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傳,謂領承法脈之親語教授而傳承也。此分二派,一響巴噶舉,二瑪巴噶舉。(上見《善慧史》46頁)
響巴噶舉,初祖穹波瑜伽士,赴印依止金剛座主,麥哲巴等四大根本師,八十五善知識,盡學心要,如拙火究竟之《喜金剛》,業印究竟之《勝樂》,幻身光明究竟之《集密》,夢幻究竟之《摩耶》,事業究竟之《大威德》等,回藏後于響巴建寺遂成派名,攝授弟子甚衆,其講法特色有叁種趣道次第:一講解四部經續之道次。二次叁種因明,辨別真實義理之道次。叁溶叁十七種菩提分法入密而修之道次。後傳弟子雅波甲,摩切(gyar-po-rgya-mo-che)等,名“七寶傳”,由此漸廣。
瑪巴噶舉,初祖爲瑪巴法慧譯師,赴印依止那若巴、麥哲巴、寂賢、古古熱巴等,盡學《勝樂》、《摩耶》、《佛頂》、《歡喜金剛》、《四座》、《集密》等,後回藏宏法,得其教授者有四大弟子,四子中惟彌羅熱巴成就最大,法嗣亦廣。彌羅弟子中有二大上首:一爲如月之熱穹(ras-chung),一爲如日之達波。嗣熱穹傳者,後又分出熱穹耳傳與恩宗(ngsn-rdson)耳傳二系。嗣達波者,成四大系,即迦瑪(kar-ma-pa)、帕摩主(phag-mo-gru-pa)、色東(gsal-stong-pa)、刹巴(shang-tshal)。帕主一系又開出八小支,即止貢(bbri-gun)、林熱(glin-ras)、達龍(stag-lung)、亞桑(gyah-bzan)、濯浦(khro-phu)、瑪倉(smar-tshan)、耶巴(yel-pa)、宿色(shug-gseb)等。
本派教義,以《大手印》爲究竟,以《那若六法》爲方便,即生契證俱生空樂而得成就也。其中有名之教授,如達波之《莊嚴解脫道論》,系融合迦當派之“道次第”與“彌羅大手印”之教授。其大印又有顯密之分,顯者即以經教證空性理,密者即以空樂雙運爲道。所以又名惟一白法也。他如達波之《俱生和合》,止貢之《五法》,藏巴賈熱(gtsang-pa-rgya-ras林熱系生于宋高宗紹興叁十一年)之《八大導引》、《六平等》,尤爲此派教授之特尚。(上見《善慧史》49、61、64、《集續目錄》169頁)
第五節 系解巴
譯爲能寂,謂依此派教授,能寂諸苦,能得寂滅了。初祖當巴桑結,來藏五次,其攝授弟子分前中後叁期。前期有象雄林喀瓦(gling-kha-ba)、苯波竹位(bon-po-drug-lha)。中期有瑪法智(rma-chas-kyi-shes-rab)、索穹僧然(so-chung-dge-vdun-vbar)、岡智幢(skam-ye-shes-rgyal-mtshab)。後期有四門四瑜伽,由此而廣,至巴曹貢巴(pa-tshan-sgam-pa)等遂成一派。
此派所傳之法有《系解叁燈》、《閻曼德迦》等修法,又有瑪法智之文傳與事傳,索穹僧然之大小文字傳,權實事相傳,岡智幢之當巴教授配合《現觀莊嚴論》之講授,所依經續
有《阿裏噶裏大灌頂續》、《大手印表相續》等。其法門又有共、不共道之分。共道者,即《經續之實修》、《得教之耳傳》、《無垢細要》、《達刹說海》等,不共者,有《本續千座法》、《灌頂引導法》、《五類道》、《叁密藏》、《八寶瓶》等。
總之此派教授之扼要,是依《現觀莊嚴論》之教授而配以密教之修法。以方便成熟解脫,淨律儀爲因,修難行爲道,行利他爲果。惜流傳不久,重要教授,大半失傳,現僅存《聲字緣起咒加持》、《隨念昂戈饒秘傳要訣》等而已。
第六節 覺宇巴
譯意爲斷境,謂以菩提心斷自利所想境,以空性見斷輪回所著境,以共道斷四摩境(11)等之義也。此派亦爲當巴桑結所創,當巴第叁次來藏時,以此教授覺教福師(skyo-ston-bsod-nams-bla-ma)、亞隆瑪色波(yar-lung-smar-ser-po)二人。瑪色波所傳出名“頗覺”(pho-gcod)、福師又傳勞准(lab-sgron)此系稱“摩覺”(mo-gcod)。後又有由伏藏中掘出之覺法,與由定中所得之覺法二種。
覺宇之教授,乃以波若波羅密多法門而融合密教之修行。其教旨本于上中下叁品《波若經》及《攝經》。主要惟有四點:一、修密性見。二、修大悲菩提心。此二爲覺派之正行。叁、依止上師。四、觀資糧田,行七支供養(12)。此二爲覺派之前行,最終修法有金剛
亥母之成熟解脫及《內法》之秘密教授。其與密教契合之修行,最足表現者,如行人須于夜間,至屍林曠野與鬼崇聚合之處,行六度之施度,以身布施。此時雖天摩鬼怪一切現形,以修六度之慧度,觀諸法無性本空故,亦不怖畏也。
第七節 覺朗巴
