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幻網》、《阿惹裏》等。赫魯迦格波部之《勝樂輪金剛》,在印度派別最多,主要者惟從盧伊巴、直布巴、那波巴叁派,余如地日迦巴、瑪當格巴、羅瓦巴等諸派,藏土亦有傳譯。故西藏于此法,亦分爲薩派、俄派、布派、噶舉派、覺朗派、舊派等甚多,不勝枚舉。且依各祖所傳本續疏釋不同,如《空行海》、《佛頂》、《赫魯迦格波》、《摩诃摩耶》等,亦分出多派。叁、毗盧遮那部,即《四座》、《不動》等,四座開爲父法九十七尊,母法十叁尊。
四、金剛日部,即《金剛甘露續》等,有四曼陀羅,此法未聞廣開。五、蓮舞自在部,即世間五十明王,以《大悲心》、《佛海》、《無量壽》、《度母》等修法,衍成諸派。六、馬頭部,即《度母出現續》,內有《叁昧耶度母》、《金剛叁梭杵》等,亦分各派。七、金剛持部,即《等虛空續》,此亦未聞廣開。
無二續,分廣大無二與甚深無二。廣大無二,即《時輪續》;甚深無二,即《喜金剛續》。《時輪》派別亦多,此不具詳。《喜金剛》在印由卓毗、海金剛等傳出,後傳黑誓句金剛、無敵月、那若巴、麥哲巴等成爲七派。又有《金剛心釋、難釋》等等,共有十二派,俱由薩嘉住持傳授。其《根本經》二《觀察續》有六曼陀羅,解釋經《金剛帳續》有六十二曼陀羅,其經後分爲《大手印點續》,後複分爲《智藏續》,
二者各有一曼陀羅,又講續《智點》有五曼陀羅,果續《真谛燈》有一曼陀羅,他如《外曼陀羅》、《身曼陀羅》、《十五無我母》,以及桑補紮所說《寂靜金剛薩埵法》,《钺刀五尊、八尊、十二尊、十七尊》、以及《谷棍十忿怒》隨許等,內中亦有派別甚多,頗難盡詳也。
無上瑜伽之修法,亦分灌頂,授叁昧耶戒及正修。
灌頂者,于未灌之先,應修曼陀羅,曼有四種,彩土曼、布繪曼、靜慮曼、身曼等。修彩土曼陀羅,先應觀地、乞地、淨地、攝地、守護加持地五法,及四種預備儀軌等。次正修曼陀羅又有自起(18)、前起(19)之異,及至七合(20)等修法。修布繪曼陀羅,
先加持地,同于彩曼,惟誦文略異,其觀地、乞地二均不須。惟應諸尊地神等預備,及防魔攝地等事,彈線色相,與彩繪亦略有取舍。靜慮曼陀羅,灌頂阿阇黎,須堅固妙叁摩地,弟子亦須利根,其前面虛空,或變化真實曼陀羅,或僅作用解而修。身曼陀羅,身之各部成爲無量宮殿性,諸脈道成天尊性,而行灌頂也。其次正灌頂,先入曼陀羅,受叁昧耶及律儀等,次灌頂有四:瓶灌、密灌、智慧灌、句灌。
第一次目 瓶灌
共許有十一種,總歸爲共同弟子灌及不共金剛阿阇黎灌二種。共同弟子灌,有水、冠、杵、鈴、名五灌,稱爲明灌。不共金剛阿阇黎灌,稱爲不退轉灌。諸灌之後,均有瓶水之事,故總名瓶灌。得瓶灌已,或真實生起安樂,或作勝解引生,此與空見相合,得空樂智,淨身叁業(21),除凡庸執,自在自起第修法,四果(22)之中安立成辦化身功能也。
第二次目 密灌
上師與業印(23)或智印(24)入等引地,化諸尊爲薩提心甘露(25),置弟子舌端。或實生空樂無分別智,或勝解生起,淨語四業(26),除風息流轉之相,加持發語脈息,身得調順,堪修圓滿次第之“叁種遠離”(27)。自在“世俗幻身自我加持法(28)”,由風息入、住、融于中脈,生四空智,由彼之力,唯從心息,成就幻身,安立爲成辦報身功能也。
第叁次目 智慧灌
共真實印(29)或智印,于婆伽曼陀羅(30)中入等引地,風息流行中脈,甘露溶化,依次由頂曆喉、心、臍、密而生四喜,與空見融成一味,即俱生空樂智,此爲慧灌體性。淨意叁業(31),除一切境界現起空樂體性之垢障,堪修第四光明次第(32),安立成辦俱生法身功能也。
第四次目 句灌
現在不能實生,若是法器,即以第叁灌頂所生勝解,得決定時,便以此爲喻,將所表诠之雙運(33)意義,開曉弟子,令其解了,即命爲得第四灌。淨身語意諸垢障習氣,自在二谛交融雙運之圓滿次第修法,安立能成七支(34)給合雙運金剛大持位也。
授戒者,即授叁昧耶戒,有十四根本、八粗罪、二十二淨行及諸禁入等。
正修者,即修生起圓滿二種次第。
一、生起次第
何謂生起次第?謂非僅順佛五種德相修習,須順叁有或生、死、中陰叁所治相,由內心假想生起天真形相而修瑜伽之次第。故立此名。下叁部續雖有順果位五德相而修,然無順叁所治相之法,故無此次第。
其修法內分:最初加行、勝曼陀羅、勝事業、承侍、近修、正修、大修、相應、隨順相應、最相應、大相應等。
其修習支分有供贊及八支瑜伽(35)等法。
修持行者,瑜伽等級,亦有初業行人所修、得智慧人所修、自在智慧人所修、大自在智慧人所修等之分。
