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土观宗派源流▪P16

  ..续本文上一页其机宜而示以与其相顺之见、修、行等。不类近世的说法人,不管来人的智慧程度接受与否,就全盘倾出。是故他们所谈之见,不一定皆是中观之见。

  立名为《大手印》者,米拉道歌中虽亦有:“大手印见堡”(729)之语,但此时则仅传出《大手印》之名,而将此名普遍流传者,乃是达布拉结。达布的著述中开示正见有显教规与密教规二种。二者皆安名为《大手印》教授。显教之规,是博引经教,造著论述,证明佛曾将空性说名为《大手印》之语,又有《唯一白法》(730)之一名,在向蔡巴以上,此名尚不显著。向以《唯一白法》为主而造论典,从此其名大著。从玛巴起至米拉、冈布瓦等,以及他们的弟子如帕竹、止贡居若、林热巴、都松勤巴、达隆巴等所承许之见,皆相契合。很显然,他们的派规境方在外面,是极为注重缘起,而又不抛舍妙观察智慧所进行的观察。但以上诸祖所有著述,后来被一些似通非通的弟子写在记录中加入很多混杂,因此,难以凭信。这是吾师汤吉勤巴说的。

  那么,米拉赠冈布的歌中曾说:“若了心为空,勿杂入一异(731),有入断空险。要住离戏中。”此语又作何解释?这话是说先决择心无自性,引决定解,即于此境中,专一而住,勿再以一异而加观察的意思。因为用了:“若了心为空”,这一句话就定了分际。

  噶举从上诸祖的《大印》,承认有显密二种分别。显教的《大手印》,是就心体之上,专一而住,修无分别,令成住分。如是修习安在所缘之心,即应寻觅此明明了了之心,为在身内,或在身外,或在中间,遍处寻觅,心之体性,了不可得,尔时决定此心无实,用此无实,在已成特殊的心体之上,专一而住,他们承认在非遮(732)之理中修习空性。

  关于密教的《大手印》,是指风息入住,融于中脉后所生的大乐光明,这是最有名的《七部修法》、《三种心要》中所诠解的中心意义,是一切无上瑜伽续部中的精要之法。修大印法时最初应现见此本元心(733),在此上应引风息入、住、融于中脉。因此首先应参证本心的体相,即于此上,专一而住,于是风息入、住、融于中脉。再依仗此力,脐秘密轮处拙火炽燃,由此引起溶乐,生起四喜(734),将本元心转成大乐体性。此大乐性缘空性境,成无分别,即此乐空无别妙智上,专一而住。依次经历四种瑜伽次第,则成最胜悉地(735)。如是修习乐空双运,即方便胜慧双运的大手印,此则名为“唯一白法”阿伽陀药。

  修大手印的士夫,有利钝二根。若不能修风息摄入中脉之道的印根,则当暂令其修显教规的大手印。利根又有二种,若于前生或上半世,已净治前面的诸道,风息入中脉已得熟练,即在开始时,便可在心的体性上,专住而修,因之引风息入、住、融于中脉,现前体验到本元之心,此则名为顿悟之人。《迦白》说:“宿昔已修练。名为顿悟者。”《宝梯》说:“顿悟之士夫,已曾积福德。已净治相续,已调伏自心,已生起证悟,是殊胜根器,”云云。此语宗喀大师亦是承认的。因为宗师曾说:“若风息入中脉已经熟练之人,无论缘何所缘,亦可风息进入中脉,”所言如是。若前生或上半世未善净治前前诸道,得到熟练,则应先修共道,受灌顶,修生起和圆满二次第。这样的人,则名为渐悟之士。《迦白》说:“初业有缘人(736)。名为渐悟者。”

  晚近诸噶举派人,对于寻觅自心本性而修的方法,提出各种不同说法。一类承认由定境中观察自心,是在内在外,是在生、住、灭等何处中有,若见何处皆无有时,则谓已达心的根本,已悟心性,已得大手印义。如《笃哈藏》说:“一切心与境,寻觅无可得,而亦无觅者。无者则三世,不生亦不灭,此外无余者,是乃心自性,大乐之实相。故一切境相,皆现为法身。”书中承许如是之心。又有人认为寻觅此心,观察上从身的顶门下至脚心间的任何部分,都不可得,乃至颜色和相状等等任何形体,亦无可得,则以为见了心的法性。因为向大师(737)亦曾说:“万有种子心本相,与佛佛子心无别,妙智显现即法身,非是物质本自明,无有实体形色空,”其所说即是此意。又有一类说对于此心过去的不追,未来的不迎,现在的不整治,即于其中坦然而住,即可豁然显露自心本性,当下现证。

  此时即为寻觅到心的根本,亦为见到心之本面。如同萨罗诃所说:“不加整治悠然住。”朱钦林巴说:“放下无为即开悟,如河流水悉显发,尽舍所缘一切相,常住等引瑜伽士!”又另有人承认:“心中若现色声等一切境相,或起善不善诸美恶妄念,都不作任何取舍,即此体相上但注心凝观,它便自行泯灭,灭后迹相了不可得,惟成空寂,从而坦然安乐而住,若得如是见地,即是悟入法性,见心本性。《〖FJF〗腫〖FJJ〗伽书》中说:“若悟离念无作义,放下觅心赤露住,澄清妄念污浊水,境无起灭仍如旧,无取无舍为《大印》”。多数人又谓:“凡起任何妄想的构画,不让其自行消失,要冲闯它,即于此上,让其增广,它便自行溃散。

