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菩薩次第論》、《鏟除分別論》等皆依爲心要,筆之于書,作爲教授。
關于《七義修菩提心》的教授中所載的修心要門,是由金洲大師傳阿底峽,阿底峽秘傳與仲敦巴,仲敦巴密傳與叁昆仲。在叁昆仲時,雖將道次第對衆宣講,但修心的教授仍是秘密傳授。博多瓦亦密傳與朗塘巴與夏惹瓦。朗唐巴則以所緣境分爲八科,稱爲《修心八頌》。他可能亦曾對會衆宣講過。朗塘巴又複傳與向(451)、甯(452)、夏沃崗巴(453)等人,他把這些教授合揉一起而撰爲著述,則名爲《青色小冊》。夏沃岡巴的有名修心法,懷疑即是此書。向夏惹瓦只秘傳伽喀巴,則未聽說有傳其他人的話。伽喀巴主要唯用此自修,只秘傳與及門一二人。後見利益甚大,遂在止浦(454)爲衆宣講。此法分爲七科:即一、前行思維人身法義;二、正行修習菩提心;叁、轉諸惡緣爲菩提道;四、總貫講述一生的修持之法;五、心調之量;六、修心的誓戒;七、修心的應學處。攝其根本寫成文字,號稱爲《七義修心》的教授。在《菩提道次第》等教授及朗塘巴的八頌,與夏沃岡巴的修心法等,雖已善妙開示自他相換的菩提心觀法。
然《七義修菩提心》中又有在前諸教授內所無的甚深方便即依出入風息而行予取等的所緣變化。又其引導的次第,亦較其他法爲廣,故此教授是最爲殊勝。納塘巴•桑結貢巴(修佛)(455)亦曾將伽喀巴的原文,調整次第而作講授,遂傳出了《修心普講文》。吉喇嘛宗喀巴大師見此《七義修心》教授殊勝,遂廣爲弟子講述,绛森•熱振巴(456)曾爲抄錄。尤其是霍敦•南喀巴(虛空詳)(457)從而更撰寫出了最爲精深之著作《修心日光論》。
格西仲敦巴的《要門八坐法》,康巴隆巴曾撮其精要而爲宣講,號稱爲康巴隆巴的修心八坐法。八坐法者:(一)依于食品的修心;(二)依于氣息的修心;(叁)依身變化如恒河(458)沙數的修心;(四)依于血肉的修心;(五)依于“多瑪”(459)的修心;(六)依于四大(460)的修心;(七)依變化自身爲如意寶的修心;(八)死後的要門等,綜合所緣而爲八坐作爲教授。卡繞貢穹瓦•旺秋羅朱又曾傳出名爲《喀日叁類法》。這個教授是由巴貢(461)從阿若(462)那裏繼承下來的心品教授和從朗覺巴與衮巴瓦(463)處聽聞的覺阿教授,他將此修心教授兩大河流彙歸一處,遂名爲《修菩提心論》。其有名的《字序七十頌》,這又是將道次第要門作成頌文的。
其他如由格西仲敦巴所傳出的緣起心要引導,這是將大悲心的修法特別提出來講授,屬于行門的教授。向夏惹瓦根據阿底峽的論著所造的發心和律儀軌則等,亦皆屬于此類。
(叁)見行雙重的教授之王者,此即有名的《叁士道次第》。其主要典籍即爲《菩提道炬論》。上述重見重行之各種論典及要門,都是屬于這個《道次第》的分支,所以這一切都統攝在《道次第》之中,《道次第》者,乃尊者彙集深觀和廣行兩大派要門成爲一體,是最完備的修持教授,故名爲見行雙重之教授。如上所說《道次第》之教授,尊者曾暗中爲仲敦巴講授,並說:“我舍你而外,沒有找到其他堪傳的人。”遂將此要門付與仲敦,並爲他加持,使其成爲法主。據說仲敦的事業非常宏偉,亦本于此。此外尊者又傳與那措,那措的弟子拉鎖瓦(464)又傳出道次第的文本,授與格西桑浦瓦(465),得桑浦傳授的即心傳弟子赤烈瓦(466),或名卓垅巴他造了廣略《正教次等論》。
由覺阿師徒傳格西衮巴瓦,又從他依次傳授與內邬素巴等。由仲敦巴大師傳格西京俄瓦,京傳甲域瓦等,這一傳承稱爲噶當要門派傳承。仲敦巴傳格西博多瓦,博傳霞若瓦等,這一傳承稱爲噶當教典派傳承。此二派的要旨相同,僅以在講解時廣不廣征引教典之故而爲劃分。
“道的引導,雖多有不同,然其要旨爲一”。宗巴大師依據《青色小冊》中說,“統攝一切要門之首者,即不舍大德善知識。”這句話作爲根本,從依止善知識開始以引導後學。諸噶當大德所造道次第之著述雖多,而最有名者則爲《青色小冊》與《喻法論》二者。前者乃格西博多瓦的語錄,這是笃巴•協饒嘉措(467)所編著,由拉止崗巴(468)爲之作釋。宗喀巴大師曾說:“若當格西,就應該閱讀《青色小冊》”如此推重。在所著《菩提道次第論》中,亦廣引證此論作爲論據。喻法論有叁。最初,兆巴(469)所編著者爲略本。此後紮噶瓦(470)以此略本爲主,他自己又大量增加了從格西處聞所之喻譬,而編成廣本。最後,節貢宗巴(471)爲求易解,又將前二重編成爲中本。這就是所稱的《喻法寶聚論》。