尚有行人于生起次第應當研究觀察六事:一、生起次第各個所淨之事。二、究竟之果。叁、如何轉爲成熟圓滿次第之各分。四、有何勝利。五、體性爲何。六、究竟達到之義爲何。此應詳考各經續疏釋,以求了知。
二、圓滿次第
何謂圓滿次第?謂非僅修諸法空性及風息瑜伽,須不觀待分別假立,直緣自身已有風、脈、明點、將心意叁,入住融于中脈,現起空樂妙智,從智起現天身等,如是所修次第,故立此名。下叁部續,雖修空性風息,然無如上所修,故無此次第。
其修法內分:就性質而別者,有真實與假立;就形相而別者,有有相與無相;就名言而別者,有能遍與所遍等諸圓滿次第法。
尚有行人于圓滿次第應當研究觀察有十一事。一、圓滿次第之體性爲何。二、于何處施其扼要(36)。叁、如何扼法。四、扼後起何驗相。五、由此生何功德。六、何故如此。
七、直接所斷者有若幹。八、達到究竟之量(37)爲何。九、五道十地如何配法。十、其除障礙與幫助之法又應如何?十一、主隨之分別如何。皆應善如也。
歸而言之,所謂生起次第者,乃由分別假立,或心假想生起而修。此可厭伏凡庸貪耽,成熟相續。圓滿次第,不用假立,直緣自成之身中,觀風、脈、明點等,入、住、融于中脈之次第,將凡庸耽著,邊根拔盡、淨叁業垢障,而得解脫,且尚不止此,尤須觀從本以來,即自性本空之空性,與扼身要所起之大樂,此空樂二智,雙合無間,成空無分別智,是爲圓滿次第,亦是無上瑜伽之特法,立無上部較下叁部瑜伽爲高者,亦此理也。
又修入密法之時,尚有導引文,每一本尊,或每一特法,均有指導儀軌。各宗所依祖師
傳授,其導儀多有不共,宗教派別,由是而分。惟導引文之組織,大概均不外在說明:因位之事相、趨道之次第、證果之方便叁者。正修道時,複有最後所依要訣,此即祖祖相承,秘密囑咐,非學密者,類難詳知也。
茲再總結前說略敘密乘綱要。夫佛所說八萬四千法門之心隨,乃是密乘。密乘之法,如前所說,先發精進心,于各部所說方便,勵求聞、思、修叁。若依事續道之瑜伽士,可趣行至資糧道,親見化身佛,得欲色持明。于此上又修余道,即證雙運身位。此言余道,即指無上瑜伽。若依行續道者,漸證世出世間道之種、苗、根、莖、枝、葉、花、果八心,謂有貪欲心,離貪欲心,共一百六十心,若根鈍者,證二種無我,經六大劫,入大乘勝解行地。根利者,經于一劫,即入此地。故此部又
名在資糧道。若依瑜伽續道,根利者一世,根鈍者不過十六世,即能圓滿五道十地,至十地時,得大光明灌頂,修四禅究竟邊際叁摩地,生色究竟天,再入不動叁摩地,諸佛乃從定起,爲說五相成身(36)教授,遂成佛地。若依無上瑜伽道,便能現證果位,其先以灌頂成熟相續,後受律儀及叁昧耶戒。再以聞思,抉擇正見。最後無謬修習殊勝二種次第,經行五道,依色、聲、意叁,入叁昧境界,若時機成熟,即用“有廣”、“無廣”、“極無廣”叁行,以爲輔助。如是乃能急速現證雙運之位。又複生起次第已達圓滿之行人,心間修“金剛念誦(38)”,臍間觀“隨滅收攝次第(39)”,由風息入、住、融于中脈,即心間“脈結”開豁,一切風息均收歸于心間“不壞明
點(40)”中,收已即生起究竟“心遠離(41)”之“譬喻光明(42)”。複由此起現“第叁次之幻身(43)”,又由能修心遠離之譬喻光明,在所修依之“風心本元身(44)”中,用叁種樂想,轉變堅固,于是妄心差別,均現爲天相,風息亦轉爲天形,此二者和合,即起現尚未斷煩惱障之“不淨幻身(45)”,即依此身,輔以見道中所證之智性,可斷用語十遍計自性種子,以之生起遮二取正智之“第四次事光明(46)”,若得此光明,即二取相身,可以空寂湛然,就此境中,起現無間,生起“逆規叁種境界(47),此後即成就“無二智身(48)”,此身乃僅由風心所成,故現爲“有學雙運身(49)”。爾後複依“內外叁方便(50)”即可證得“無學雙運七支給合金剛持位”。于此可以自在生死輪回及二十叁種雙運道,余如八在,
八味覺,七支行,八功德等之叁十一支分,如八自在壽命享用等之十自在,四陀羅尼門,八解脫,四別正知等皆可自在。彼後又複變化如日光與水月之百俱化身,等空無邊,饒益有情(可詳閱寶幢所造《入密宗道四續總論》65頁)。得有學雙運已,即無有死,依此無死之身,決定證等正覺。設若圓滿修習幻身,不以“叁行”爲輔者,便當有死,雖死其中陰時有“事光明”可替爲修雙運身之依據。此中陰中,因無身根爲依,故名中陰成佛。設已究竟“譬喻光明”,即不經中陰,便能契證真實。若得“事光明”,更可現見真實。爾時決定超越。設但能生起次第究竟,證明(51)、長、得叁境界,尚須過此一生,或第二生,方能決定證無上道。上乃略述密法修道建立等,若欲廣知,即須學各種咒道經論。(以上統見《集續目錄…
《印藏佛教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