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藏佛教史▪P19

  ..續本文上一頁提獅子(ar-byang-chub-seng-ge)等即繼中傳。又有卓龍巴(gro-lung-pa)一系,亦師承俄羅敦之學,此派至卡巴法獅子而大顯也。

  由上數傳,遽至布敦大師門人室勝(rin-chen-rnam-rgyal)。寶勝始傳雅不敗法師

  (gyab-mi-pham-chos-kyi-bla-ma)。雅得講授,取求精要,授與門人絨登大師(rong-ston),遂別樹講風,疊出降青然將巴(byans-chen-rab-vjams-pa)、谷讓巴(go-rams-pa)、卻朗(chos-rnam)、語自在、法稱等諸賢哲,繼其學說,流傳至今。

  又文殊藏之波若學,乃宗自任達瓦與業木慶喜祥(nya-dpon-kun-dgah-dpal)所傳。總之廣大開演甚深波若要義之風,實自薩嘉、格魯兩派始。(上見《集續目錄》174頁)

  第四節 中觀

  

  在前宏時印度班哲達占那迦白哈(dsa-na-na-ga-rphe)與覺若龍幢帕譯出《根本智論》、《波若燈論》等。赤松德贊王時,靜命大師開講其義,一時中觀學說,均順靜師自續派中觀之說。後宏時,阿底峽、仲敦巴、寶賢、戒勝等又多是隨月稱應成派之中見,並譯有月稱之《入中論》等。

  俄羅敦喜饒亦大量譯講中觀學說,繼其傳者即卡巴法獅子,彼後弟子有八大獅子,廣大開顯。惟依清辯之說,是自續派之中觀。

  後期最宏月稱中觀學者即巴曹日稱譯師,曾譯講《中論》、《入中論》、《四百論》等並月稱之論疏,後由巴曹有名之四大門徒廣顯其學。爾後由薩嘉曆代祖師,任達瓦、布敦大師、宗喀巴等,繼其余緒,發揚光大,使離邊執之中論學說,大顯于世,作人天眼目也。(上見《集續目錄》175頁)

  第五節 因明

  

  前宏期中,由智軍、吉祥積等譯出法稱論師所造《因滴論》、《觀相屬論》與自釋。調伏天著《正理滴論》、《因滴論》、《觀相屬論》等大疏。法稱著《正理滴論大疏》及蓮花戒與勝友所著《略疏》等。後宏期中,由寶賢高足瑪善慧譯出法稱所造《釋量論》與第一品自釋及後叁品天王慧釋,又譯法稱之《辨理論》,釋迦慧之《釋量論疏抄》等,廣宏于阿裏等處,名曰舊因明。

  次由俄譯師譯出法稱之《決定量論》、《正理滴論》,慧生密著《釋量論莊嚴疏》、樂喜著《釋量論疏》,日密著第二叁品釋,勝魔著《釋量論莊嚴疏抄》,法勝著《決定量論疏》等。並取瑪善慧及前諸譯,均依善本校正。與俄譯師同時複有獅子幢譯師(seng-ge-rgyal-mts-han)譯出陳那之《集量論》與自釋,印度因明學要典,傳譯至此竣事。

  繼俄譯師之因明學慧菩提與寶稱,二師同傳菩提稱,至菩提宏廣,最著名爲卡巴法獅子,此師關于因明之著述及余著亦多,現西藏各派通行之因明辯論方式,實創自此師,繼彼之後有八大獅子,迦瑪巴之都松欽巴,刹巴噶舉之向刹巴,皆從此師受學,因明之學,遂行于噶舉派中。

  薩嘉慶喜幢亦從釋迦室利習五明,重校《釋量論》,並著《正理藏論》,統攝陳那、法稱因明七部,發宏光事,故薩嘉派亦甚講因明。(上見法尊著《西藏民族政教史》卷叁第21、22、23頁)

  第六節 彌勒學

  

  此學即《彌勒五論》。其《現觀莊嚴論》,即是波若學,流布情形,已詳于前。《莊嚴大乘經論》、《辯中邊論》及世親、安慧之釋,前宏時由智軍,吉祥積等譯出,後宏即俄譯師校正傳授。《辨法性論》,後宏時初由靜賢與戒勝譯出,後經迦濕彌羅波羅希達論師與喜金剛譯師重校,俄譯師又譯世親疏,複由彼傳出。《寶性論》與無著釋,阿底峽與戒勝亦曾翻釋傳授,至俄高師又從薩雜那論師廣學彌勒法,重校譯此釋論。又尊喀波切亦親近薩雜那,由喜金剛翻譯,亦廣傳慈氏之學,尊後傳弟子姜惹瓦(lcang-ra-ba),姜傳盛精進(dar-ma-brtson-vgrus),此派所傳與俄譯師有異,遂有尊派與俄派之分。(見法尊《政教史》卷叁第25頁)

  第七節 密咒事部及行部

  

  事、行二部,以佛密論師所傳爲主,由衛曼殊室利(dbus-man-dsu-shun)譯師翻譯瑜伽叁部而宏傳之。後宏期中,饒譯師盡量翻譯講授,又後事、行二部,已無獨樹講聽之風矣。

  第八節 瑜伽部

  

  此部印度之善巧理者有釋迦親友,善巧事者爲佛密,二者皆極善巧者爲慶喜藏,故出叁派。其傳入西藏,在前宏中崇佛密派。後宏中崇慶喜派。後宏時先是寶賢譯師赴迦濕彌羅親近多師,得甚本續與教授,遂通全部密法,尤長壇城瑜伽部。時藏土瑜伽譯本,大半皆有,師乃配疏釋而新譯之。並新譯有《攝真實論》及其疏文,重開講授,其實修細節,均爲注出,寶賢傳羅穹智(lo-chung-legs-pahi-shes-rab)、貢辛精進幢(gung-shing-brtson-vgrus-rgyal-mtsham)、紮巴童智(gra-pa-gs-hon-shes-rab)、幾洛占那(spyi-non-