  诸分别心同时生起和同时散失,分别心有多少,法身亦有多少。”喇嘛向说:“如是等引中,分别涌现时,即光明法身,勿作其他想!故此妄分别,空性出空性,法身出法身。双运出双运。”如是等语作为教诲学人。以上各种说法是根据《大手印明炬论》本文抄录的。由此类言论可以表明:近世的噶举巴觅心要门等书籍大概都没有“最极微细的本元心”的词句,而只说那自然生起的念我行、我坐的“粗心”,依于来、住、去三者去寻觅此心之理。估计这种说法的产生,可能是考虑到时代的关系,为了随顺根器,若就当前自心实相来决择本元心性,使其了达串修,就能比较容易移入于最微细本元心上的原故。但是一类书中说:“除心的世俗实相外,其决择胜义实相之理智,则作为可以抛弃之事”。

  这都是不通经论之过。所以吾师汤吉勤巴曾说:“若善明理虽仅修离一异之因,亦无不足之处。那些自许为观见自心法身真面之人,亦应稍为学习此理。端身跌坐,才可得到较好现证。”关于此点本来要说的还多,恐文字太繁,因此不写了。

  噶举先德关于大手印道立为四种瑜伽之说:一、专注内心,名为专注;二、由悟内心离诸戏论,名为离戏论;三、由悟心境一味,名为一味;四、由离有相而修,名为无修。这四瑜伽,桑昌法主•郭仓巴承认:初是胜解行地,二是见道,三是由二地至七地,四是后三清净地的体性。向大师说:“大印一决了,愚廖计地道,为令愚者喜,亦依显地道,同等计其数。”其他说的计地道之法,亦同郭仓巴所说。

  噶举先德虽以大手印立为正修根本,然又看到为初业人在相续心中求得相应,尚须有必不可缺少的多种支分。故又作出多种引导法则。如岗布瓦的《俱生和合》、止贡义敦贡布(738)的《五具》、藏巴嘉热诸大师的《八大引导》、《六种一味》和《山居法》等,用各种讲授的方式以引导弟子。

  上说内中的《俱生和合》它的字义,卓贡(739)说:“心及分别法身三,本来最初俱生起,为由师教合一故,遂有俱生和合称。俱生心性为法身,妄念分别法身波;境相俱生法身光,心境无别是俱生。”其意是说先以净信和厌离为主,于前行中具备四加行,次于正行中则用两种指点,于结尾中生起证验觉受则用三种保任方法。所说的前行,乃本派各系所共用的。其正行二种,则是指点止观的方法。

  《五具》者,义敦贡布说:“大手印法如狮子,若无五具等,即是无眼。”其意谓若修大手印,不可没有五具备法。噶举派中,有此教授,事业所以宏大。

  义敦贡布在其所作根本歌中说:

   “菩提大心如雄马,未经利他领先行,

   市民喝采不可闻,前行应勤修此心。

   自身本为天身王,未至不变究竟处,

   不能聚集空行眷,故应勤修本尊身。

   上师四身比雪山,净信日光若不照,

   加持流水不能生,故应发起信解心。

   心性广阔如虚空,妄想之云不净扫,

   二智明星不辉映,故应勤修无分别,

   二种资粮如摩尼(740),不以愿力勤拂拭,

   所乐事业难成办,最后应勤修回向。”

   以上所说意谓:一、应当先修菩提心;二、应观自身为本尊;三、应对于上师修敬信;四、应修无分别正见;五、应以发愿回向作印持等五法。

  《八大引导》者。一、上师三身引导;二、大慈大悲引导;三、因果缘起引导;四、五具甘露的引导;五、俱生和合的引导;六、那若六法的引导;七、八法等齐的引导;八、密行回修的引导等。

  京俄的《六法》,其中除去因果缘起和五具甘露点二教授,而代以敬信上师,净观刹土的引导,则应成为七种,恐系将慈悲引导分开成二导引,是否尚应考查。其中密行修引导,主要是作为修拙火等为道的辅助之行、其余诸引导皆容易了解。

  《一味六注》者。转妄念为道用(741),转烦恼为道用,转疾病为道用,转鬼神为道用,转痛苦为道用,转死亡为道用。此中前五是修大印与修菩提心转为道用的法门。后一所谓转死亡为道用,是从《那若六法》(742)中的中阴(743)教授中分出来的。

  《山居法》者,即所谓《甚深道》的《四严》和以口授作为庄严的《三类》。《四严》者,山法普生功德、秘密灌顶大舟、金刚身的隐秘说和中阴引导等四。初普生功德者,指它是所诠的正行,即《俱生和合》与《六法》的所依靠法。内中是讲修行地方所具性相,二次第的前行和三种律仪之建立。灌顶舟者,此主要讲黑行者一派的胜乐曼荼仪轨。此外还有《俱生和合》与《六法》中所需要的观想类甚多。《金刚身隐秘说》者,则是决择因位的实法事理(744)。《中阴引导》者,即米拉尊者为长寿女(745)把中阴分为六品所作的解释…

《土观宗派源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印藏佛教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