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土观宗派源流▪P15

  ..续本文上一页”及帕主圆寂,又往墨竹(690)从伽喀巴学噶当教授,从向夏惹瓦受比丘戒。年三十九岁受达尔、扎、绒和旁多等地(691)的人迎请至达隆。他遵师预记,在此地建寺,遂成有名之达隆塘巴寺。降伏当地大力山怪作为护法。自出家后,足不入俗舍,戒晕酒,亦不以酒食酬应,凡寺宇内院不许妇女进入,所定的戒律守则非常严格。

  在他将圆寂时召集弟子三千余人,示现种种神变,六十九岁入灭。其侄温•仁钦贡布(宝怙)(692)继承法位。此人曾营建大佛殿,并建分寺多处。其后由桑结亚俊(佛升)(693)继任。他有弟子堪任住持的为其弟温波扎西喇嘛和桑结温波二人。桑结温波即扎巴白畏赛桑布(694),前去朵康,建类乌齐寺(695)。由此达隆系又分出亚塘与玛塘二支,二寺均有僧三千八百余人。

  从此达隆的支寺与法嗣遂广布于卫藏朵康等地。其家族系统中相继出现者是稀有之大德,尤以晚近所出之达隆阿旺扎巴(语自在称)(696),其教证功德很高,声名广传,卫藏有声威者莫不敬仰。特别是止贡与达隆的法统将断绝时,赖以复兴,功劳很大。此系的晓仲•阿旺南杰,是一位博通经藏、戒行谨严而声名又大的大师,曾广造《教法源流稀有海史》等的著作甚多。现在告斯的血统法脉和耶塘、玛塘活佛转世的世系均相承未替,寺院的僧伽亦复不少。惟此派的教法传承如何,则不详知了。

  (七)鲍绒噶举

  此派盛传为起自天竺黑行者(697)的化身鲍绒巴•达玛汪秋(盛自在)(698)。达玛生于彭域,幼时有一年幼咒师来至其处,向他盛赞冈布瓦的功德,并劝他往冈布处参礼。乃与之同行来到冈布,咒师旋失所在,因知此咒师系冈布之化身。师得冈布摄授,并传其心法引导,证得高深境界。遂在藏北建鲍绒寺,讲授大手印,他把乐空大手印名为《溶迁》(699),把实相大手印名为《单追觉性的捷径》(700),如是广聚徒众进行引导。其上首弟子有帝师热巴(701)。主持由其家族世代承袭。此派法统似乎没有很大发展。现在情况如何,颇不详知。

  (八)亚桑噶举(702)

  亚桑噶举由帕木竹巴弟子格丹•耶协僧格所传出。他生于门噶(703)。幼时放羊,至帕竹山边仅见帕竹寺所在的山岭,即油然生起证悟。此后遏见卓贡,蒙师指点,遂名为格丹•耶协僧格。僧格弟子即亚桑却结(704)。亚桑家族为鲁氏。从堪布却墩(法显)出家,命名却门朗(法愿),从夏弥门朗畏(愿光)的弟子鲁迦•楚逞扎巴(戒称)(705)学律学。因其专重律学之讲解及实修,故有鲁律师的称号。后闻格丹•耶协僧格之名,前往拜谒,才一睹面,便生起与上师心性不二的证悟。三十八岁时建亚桑寺。亲见仙人罗日侯罗,献其稀有之《护曜法》要门,成熟并解脱人与非人的有情化机无量无边。六十五岁时入寂。弟子有四大上首为涅麦巴日•桑结甲贡(706)、葛洞(707)巴•桑结拉贡、色顶(708)巴•桑结勒贡、关萨(709)巴•桑结嘉贡等。由此一系递传的称为亚桑噶举。现在惟存主寺的殿堂,以及感应最快的有名天女塑像而已。

  (九)超浦噶举

  超浦(710)噶举由帕竹弟子仁布齐杰刹(711)与衮丹热巴(712)弟兄所传出。杰刹大师生于夏卜麦(713),为鲁南喀宁布的后裔。五岁学书算。幼即勤志于学法,从鲁尼马等诸上师,广闻法要。十九岁去卫地,遇布让译师之亲弟子玛•却吉杰布(法王)(714)。又遵玛上师之嘱,往朝帕竹,闻其教授,生起大手印的特殊证悟。又从玛基劳准(715)之子推宁桑珠(716)学觉域(717)派法,七十八岁圆寂。衮丹热巴,乃杰刹之弟。为其兄送粮至帕竹寺,适逢正讲米拉日巴尊者行传。听后遂立志欲效其所为,向讲院点头三下,遂往叩帕竹,请得教授,以之修习,得殊胜证悟,成为大成就者。时值歉岁,师乃立大殿前,以禅杖击殿门而作语说道:“诸瑜伽母,今天请赐给瑜伽士一点布施吧!”语毕,即由大殿门隙中流出很多青稞,地方民众,咸来领取,放赈五天,青稞还未流完,显了这样的神通。寿七十,丁丑年逝。杰刹与衮丹热巴二人之侄,即超浦译师(718)。

  译师又名觉彭,母名斯摩赛吉。师六岁学念诵,八岁遇杰刹,十岁时由杰刹与衮丹二人作堪布黎为他授沙弥戒,名降巴白(慈氏祥)。十九岁受具足戒。由杰刹、衮丹二师为他讲授一百三十六种不同宗规的教授和十三种语旨。师二十四岁,赴尼泊尔,遇班智达佛陀室利(719),后迎弥扎佐格(720)至藏地,加持超浦道场。后又迎佛陀室利来藏,又后至白珠耶措渚迎请克什米尔班钦释喧室利(721)入藏,塑造天母大像。像高八十,有弟子桑巴钦布等。其饶益众生和宏扬佛法的德业不可计量。

