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传,谓领承法脉之亲语教授而传承也。此分二派,一响巴噶举,二玛巴噶举。(上见《善慧史》46页)
响巴噶举,初祖穹波瑜伽士,赴印依止金刚座主,麦哲巴等四大根本师,八十五善知识,尽学心要,如拙火究竟之《喜金刚》,业印究竟之《胜乐》,幻身光明究竟之《集密》,梦幻究竟之《摩耶》,事业究竟之《大威德》等,回藏后于响巴建寺遂成派名,摄授弟子甚众,其讲法特色有三种趣道次第:一讲解四部经续之道次。二次三种因明,辨别真实义理之道次。三溶三十七种菩提分法入密而修之道次。后传弟子雅波甲,摩切(gyar-po-rgya-mo-che)等,名“七宝传”,由此渐广。
玛巴噶举,初祖为玛巴法慧译师,赴印依止那若巴、麦哲巴、寂贤、古古热巴等,尽学《胜乐》、《摩耶》、《佛顶》、《欢喜金刚》、《四座》、《集密》等,后回藏宏法,得其教授者有四大弟子,四子中惟弥罗热巴成就最大,法嗣亦广。弥罗弟子中有二大上首:一为如月之热穹(ras-chung),一为如日之达波。嗣热穹传者,后又分出热穹耳传与恩宗(ngsn-rdson)耳传二系。嗣达波者,成四大系,即迦玛(kar-ma-pa)、帕摩主(phag-mo-gru-pa)、色东(gsal-stong-pa)、刹巴(shang-tshal)。帕主一系又开出八小支,即止贡(bbri-gun)、林热(glin-ras)、达龙(stag-lung)、亚桑(gyah-bzan)、濯浦(khro-phu)、玛仓(smar-tshan)、耶巴(yel-pa)、宿色(shug-gseb)等。
本派教义,以《大手印》为究竟,以《那若六法》为方便,即生契证俱生空乐而得成就也。其中有名之教授,如达波之《庄严解脱道论》,系融合迦当派之“道次第”与“弥罗大手印”之教授。其大印又有显密之分,显者即以经教证空性理,密者即以空乐双运为道。所以又名惟一白法也。他如达波之《俱生和合》,止贡之《五法》,藏巴贾热(gtsang-pa-rgya-ras林热系生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之《八大导引》、《六平等》,尤为此派教授之特尚。(上见《善慧史》49、61、64、《集续目录》169页)
第五节 系解巴
译为能寂,谓依此派教授,能寂诸苦,能得寂灭了。初祖当巴桑结,来藏五次,其摄授弟子分前中后三期。前期有象雄林喀瓦(gling-kha-ba)、苯波竹位(bon-po-drug-lha)。中期有玛法智(rma-chas-kyi-shes-rab)、索穹僧然(so-chung-dge-vdun-vbar)、冈智幢(skam-ye-shes-rgyal-mtshab)。后期有四门四瑜伽,由此而广,至巴曹贡巴(pa-tshan-sgam-pa)等遂成一派。
此派所传之法有《系解三灯》、《阎曼德迦》等修法,又有玛法智之文传与事传,索穹僧然之大小文字传,权实事相传,冈智幢之当巴教授配合《现观庄严论》之讲授,所依经续
有《阿里噶里大灌顶续》、《大手印表相续》等。其法门又有共、不共道之分。共道者,即《经续之实修》、《得教之耳传》、《无垢细要》、《达刹说海》等,不共者,有《本续千座法》、《灌顶引导法》、《五类道》、《三密藏》、《八宝瓶》等。
总之此派教授之扼要,是依《现观庄严论》之教授而配以密教之修法。以方便成熟解脱,净律仪为因,修难行为道,行利他为果。惜流传不久,重要教授,大半失传,现仅存《声字缘起咒加持》、《随念昂戈饶秘传要诀》等而已。
第六节 觉宇巴
译意为断境,谓以菩提心断自利所想境,以空性见断轮回所著境,以共道断四摩境(11)等之义也。此派亦为当巴桑结所创,当巴第三次来藏时,以此教授觉教福师(skyo-ston-bsod-nams-bla-ma)、亚隆玛色波(yar-lung-smar-ser-po)二人。玛色波所传出名“颇觉”(pho-gcod)、福师又传劳准(lab-sgron)此系称“摩觉”(mo-gcod)。后又有由伏藏中掘出之觉法,与由定中所得之觉法二种。
觉宇之教授,乃以波若波罗密多法门而融合密教之修行。其教旨本于上中下三品《波若经》及《摄经》。主要惟有四点:一、修密性见。二、修大悲菩提心。此二为觉派之正行。三、依止上师。四、观资粮田,行七支供养(12)。此二为觉派之前行,最终修法有金刚
亥母之成熟解脱及《内法》之秘密教授。其与密教契合之修行,最足表现者,如行人须于夜间,至尸林旷野与鬼崇聚合之处,行六度之施度,以身布施。此时虽天摩鬼怪一切现形,以修六度之慧度,观诸法无性本空故,亦不怖畏也。
第七节 觉朗巴