  -nya-na)四大弟子及余弟子而普宏之。

  頗章靜光(藏王拉德之子)亦曾迎請班哲達迦羅霞(ka-la-sha)翻譯此部經續不少,特開講《金剛頂》等經。

  阿底峽尊者亦傳行續之灌頂教授與葛彌貢青(go-mi-sgom-chen),後由幾洛占那與業巴日慧(gnyal-pa-nya-ma-shes-rab)等而普傳之。

  桑迦譯師亦廣聞壇城瑜伽部,將下部叁品大疏完全譯出,由桑迦四大弟子業巴日慧、瑪巴金剛智(mar-pa-rdor-yes)、甯敦戒然(gnyan-ston-tshul-vbar)隆倉巴獅子幢(spyang-tshang-pa-seng-rgyal)等廣大流布,傳至中間,由雜嘉敦釋劄(rtsa-skya-ston-shakra)、魯日光(snu-nyi-zer)、曾巴大智(vdzin-pa-blo-chen)等叁人別建講聽之規。

  又有由尼婆羅熱奔陀羅(re-ben-dra)傳梅譯師(mal)與毗補底旃陀羅傳雅德瑪巴(gyag-sde-dmar-pa)數派。迨後此數派講授,多不盛行,惟布敦大師,廣求多聞,又博搜此瑜伽續精義之講解,廣造論著,宏顯瑜伽。但是現在講授多已不傳,惟下說之上下二派,尚能相續不絕。

  又有上派瑜伽者,爲寶賢譯師晚年依慶喜藏派而傳講解實修,由上部宏傳,自梅譯師至薩嘉大師將講授記錄,著成《叁類利他法》等。

  下派瑜伽者,爲寶賢譯師初年依慶喜藏派說法及釋迦友派實修,先宏傳于下部,後由娘朵(nyan-stol)之姜波法智(rkyang-po-chos-blo)、仁邦松敦(rin-spongs-som-ston)、博東當穹(bo-dong-vdang-chung)等而分成派。

  第九節 無上瑜伽部

  

  無上瑜伽部有《集密》、《大威德》、《勝樂》、《四座》、《摩诃摩耶》、《歡喜金剛》、《時輪六加行》等。

  一、集密

  《集密》爲無上瑜伽部父續,前宏期中有結紮喜(lce-bkra-shis)之譯,十八部經中號爲心續者即此。舊派續亦有疏釋講授,即金剛笑派之規。後宏期時,講規甚多,寶賢譯師曾譯此續及其《明炬疏》。尚有灌頂教授,遂成一派。繼此後翻譯講授者亦多,其中爲首者,即有名之瑪巴譯師與桂譯師二人。瑪巴法慧,先依那若巴、智藏等,盡學《集密》,回藏傳甚有名弟子粗敦自在(tshur-ston-dbang-nge),後有康巴一味金剛(ro-nyan-rdo-rje)與昆格巴格底(mkhon-gad-pa-kir-ti)等紹其傳承。

  桂祐巴天救譯師,先依印度大阿阇黎然燈智、提瓦迦羅旃陀羅(de-wa-ka-ra-tsan-dra)、毗耶巴紮(bir-ya-bha-dra)等七十一善知識及二空行母,盡學《集密法》,回藏後

  校譯前譯經續及疏釋,廣傳及門,其中翹楚者建立本續四大臺柱,承接要門八大棟梁等。內中衛巴善獅子(dbus-pa-dge-seng)、卡烏巴法幢(khahu-pa-chos-kyi-rgyal-mtshan)又將教授傳與薩嘉大師。其直承桂譯師學者爲孟日瓦獅子幢(mang-ra-pa-seng-ge-rgyal-mtshan)等上首弟子六人,由此六人廣傳灌頂與講授。

  甚他尚有阿底峽派、卡派、迦濕班哲達派各種不同灌頂講授作風。後由布敦大師、穹波烈巴(khyung-po-lhas-pa)、宗喀巴、俄巴金剛大師(ngor-pa-rdo-rje-vchang)等各個分紹其傳,迄今未替。

  二、大威德

  前宏期中由魯佛智廣宏此傳。後宏之時,先由阿底峽傳戒勝,譯出本經及《俱生光明疏》,戒勝後赴印,依黑誓句金剛,迎黑入藏,此法遂流傳洛博瓦(glo-po-ba)、卡譯師、業譯師等,各個承傳灌頂講授。然諸派之中,惟饒派流傳最廣,成爲宗尚。後來其灌頂加持要門中訣由薩嘉、格魯二派廣大宏顯,惟本續之講授,反無傳矣。

  此法之《真實名經講授》,由班哲達彌底與寶賢譯師傳出成爲兩派。現僅存其與《時輪》講說相符之傳承矣。

  叁、勝樂

  勝樂輪爲母續。前宏時由無垢友傳寶勝,瑪得其灌頂教授之傳承,開出《佛平等合》派。後宏時,由寶賢譯師及桂譯師勝樂法彙最多。寶賢得阿底峽傳成一派。阿底峽又傳絨巴迦喀(rong-pa-vgar-dge),絨傳雅德色瑪瓦(gyag-sde-zermar-ba)將講風提出又創一派。又阿底峽傳那錯譯師,此派又名爲白邦班巴傳(…

《印藏佛教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