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其機宜而示以與其相順之見、修、行等。不類近世的說法人,不管來人的智慧程度接受與否,就全盤傾出。是故他們所談之見,不一定皆是中觀之見。
立名爲《大手印》者,米拉道歌中雖亦有:“大手印見堡”(729)之語,但此時則僅傳出《大手印》之名,而將此名普遍流傳者,乃是達布拉結。達布的著述中開示正見有顯教規與密教規二種。二者皆安名爲《大手印》教授。顯教之規,是博引經教,造著論述,證明佛曾將空性說名爲《大手印》之語,又有《唯一白法》(730)之一名,在向蔡巴以上,此名尚不顯著。向以《唯一白法》爲主而造論典,從此其名大著。從瑪巴起至米拉、岡布瓦等,以及他們的弟子如帕竹、止貢居若、林熱巴、都松勤巴、達隆巴等所承許之見,皆相契合。很顯然,他們的派規境方在外面,是極爲注重緣起,而又不抛舍妙觀察智慧所進行的觀察。但以上諸祖所有著述,後來被一些似通非通的弟子寫在記錄中加入很多混雜,因此,難以憑信。這是吾師湯吉勤巴說的。
那麼,米拉贈岡布的歌中曾說:“若了心爲空,勿雜入一異(731),有入斷空險。要住離戲中。”此語又作何解釋?這話是說先決擇心無自性,引決定解,即于此境中,專一而住,勿再以一異而加觀察的意思。因爲用了:“若了心爲空”,這一句話就定了分際。
噶舉從上諸祖的《大印》,承認有顯密二種分別。顯教的《大手印》,是就心體之上,專一而住,修無分別,令成住分。如是修習安在所緣之心,即應尋覓此明明了了之心,爲在身內,或在身外,或在中間,遍處尋覓,心之體性,了不可得,爾時決定此心無實,用此無實,在已成特殊的心體之上,專一而住,他們承認在非遮(732)之理中修習空性。
關于密教的《大手印》,是指風息入住,融于中脈後所生的大樂光明,這是最有名的《七部修法》、《叁種心要》中所诠解的中心意義,是一切無上瑜伽續部中的精要之法。修大印法時最初應現見此本元心(733),在此上應引風息入、住、融于中脈。因此首先應參證本心的體相,即于此上,專一而住,于是風息入、住、融于中脈。再依仗此力,臍秘密輪處拙火熾燃,由此引起溶樂,生起四喜(734),將本元心轉成大樂體性。此大樂性緣空性境,成無分別,即此樂空無別妙智上,專一而住。依次經曆四種瑜伽次第,則成最勝悉地(735)。如是修習樂空雙運,即方便勝慧雙運的大手印,此則名爲“唯一白法”阿伽陀藥。
修大手印的士夫,有利鈍二根。若不能修風息攝入中脈之道的印根,則當暫令其修顯教規的大手印。利根又有二種,若于前生或上半世,已淨治前面的諸道,風息入中脈已得熟練,即在開始時,便可在心的體性上,專住而修,因之引風息入、住、融于中脈,現前體驗到本元之心,此則名爲頓悟之人。《迦白》說:“宿昔已修練。名爲頓悟者。”《寶梯》說:“頓悟之士夫,已曾積福德。已淨治相續,已調伏自心,已生起證悟,是殊勝根器,”雲雲。此語宗喀大師亦是承認的。因爲宗師曾說:“若風息入中脈已經熟練之人,無論緣何所緣,亦可風息進入中脈,”所言如是。若前生或上半世未善淨治前前諸道,得到熟練,則應先修共道,受灌頂,修生起和圓滿二次第。這樣的人,則名爲漸悟之士。《迦白》說:“初業有緣人(736)。名爲漸悟者。”
晚近諸噶舉派人,對于尋覓自心本性而修的方法,提出各種不同說法。一類承認由定境中觀察自心,是在內在外,是在生、住、滅等何處中有,若見何處皆無有時,則謂已達心的根本,已悟心性,已得大手印義。如《笃哈藏》說:“一切心與境,尋覓無可得,而亦無覓者。無者則叁世,不生亦不滅,此外無余者,是乃心自性,大樂之實相。故一切境相,皆現爲法身。”書中承許如是之心。又有人認爲尋覓此心,觀察上從身的頂門下至腳心間的任何部分,都不可得,乃至顔色和相狀等等任何形體,亦無可得,則以爲見了心的法性。因爲向大師(737)亦曾說:“萬有種子心本相,與佛佛子心無別,妙智顯現即法身,非是物質本自明,無有實體形色空,”其所說即是此意。又有一類說對于此心過去的不追,未來的不迎,現在的不整治,即于其中坦然而住,即可豁然顯露自心本性,當下現證。
此時即爲尋覓到心的根本,亦爲見到心之本面。如同薩羅诃所說:“不加整治悠然住。”朱欽林巴說:“放下無爲即開悟,如河流水悉顯發,盡舍所緣一切相,常住等引瑜伽士!”又另有人承認:“心中若現色聲等一切境相,或起善不善諸美惡妄念,都不作任何取舍,即此體相上但注心凝觀,它便自行泯滅,滅後迹相了不可得,惟成空寂,從而坦然安樂而住,若得如是見地,即是悟入法性,見心本性。《〖FJF〗腫〖FJJ〗伽書》中說:“若悟離念無作義,放下覓心赤露住,澄清妄念汙濁水,境無起滅仍如舊,無取無舍爲《大印》”。多數人又謂:“凡起任何妄想的構畫,不讓其自行消失,要沖闖它,即于此上,讓其增廣,它便自行潰散。