覺朗(jo-nang)原爲地名,後成本派道場,因以名宗。先是衮邦巴悲精進法嗣(kun-spang-pa-thugs-rje-brt-son-vgrus宋理宗末年時人),于覺摩朗(jo-mo-nang)建寺,其笃補巴(dol-po-pa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生)住持宏揚,派名遂顯。笃補以前,尚承薩嘉法系,覺朗亦爲薩嘉支寺。笃被依七十善知識,博通顯密,叁十一歲時,始來覺朗,受功德海(yon-gtan-rgya-mtsho爲悲精進徒孫)灌頂,聽《時輪》講解。修六加行時,得圓滿命力(13)之相,了解他空義(14)遂造《了義海論》攝受弟子亦衆,惟所許他空之見,頗受別宗诘難,故至後來,聲息漸微,迨至明萬曆間有慶喜勝解脫(kun-dgav-grol-mchog)與多羅那他(ta-ra-na-tha)等出,引據經典,廣造衆論,此宗又重恢複。多羅那他逝後,繼承無人,第五世DL將其法系改爲格魯派,其本廟亦改爲喜足圓滿洲,覺朗遂滅。
第八節 博東巴
博東(bo-dong)地名,創自屈烈朗嘉(phyogs-nas-rnam-rgyal)、屈烈曾受妙音天女加持,得四種教授,金剛薩埵爲其囑咐,造《攝真實性論》百余部,自許獨成一派,屈列後惜傳燈無人,不久即絕。
第十節 格魯巴
譯爲善規派,或稱格登巴(dge-ldan-pa)。以曾于格登建寺故名。此派創自宗喀巴大師,在師以聖教基礎,當清律儀爲本,外通《中觀》、《波若》、《律學》、《量論》諸性相乘,內依四種本續,修生圓次第諸金剛乘,證德最高,于是大轉*輪,廣利有情,師五十叁歲時(明永樂七年)始于格登建寺,派名遂顯。其後弟子分建爭惹寺(se-ra)、哲蚌寺(vbras-spaungs)。紮什麼倫布寺(bkra-shis-lhun-po)等,其宗大成,師寂後繼承住持正教者,即DL禅二大弟子,曆代轉世,法脈不替。(上見《集續》172頁)
格魯之法,多紹自薩嘉、迦當、噶舉等派,因時救弊自多整理與革新。其融合釋尊一代
教法,以叁士道攝盡化機,完全宗于阿底峽之《燈論》,遂廣論《菩提道次第論》,作本派
中心教授。由十善而入下士,四谛十二因緣而入中士,六度四攝而入上士,貫通叁學,契重叁要。叁學者:戒、定、慧。叁要者: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也。提綱契領,秩序井然,令學人有所趨向,修行者不致失途。尤以《菩提道次第論》中,解釋大乘六度,于後止觀二品,頗爲詳密,止依彌勒教授,觀推月稱中見,言诠善巧,極便初機,誠非他宗之所能及。若夫密道,亦多所整理,如《六加行》、《五次第》等之疏釋,尤爲殊勝雲。
注釋:
(1)譯爲大圓滿派,即舊派也。
(2)譯爲大手印派,噶舉巴多屬之。
(3)即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爲無上瑜伽兩種所修之總名。生起次第主要之作法,在舍棄凡俗觀念,由內心假想生起佛菩薩身土所修次第。圓滿次第主要之作法,不用假想,乃真緣自身本有之內脈明點,令諸風息入住,融于中脈,或修本來性空之空,與扼身要所發之樂,二不分離之次第也。
(4)六加行爲圓滿次第中之六種作法一、身遠離,將所觀想者收攝,即重重相入而住叁摩地。二、語遠離,修命懃與金剛誦,即氣功與生暖熱之作法。叁、心遠離,即定入空性境。四、圓持,即修光明。五、隨念,由光明中逆轉生起之法。六、靜慮,即樂空雙運之作法。以上皆爲無上密部最密之修法,非習密者,頗難詳知。
(5)五次第,由修生圓二次第進入成佛之五種修法階段。一、金剛念誦,即氣脈諸修法。二、心緣想。叁、幻身。四、光明。五、雙運。
(6)上士、中士、下士。詳本編第五章。
(7)《本生論》、《集法句論》、《菩薩地》、《大乘莊嚴經論》、《入菩薩行論》、《集菩薩學論》等六論。
(8)釋迦、觀音、度母、不動明王等四尊。
(9)即七義修菩提心教授:一、知母。二、念恩。叁、報恩。四、慈。五、大悲。六、增上意樂。七、菩提心。詳見《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八第二百叁十一頁。
(10)五隨念:一、念上師爲依處。二、念自身爲本尊。叁、念言語爲持誦。四、念衆生爲父母。五、念心性爲本空。
(11)一、煩惱魔。二、五蘊魔。叁、死魔。四、他化自在天子魔。
(12)資糧田又名福田,田以生長爲義,于應供養者供養之則能受諸福報。如農播田,有收獲之利。此處指觀想應供之佛菩薩及本尊天衆等。七支供養即七支行:一、敬禮。二、供養。叁、忏悔。四、隨喜。五、請轉*輪。六、請住世。七、回向。
(13)命力又譯命懃,命謂根門所行之息,懃即流散境界之分別心,息及分別,俱不使向外流散,于內攝持是爲命懃之修法。言圓滿者,謂其此種修…
《印藏佛教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