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大幻网》、《阿惹里》等。赫鲁迦格波部之《胜乐轮金刚》,在印度派别最多,主要者惟从卢伊巴、直布巴、那波巴三派,余如地日迦巴、玛当格巴、罗瓦巴等诸派,藏土亦有传译。故西藏于此法,亦分为萨派、俄派、布派、噶举派、觉朗派、旧派等甚多,不胜枚举。且依各祖所传本续疏释不同,如《空行海》、《佛顶》、《赫鲁迦格波》、《摩诃摩耶》等,亦分出多派。三、毗卢遮那部,即《四座》、《不动》等,四座开为父法九十七尊,母法十三尊。
四、金刚日部,即《金刚甘露续》等,有四曼陀罗,此法未闻广开。五、莲舞自在部,即世间五十明王,以《大悲心》、《佛海》、《无量寿》、《度母》等修法,衍成诸派。六、马头部,即《度母出现续》,内有《三昧耶度母》、《金刚三梭杵》等,亦分各派。七、金刚持部,即《等虚空续》,此亦未闻广开。
无二续,分广大无二与甚深无二。广大无二,即《时轮续》;甚深无二,即《喜金刚续》。《时轮》派别亦多,此不具详。《喜金刚》在印由卓毗、海金刚等传出,后传黑誓句金刚、无敌月、那若巴、麦哲巴等成为七派。又有《金刚心释、难释》等等,共有十二派,俱由萨嘉住持传授。其《根本经》二《观察续》有六曼陀罗,解释经《金刚帐续》有六十二曼陀罗,其经后分为《大手印点续》,后复分为《智藏续》,
二者各有一曼陀罗,又讲续《智点》有五曼陀罗,果续《真谛灯》有一曼陀罗,他如《外曼陀罗》、《身曼陀罗》、《十五无我母》,以及桑补扎所说《寂静金刚萨埵法》,《钺刀五尊、八尊、十二尊、十七尊》、以及《谷棍十忿怒》随许等,内中亦有派别甚多,颇难尽详也。
无上瑜伽之修法,亦分灌顶,授三昧耶戒及正修。
灌顶者,于未灌之先,应修曼陀罗,曼有四种,彩土曼、布绘曼、静虑曼、身曼等。修彩土曼陀罗,先应观地、乞地、净地、摄地、守护加持地五法,及四种预备仪轨等。次正修曼陀罗又有自起(18)、前起(19)之异,及至七合(20)等修法。修布绘曼陀罗,
先加持地,同于彩曼,惟诵文略异,其观地、乞地二均不须。惟应诸尊地神等预备,及防魔摄地等事,弹线色相,与彩绘亦略有取舍。静虑曼陀罗,灌顶阿阇黎,须坚固妙三摩地,弟子亦须利根,其前面虚空,或变化真实曼陀罗,或仅作用解而修。身曼陀罗,身之各部成为无量宫殿性,诸脉道成天尊性,而行灌顶也。其次正灌顶,先入曼陀罗,受三昧耶及律仪等,次灌顶有四:瓶灌、密灌、智慧灌、句灌。
第一次目 瓶灌
共许有十一种,总归为共同弟子灌及不共金刚阿阇黎灌二种。共同弟子灌,有水、冠、杵、铃、名五灌,称为明灌。不共金刚阿阇黎灌,称为不退转灌。诸灌之后,均有瓶水之事,故总名瓶灌。得瓶灌已,或真实生起安乐,或作胜解引生,此与空见相合,得空乐智,净身三业(21),除凡庸执,自在自起第修法,四果(22)之中安立成办化身功能也。
第二次目 密灌
上师与业印(23)或智印(24)入等引地,化诸尊为萨提心甘露(25),置弟子舌端。或实生空乐无分别智,或胜解生起,净语四业(26),除风息流转之相,加持发语脉息,身得调顺,堪修圆满次第之“三种远离”(27)。自在“世俗幻身自我加持法(28)”,由风息入、住、融于中脉,生四空智,由彼之力,唯从心息,成就幻身,安立为成办报身功能也。
第三次目 智慧灌
共真实印(29)或智印,于婆伽曼陀罗(30)中入等引地,风息流行中脉,甘露溶化,依次由顶历喉、心、脐、密而生四喜,与空见融成一味,即俱生空乐智,此为慧灌体性。净意三业(31),除一切境界现起空乐体性之垢障,堪修第四光明次第(32),安立成办俱生法身功能也。
第四次目 句灌
现在不能实生,若是法器,即以第三灌顶所生胜解,得决定时,便以此为喻,将所表诠之双运(33)意义,开晓弟子,令其解了,即命为得第四灌。净身语意诸垢障习气,自在二谛交融双运之圆满次第修法,安立能成七支(34)给合双运金刚大持位也。
授戒者,即授三昧耶戒,有十四根本、八粗罪、二十二净行及诸禁入等。
正修者,即修生起圆满二种次第。
一、生起次第
何谓生起次第?谓非仅顺佛五种德相修习,须顺三有或生、死、中阴三所治相,由内心假想生起天真形相而修瑜伽之次第。故立此名。下三部续虽有顺果位五德相而修,然无顺三所治相之法,故无此次第。
其修法内分:最初加行、胜曼陀罗、胜事业、承侍、近修、正修、大修、相应、随顺相应、最相应、大相应等。
其修习支分有供赞及八支瑜伽(35)等法。
修持行者,瑜伽等级,亦有初业行人所修、得智慧人所修、自在智慧人所修、大自在智慧人所修等之分。