觉朗(jo-nang)原为地名,后成本派道场,因以名宗。先是衮邦巴悲精进法嗣(kun-spang-pa-thugs-rje-brt-son-vgrus宋理宗末年时人),于觉摩朗(jo-mo-nang)建寺,其笃补巴(dol-po-pa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生)住持宏扬,派名遂显。笃补以前,尚承萨嘉法系,觉朗亦为萨嘉支寺。笃被依七十善知识,博通显密,三十一岁时,始来觉朗,受功德海(yon-gtan-rgya-mtsho为悲精进徒孙)灌顶,听《时轮》讲解。修六加行时,得圆满命力(13)之相,了解他空义(14)遂造《了义海论》摄受弟子亦众,惟所许他空之见,颇受别宗诘难,故至后来,声息渐微,迨至明万历间有庆喜胜解脱(kun-dgav-grol-mchog)与多罗那他(ta-ra-na-tha)等出,引据经典,广造众论,此宗又重恢复。多罗那他逝后,继承无人,第五世DL将其法系改为格鲁派,其本庙亦改为喜足圆满洲,觉朗遂灭。
第八节 博东巴
博东(bo-dong)地名,创自屈烈朗嘉(phyogs-nas-rnam-rgyal)、屈烈曾受妙音天女加持,得四种教授,金刚萨埵为其嘱咐,造《摄真实性论》百余部,自许独成一派,屈列后惜传灯无人,不久即绝。
第十节 格鲁巴
译为善规派,或称格登巴(dge-ldan-pa)。以曾于格登建寺故名。此派创自宗喀巴大师,在师以圣教基础,当清律仪为本,外通《中观》、《波若》、《律学》、《量论》诸性相乘,内依四种本续,修生圆次第诸金刚乘,证德最高,于是大转*轮,广利有情,师五十三岁时(明永乐七年)始于格登建寺,派名遂显。其后弟子分建争惹寺(se-ra)、哲蚌寺(vbras-spaungs)。扎什么伦布寺(bkra-shis-lhun-po)等,其宗大成,师寂后继承住持正教者,即DL禅二大弟子,历代转世,法脉不替。(上见《集续》172页)
格鲁之法,多绍自萨嘉、迦当、噶举等派,因时救弊自多整理与革新。其融合释尊一代
教法,以三士道摄尽化机,完全宗于阿底峡之《灯论》,遂广论《菩提道次第论》,作本派
中心教授。由十善而入下士,四谛十二因缘而入中士,六度四摄而入上士,贯通三学,契重三要。三学者:戒、定、慧。三要者: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也。提纲契领,秩序井然,令学人有所趋向,修行者不致失途。尤以《菩提道次第论》中,解释大乘六度,于后止观二品,颇为详密,止依弥勒教授,观推月称中见,言诠善巧,极便初机,诚非他宗之所能及。若夫密道,亦多所整理,如《六加行》、《五次第》等之疏释,尤为殊胜云。
注释:
(1)译为大圆满派,即旧派也。
(2)译为大手印派,噶举巴多属之。
(3)即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为无上瑜伽两种所修之总名。生起次第主要之作法,在舍弃凡俗观念,由内心假想生起佛菩萨身土所修次第。圆满次第主要之作法,不用假想,乃真缘自身本有之内脉明点,令诸风息入住,融于中脉,或修本来性空之空,与扼身要所发之乐,二不分离之次第也。
(4)六加行为圆满次第中之六种作法一、身远离,将所观想者收摄,即重重相入而住三摩地。二、语远离,修命懃与金刚诵,即气功与生暖热之作法。三、心远离,即定入空性境。四、圆持,即修光明。五、随念,由光明中逆转生起之法。六、静虑,即乐空双运之作法。以上皆为无上密部最密之修法,非习密者,颇难详知。
(5)五次第,由修生圆二次第进入成佛之五种修法阶段。一、金刚念诵,即气脉诸修法。二、心缘想。三、幻身。四、光明。五、双运。
(6)上士、中士、下士。详本编第五章。
(7)《本生论》、《集法句论》、《菩萨地》、《大乘庄严经论》、《入菩萨行论》、《集菩萨学论》等六论。
(8)释迦、观音、度母、不动明王等四尊。
(9)即七义修菩提心教授:一、知母。二、念恩。三、报恩。四、慈。五、大悲。六、增上意乐。七、菩提心。详见《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八第二百三十一页。
(10)五随念:一、念上师为依处。二、念自身为本尊。三、念言语为持诵。四、念众生为父母。五、念心性为本空。
(11)一、烦恼魔。二、五蕴魔。三、死魔。四、他化自在天子魔。
(12)资粮田又名福田,田以生长为义,于应供养者供养之则能受诸福报。如农播田,有收获之利。此处指观想应供之佛菩萨及本尊天众等。七支供养即七支行:一、敬礼。二、供养。三、忏悔。四、随喜。五、请转*轮。六、请住世。七、回向。
(13)命力又译命懃,命谓根门所行之息,懃即流散境界之分别心,息及分别,俱不使向外流散,于内摄持是为命懃之修法。言圆满者,谓其此种修…
《印藏佛教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