病血分開是這種療法的成功關鍵。在放血前叁天左右,病者須每天飲用能把好血及病血分開的藥湯。這種藥湯有好幾種對治不同病症的配方,也有適用于所有病況的通用藥方,即“叁果湯”。“叁果湯”采用诃子、毛诃子及余甘子叁種果實煮成。但近年來市面上也能買得造成爲藥散的成品。這種配方本身具有清熱的作用,同時也能分解好血與病血。在分血成功後,好血會繼續在體內順暢運行,而病血則會凝聚于某些穴位。

  在放血手術前,病者必須保持身體和暖。醫師必須依據病症性質而選擇放血穴位,例如在治眼黃病時采用膽脈放血,在醫治咳嗽或氣喘症時,則在胸脈放血。適合放血的穴位大約有七十多個。

   手術的首步,是要先令血管突鼓。做法是在穴位附近的恰當部份縛上細繩子紮緊,待血管鼓脹至一定程度時,醫師先在穴位推拿片刻,再以手指按下令血管固定位置,然後以手術刀在穴位切出一個小口。下刀的角度、深度及闊度都是有其學問的,在這裏就不深入講解了。  

   對身體強壯結實的病者,醫師可以多放一些血。對適合放血但又並不太強壯的病人,則不可放太多血。總略而言,在病血放清而傷口開始流出好血時,醫師就會進行止血及處理傷口。好血與病血很容易分:好血是鮮紅而濃度適中的。病血則有不同狀態,例如呈黃色、淡紅或黑色,有些情況下爲過濃或稀薄,有些病況下或會在放血時見到泡沬夾雜其中,這些都是病血。如果醫師見到血液凝結後呈現雙色之花紋狀態,則代表好血與病血根本未分清,必須囑病人再服“叁果湯”而另日再進行放血。在一個成功的手術中,傷口會先流出病血,後來就會出現鮮紅的好血,最後醫師會進行包紮止血及在傷口上進行灸灼。

  如果血液並不外流,有可能是下刀不順或血管尚未鼓張足夠,這些情況是醫師的錯誤。但如果並非上述情況而病血仍然外流不暢,則必須叫病人服用某些藥方,改天再放血。此外,醫師還要懂得處理病人昏厥或流血不止等情況。

  粗略地說,放血可用于醫治各種熱病,而灸治則適用于各種寒症。

  衲經常遊說弟子捐血救人。捐血雖然與藏醫的放血治療並無直接關系,但對一個身體健康正常的人來說,定期捐血對健康並無損害,反而利于令身體製造新鮮而更有活力的血…

《藏醫的獨特治療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