尚有行人于生起次第应当研究观察六事:一、生起次第各个所净之事。二、究竟之果。三、如何转为成熟圆满次第之各分。四、有何胜利。五、体性为何。六、究竟达到之义为何。此应详考各经续疏释,以求了知。
二、圆满次第
何谓圆满次第?谓非仅修诸法空性及风息瑜伽,须不观待分别假立,直缘自身已有风、脉、明点、将心意三,入住融于中脉,现起空乐妙智,从智起现天身等,如是所修次第,故立此名。下三部续,虽修空性风息,然无如上所修,故无此次第。
其修法内分:就性质而别者,有真实与假立;就形相而别者,有有相与无相;就名言而别者,有能遍与所遍等诸圆满次第法。
尚有行人于圆满次第应当研究观察有十一事。一、圆满次第之体性为何。二、于何处施其扼要(36)。三、如何扼法。四、扼后起何验相。五、由此生何功德。六、何故如此。
七、直接所断者有若干。八、达到究竟之量(37)为何。九、五道十地如何配法。十、其除障碍与帮助之法又应如何?十一、主随之分别如何。皆应善如也。
归而言之,所谓生起次第者,乃由分别假立,或心假想生起而修。此可厌伏凡庸贪耽,成熟相续。圆满次第,不用假立,直缘自成之身中,观风、脉、明点等,入、住、融于中脉之次第,将凡庸耽著,边根拔尽、净三业垢障,而得解脱,且尚不止此,尤须观从本以来,即自性本空之空性,与扼身要所起之大乐,此空乐二智,双合无间,成空无分别智,是为圆满次第,亦是无上瑜伽之特法,立无上部较下三部瑜伽为高者,亦此理也。
又修入密法之时,尚有导引文,每一本尊,或每一特法,均有指导仪轨。各宗所依祖师
传授,其导仪多有不共,宗教派别,由是而分。惟导引文之组织,大概均不外在说明:因位之事相、趋道之次第、证果之方便三者。正修道时,复有最后所依要诀,此即祖祖相承,秘密嘱咐,非学密者,类难详知也。
兹再总结前说略叙密乘纲要。夫佛所说八万四千法门之心随,乃是密乘。密乘之法,如前所说,先发精进心,于各部所说方便,励求闻、思、修三。若依事续道之瑜伽士,可趣行至资粮道,亲见化身佛,得欲色持明。于此上又修余道,即证双运身位。此言余道,即指无上瑜伽。若依行续道者,渐证世出世间道之种、苗、根、茎、枝、叶、花、果八心,谓有贪欲心,离贪欲心,共一百六十心,若根钝者,证二种无我,经六大劫,入大乘胜解行地。根利者,经于一劫,即入此地。故此部又
名在资粮道。若依瑜伽续道,根利者一世,根钝者不过十六世,即能圆满五道十地,至十地时,得大光明灌顶,修四禅究竟边际三摩地,生色究竟天,再入不动三摩地,诸佛乃从定起,为说五相成身(36)教授,遂成佛地。若依无上瑜伽道,便能现证果位,其先以灌顶成熟相续,后受律仪及三昧耶戒。再以闻思,抉择正见。最后无谬修习殊胜二种次第,经行五道,依色、声、意三,入三昧境界,若时机成熟,即用“有广”、“无广”、“极无广”三行,以为辅助。如是乃能急速现证双运之位。又复生起次第已达圆满之行人,心间修“金刚念诵(38)”,脐间观“随灭收摄次第(39)”,由风息入、住、融于中脉,即心间“脉结”开豁,一切风息均收归于心间“不坏明
点(40)”中,收已即生起究竟“心远离(41)”之“譬喻光明(42)”。复由此起现“第三次之幻身(43)”,又由能修心远离之譬喻光明,在所修依之“风心本元身(44)”中,用三种乐想,转变坚固,于是妄心差别,均现为天相,风息亦转为天形,此二者和合,即起现尚未断烦恼障之“不净幻身(45)”,即依此身,辅以见道中所证之智性,可断用语十遍计自性种子,以之生起遮二取正智之“第四次事光明(46)”,若得此光明,即二取相身,可以空寂湛然,就此境中,起现无间,生起“逆规三种境界(47),此后即成就“无二智身(48)”,此身乃仅由风心所成,故现为“有学双运身(49)”。尔后复依“内外三方便(50)”即可证得“无学双运七支给合金刚持位”。于此可以自在生死轮回及二十三种双运道,余如八在,
八味觉,七支行,八功德等之三十一支分,如八自在寿命享用等之十自在,四陀罗尼门,八解脱,四别正知等皆可自在。彼后又复变化如日光与水月之百俱化身,等空无边,饶益有情(可详阅宝幢所造《入密宗道四续总论》65页)。得有学双运已,即无有死,依此无死之身,决定证等正觉。设若圆满修习幻身,不以“三行”为辅者,便当有死,虽死其中阴时有“事光明”可替为修双运身之依据。此中阴中,因无身根为依,故名中阴成佛。设已究竟“譬喻光明”,即不经中阴,便能契证真实。若得“事光明”,更可现见真实。尔时决定超越。设但能生起次第究竟,证明(51)、长、得三境界,尚须过此一生,或第二生,方能决定证无上道。上乃略述密法修道建立等,若欲广知,即须学各种咒道经论。(以上统见《集续目录…
《印藏佛教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