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能以平靜的心來受用。
350.
上床時思惟自己將修睡眠瑜伽,
以便利益一切衆生而覺悟成佛。
以吉祥臥姿躺下,此爲佛陀圓寂時所躺臥的姿勢,
並回想一切衆生的仁慈和痛苦、
懷著對一切衆生的慈心入睡。
觀想釋迦牟尼佛在枕頭上,
你則以他的腿爲枕,
佛陀發出柔和的光進入你的身體,
虔誠地憶念佛陀的智慧、功德入睡。
351.
文殊谕示宗喀巴大師離開寺院,隱居起來,
專修菩提心,視上師爲佛,禅修菩提道,淨障集資。
不在這些上面下功夫,
即使你修一百年,也悟不了道。
光是想要進步,無濟于事。
必須造下(相應的)因,
其中之一便是累積功德。
352.
獻曼達涉及在心理上獻上整個宇宙:
所有的星球及世界、所有的受用物,
特別是自己非常貪執的對象,
這一切都供養給資糧田。
藉由獻曼達,
在今生及來世,你會具足修行所需要的一切順緣。
透過觀想在曼達上空布滿你需要的一切東西,
然後供養出去,
你便造下獲得這一切東西的因。
353.
因爲獻曼達有大果報,
應當盡自己能力所及,供養最好的東西。
如果你有足夠的錢供應自己生活的舒適品,
卻用低劣的東西供養,
你的供養唯一的果報是減損自己的功德。
354.
我們往往把自己囚禁在自我愛惜的牢獄中,
愛惜其他有情猶如鎖匙,把我們釋放出來。
我們馬上會感受到解脫的自由。
355.
沒有修學佛法、沒有任何證量的平常人,
包括國王和總統,
事實上是住在監獄裏:
家庭責任的監獄,沒有獨自修行的自由;
自我中心的我愛執監獄;
忌妒心和欲望的監獄;
嗔恨心的監獄。
356.
像身體,只不過是一些穢物的容器,
相信它是潔淨的:這是另一種幻想的牢獄。
有許多種錯誤的概念和見解,
我們陷于這類牢獄當中。
這些牢獄從無始以來就存在。無始的牢獄。
357.
現在,你已經值遇了佛法,
如果你禅修,尤其是菩提道次第,
你能讓自己從這所有牢獄中解脫。
358.
外界的人認爲只有犯人知道牢獄,
但外面的人不知道自己陷于所有其他無始以來就存在的牢獄。
這是根本的苦,使他們身陷苦趣。
外在的牢獄跟那些內在的牢獄比起來,
根本不算什麼。
359.
你應該將你最主要的心力用于最能利益衆生的事情上。
你可以透過禅思菩提道次第來判斷利益爲何。
沒有道次第,就沒有辦法判斷什麼是對衆生最有利益的,
或爲你自己帶來迅速的成就。
360.
首先要考慮的是圓滿上師的心願或依上師的教誡而行。
不這樣的話,
假使你認爲你爲中心或上師工作而漏掉某項功課或學習等等,
然後去做別的事,
或許會得不到什麼結果。
361.
只要能最迅速帶來證悟,
並爲衆生帶來最大的利益,
那就是最有力的法門。
並不一定需要閉目端坐幾個小時。
362.
如果你做得到,
就做能夠帶來最大利益者,
不然就做中等利益者,
再不然就做利益最少者。
這並不需要太多技巧。
善巧有賴智慧。
363.
基石有二:善心與依止上師心。
這兩者之中,依止善友是關鍵。
缺乏這一點,通常連菩提心也不會生起。
一切都封鎖了。
364.
即使你爲上師或其他人工作而漏掉自己的功課及禅修也無需後悔,
因爲做這些祈願文原是爲了其他衆生,
爲了帶領他們達致證悟。
但如果是因爲你懶惰,
那就變成一大損失。
不然的話,並無損失可言。
365.
無論我們爲自己回向什麼,同樣也回向給一切有情,
因爲一切有情都跟我們一樣,
只想獲得安樂,不想受苦。
通常我們還會回向功德祈請佛法常住世,
如果實現的話,衆生的安樂自然就會來。
沒有實現的話,安樂就不會來。
《梭巴仁波切甘露法語365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