  又杰刹与衮丹之弟子有节贡(722),玛基仁地。从他们传承下来的则名超浦噶举。

  降巴白所持的宗派与上述诸宗不同,似乎另成一个流派。超浦译师所说的法门有《九字要门》、《三四一十二种心言》、《大手印九义》等。所成立见宗方面的理论,又纯是噶举大印之见。此外超浦译师的《百种要门》,其中收有释迦室利为四方大众所开示的散论,金刚座寺座主腻迦楞伽提婆所传之《解缚论》,彼中所谈见解,亦与大印相契合。超浦之后,其哲嗣有喇钦•索旺(福自在)、森巴钦布(大菩萨)(723)、森巴子羊孜瓦•仁钦僧格(宝狮子)(724)。仁钦弟子即布敦大师。布敦大师又别成一派,此下当祥。超浦似乎一度曾盛行讲听大经论之风。以后如〖FJF〗礧〖FJJ〗字下面的韵母符号逐渐收归〖FJF〗礧〖FJJ〗字腹中去了。近来仅有少数具出家相的主巴僧徒在弥勒佛像前讽诵《现观庄严论》,其所留存的只有这种风气而已。

  以上噶举各派,本是同为一体,而部分相对成异,因此遂衍成多派。究竟他们差别法在什么地方呢?如达隆阿旺南结的《稀有诲教史》中说:“归总起来,一切教授皆以小乘之出离心,大乘的发菩提心,密宗的清净三昧誓戒,作为基础,此上加以噶举大宝的特殊教授,如玛、俄的本续讲解,米拉的坚毅和教授,冈布的《扫除本性垢污》,迦玛巴的《风心无别》,向蔡巴的《究竟胜道》,鲍绒巴的《融迁小道》,帕竹的《总持陀罗尼》,达隆巴的《三十九本事》,止贡巴的《三戒一要》,藏巴嘉热的《缘起与一味》,洛郭的《诚信与厌离》等,其所标胜处共分,虽在各派系中亦均具有,不过为了特重某种方便,以之引导和培植后学,也可以立为各派的特殊胜法,但若就全体观之,则仍只是噶举大宝一派,名声扬于三界之中”。书中所言如是。

  乙、略说噶举派关于见修方面的立论

  达布噶举的宗见,系来源于玛巴之见,是属于中观应成派见。因玛巴的根本上师是那若巴与弥勒巴,不论其见修行三和本续部之讲解等,都是本着二师之说。尤其是在见上断疑,得力于上师弥勒巴。玛巴本人的道歌中即有此语:“东至恒河边,仗弥勒师恩,悟法性无生,心把握空性,见离戏(725)本元。现证三种身,从此断戏论。”上面的话乃表其依弥勒的大恩,通达心性胜义无生。所谓本元的心体,即把握着由谛实空的心之法性,此心性复配合圆满次第的《甚深道》(726)而为修习,总的见到三身,别的见到光明母子相会,立名为法身,依此究竟断离一切戏论。这是歌中所说之义。安达弥勒巴非仅是中观师,尤以吉祥月称之规为主。弥勒的《长养真谛第十》中说:“若欲达真如,非有相无相(727),无师教严饰,中观亦平庸”。此中言有相者即指经部,言无相者即指说分别有部,此二为声闻部。又言有相者指真相唯识派,言无相者指假相唯识派,此二为大乘唯识。总此大小二乘,皆不能通达真实义性。且尚不止此,若中观不经上师教授庄严,其中观亦系平庸中等。这是论中所谈之义。

  上师教授,此专指吉祥月称论师的教授,这是根据弥勒的亲教弟子班智达俱生金刚之释论中的话说的。班钦那若巴亦持月称之规,因那若巴的《后分续部疏》中曾说:“此后分续疏,依据《明炬论》,解释龙树言。”又说:“此次第依据,龙树及胜天,龙智释迦友,月称诸教授”,故续疏中有这些话。其所讲见地方面的理论,亦同于《长养真谛》的说法。米拉日巴的所有道歌中,宣说的证见,大多与中观应成派相合。如云:“顺汝劣慧想,佛说一切有。若于胜义中,无魔亦无佛,无能修所修,无所行地道,无所证身智,故亦无涅槃,唯名言假立,三界器情世,无生本非有,无体无俱生,无业无异熟,故无轮回名,究竟义如是”。这是说由色法乃至一切种智,所有一切诸法,在胜义中非有之理。道歌中又说:“如无有众生,三世佛何出?离因岂有果,故依世俗谛,佛说染净法,一切皆为有”。

  这是说胜义中虽然无有,在名言中,轮回涅槃,能所因果,一切皆有。道歌中又云:“如是了悟诸智者,不见根识见智慧。不见众生见如来,不见境相见法性。”这是说由圣者之定智,于所见境现证空性,不见由识所错乱之境,而是不错乱的智慧所显之境。由智慧而见到法性的境界中,无境相有情,而只有正觉,即只有名为法身的法性。其见所定界限,与中观应成派见极相契合,这是歌中之义。然玛巴曾亲近学行兼优的上师有一百零八人,他们都是具足有无数教授,由于观察弟子的机宜,随顺根器而传与唯识相顺的教授者亦有。即使是米拉的道歌中,亦有以四种瑜伽(728)作开示,对弟子随其所应讲中观见,也讲唯识见。玛巴、米拉皆是堪为典范的无上先德,善于教导后学之大师,彼等皆先观察求法者的根器,随…

《土观宗派源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印藏佛教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