如上所說,教典、教授、要門,分成叁派。爲什麼名爲要門?本來教授與要門並不相違,然分爲叁派的要門派,這乃是指覺阿師徒的秘密法,即有名之《噶當經卷》。這個要門是覺阿在耶巴神山甯波谷(472)傳授與庫、俄、仲叁人的。父仲敦巴所請問者名爲父法。子俄勒比協饒及庫敦尊追雍中(473)二人所請問者名爲子法。庫敦初對于仲敦大師雖表示不太敬仰之相,但到此時,庫大師我慢之山也頹倒了,頂禮于仲敦大師之足。這事從《經卷》內庫與淨相緣會的章句中可以知道。《經卷》中的要門,是阿底峽在將圓寂時咐囑仲敦巴大師說道:“教典、教授、要門叁者,應付與化身的叁昆仲。”遺囑中所說的要門,即是如此。
叁昆仲中浦穹瓦得其全分,其余二人或得其大半,或只得一隅。南仁教授師(空寶)(474)說:“迅努堅贊(童幢)(475)得全分。楚逞撥師(戒然)(476)獲大半。仁欽塞瓦(寶明)(477)得一隅。現今唯有我一人。”普穹瓦又是如何得到傳授的?是由俄勒比協饒傳阿裏巴•協饒堅贊(慧幢)(478),堅贊傳浦穹瓦•迅努堅贊。以後就依次傳至仲•鸠摩羅摩底(479),此以上是單傳的。鸠摩便打開法禁,增傳一二人。此後依次輾轉相傳到洛欽•吐吉白瓦(悲祥)(480),洛欽傳根頓珠巴(481),根頓珠巴則以之廣宏于藏衛。
要門派的實修法爲《五隨念》如雲:“念師皈依處,念身本尊性,念語常持誦,念生(衆生)爲父母,念心性本空,由此五船漿,淨一切善根。”以上是頌中所說。其最心要者爲“十六明點”的修習。修習後其功德如何,說從律儀起至金剛乘之間,能在一座之上便能通達所修,所見愈深而所行亦愈能謹嚴。其本尊有四,釋迦佛,觀世音菩薩,度母,不動明王。其法者則爲叁藏,此四尊叁藏則名爲七寶法。或間噶當派究竟有無密法教授,答說就是上面所說之十六明點要門,即是顯密雙融的法門,其他如《能仁誓句叁莊嚴》和《不動明王法類》,與及依止觀世音的《齋居法》等,在噶當派中極爲盛行。覺阿的要門,很多散遺部分,由秦(482)收集,彙爲一書名爲《納塘百法》。
又覺阿傳與格西那鎖瓦的觀世音教授,其他如四位本尊的引導等,噶當派有很多密法要門的傳統,迄今還保持著在,阿底峽未來藏前,藉口密乘而行穢行的邪法頗爲流行,覺阿曾允許講演《笃哈藏》(483),作爲壓伏他們。仲敦大師說,此法與藏不相宜,而勸阻之。故噶當諸先德總的對一切密法,尤其是對于無上密,極爲嚴謹,但在實際上覺阿已將四本續之一切要門傳授與仲敦巴大師,特別是父續的《密集》,母續的《勝樂》,無上續部的總教授,凡最究竟成就的心要類諸要門,采取秘密的形式全部傳授給了他,故仲敦巴大師成爲圓滿的顯密教主。以此原因,噶當派中除不公開傳授密法而外,並非沒有密法的教授,若詳觀各大德的傳記即可知道。不但如此,即其主要之法——《菩提道炬論》的修習亦應有密法,若無有密,則不成爲全盤佛教的修持。且《菩提道炬論》的文字中亦明顯出現有這類話。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亦有:“《菩提道炬論》之持法是總攝顯密二教的樞要而作的教導,所诠之義圓滿具足。”有如是等語,可以了知。
(乙)噶當派所出現大德懿行的總括
《教法源流明炬史》說:“圓滿具足德行之人者,從格西仲敦巴一脈相承的法嗣,其性情都是賢善而堅貞,平等而寬宏。其所持宗派和所有事迹無不與他派隨順,然不混淆。雜于凡衆之中,甚少沾染。對諸有情總思饒益。循序漸進,見地極高。苦而無怨,樂而能思厭離。一切修心,雖少外露,而進程頗大。以簡陋的生活作爲美好享受而心不渙散。出言簡易而內蘊玄奧。和易近人,無有驕慢。輕視外榮,而重內分。多依法言,少用藻飾。決擇正理,不尚诤論空談。善令別人起解,而無戲谑譏刺,雖不紊雜一切經教,而又能顯示無相違義。以叁藏作爲要門之依靠。于要門中思維四加行道:不說人過,不說法過,不聽惡友之言,不誦多種咒言要門,而求通達一切所知。對于寺宇無彼此門戶之見,而皆發歡喜心,具誠信心。侍奉上師視同真佛。對于法侶作清淨觀。
愛人惜物而少有貪著。常作觀察,遇事討究,自處謙卑。作佛教主人,舍世間惡事,圓滿學習叁藏。以上所說諸大德,皆是如此。具足如是嘉言懿行,號稱爲覺阿噶當巴,亦名爲具足七寶師,亦名爲大金仙的教敕傳承者。故應隨行于如是等人的德範懿行之後,虔心仿效之。”《菩提明炬論》中所說,如是仔細思維,每一語中皆有重大意義。博多瓦師弟懿行美德的總括已如《妙嚴蓮華頌》中所說,這是噶當派共同之德範。雖然最爲稀有,但恐文字過繁,不能詳細講述,請閱《教法源流明炬史》,以求了解。對此應當生起正信而發宏大誓願。
頌曰:
在靜處作意思維己身事,
穿著慚愧的白梵衣,
床上鋪了撿點的黑羚皮,
正知正念牢固的趺跏坐。
發绾叁種珍寶爲頂髻,
身系…
《土觀宗派源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