諸分別心同時生起和同時散失,分別心有多少,法身亦有多少。”喇嘛向說:“如是等引中,分別湧現時,即光明法身,勿作其他想!故此妄分別,空性出空性,法身出法身。雙運出雙運。”如是等語作爲教誨學人。以上各種說法是根據《大手印明炬論》本文抄錄的。由此類言論可以表明:近世的噶舉巴覓心要門等書籍大概都沒有“最極微細的本元心”的詞句,而只說那自然生起的念我行、我坐的“粗心”,依于來、住、去叁者去尋覓此心之理。估計這種說法的産生,可能是考慮到時代的關系,爲了隨順根器,若就當前自心實相來決擇本元心性,使其了達串修,就能比較容易移入于最微細本元心上的原故。但是一類書中說:“除心的世俗實相外,其決擇勝義實相之理智,則作爲可以抛棄之事”。
這都是不通經論之過。所以吾師湯吉勤巴曾說:“若善明理雖僅修離一異之因,亦無不足之處。那些自許爲觀見自心法身真面之人,亦應稍爲學習此理。端身跌坐,才可得到較好現證。”關于此點本來要說的還多,恐文字太繁,因此不寫了。
噶舉先德關于大手印道立爲四種瑜伽之說:一、專注內心,名爲專注;二、由悟內心離諸戲論,名爲離戲論;叁、由悟心境一味,名爲一味;四、由離有相而修,名爲無修。這四瑜伽,桑昌法主•郭倉巴承認:初是勝解行地,二是見道,叁是由二地至七地,四是後叁清淨地的體性。向大師說:“大印一決了,愚廖計地道,爲令愚者喜,亦依顯地道,同等計其數。”其他說的計地道之法,亦同郭倉巴所說。
噶舉先德雖以大手印立爲正修根本,然又看到爲初業人在相續心中求得相應,尚須有必不可缺少的多種支分。故又作出多種引導法則。如崗布瓦的《俱生和合》、止貢義敦貢布(738)的《五具》、藏巴嘉熱諸大師的《八大引導》、《六種一味》和《山居法》等,用各種講授的方式以引導弟子。
上說內中的《俱生和合》它的字義,卓貢(739)說:“心及分別法身叁,本來最初俱生起,爲由師教合一故,遂有俱生和合稱。俱生心性爲法身,妄念分別法身波;境相俱生法身光,心境無別是俱生。”其意是說先以淨信和厭離爲主,于前行中具備四加行,次于正行中則用兩種指點,于結尾中生起證驗覺受則用叁種保任方法。所說的前行,乃本派各系所共用的。其正行二種,則是指點止觀的方法。
《五具》者,義敦貢布說:“大手印法如獅子,若無五具等,即是無眼。”其意謂若修大手印,不可沒有五具備法。噶舉派中,有此教授,事業所以宏大。
義敦貢布在其所作根本歌中說:
“菩提大心如雄馬,未經利他領先行,
市民喝采不可聞,前行應勤修此心。
自身本爲天身王,未至不變究竟處,
不能聚集空行眷,故應勤修本尊身。
上師四身比雪山,淨信日光若不照,
加持流水不能生,故應發起信解心。
心性廣闊如虛空,妄想之雲不淨掃,
二智明星不輝映,故應勤修無分別,
二種資糧如摩尼(740),不以願力勤拂拭,
所樂事業難成辦,最後應勤修回向。”
以上所說意謂:一、應當先修菩提心;二、應觀自身爲本尊;叁、應對于上師修敬信;四、應修無分別正見;五、應以發願回向作印持等五法。
《八大引導》者。一、上師叁身引導;二、大慈大悲引導;叁、因果緣起引導;四、五具甘露的引導;五、俱生和合的引導;六、那若六法的引導;七、八法等齊的引導;八、密行回修的引導等。
京俄的《六法》,其中除去因果緣起和五具甘露點二教授,而代以敬信上師,淨觀刹土的引導,則應成爲七種,恐系將慈悲引導分開成二導引,是否尚應考查。其中密行修引導,主要是作爲修拙火等爲道的輔助之行、其余諸引導皆容易了解。
《一味六注》者。轉妄念爲道用(741),轉煩惱爲道用,轉疾病爲道用,轉鬼神爲道用,轉痛苦爲道用,轉死亡爲道用。此中前五是修大印與修菩提心轉爲道用的法門。後一所謂轉死亡爲道用,是從《那若六法》(742)中的中陰(743)教授中分出來的。
《山居法》者,即所謂《甚深道》的《四嚴》和以口授作爲莊嚴的《叁類》。《四嚴》者,山法普生功德、秘密灌頂大舟、金剛身的隱秘說和中陰引導等四。初普生功德者,指它是所诠的正行,即《俱生和合》與《六法》的所依靠法。內中是講修行地方所具性相,二次第的前行和叁種律儀之建立。灌頂舟者,此主要講黑行者一派的勝樂曼荼儀軌。此外還有《俱生和合》與《六法》中所需要的觀想類甚多。《金剛身隱秘說》者,則是決擇因位的實法事理(744)。《中陰引導》者,即米拉尊者爲長壽女(745)把中陰分爲六品所作的解釋…
《土觀宗派源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