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土觀宗派源流▪P22

  ..續本文上一頁在此時攝持見的奧義,即不起執實之上,掌握寂止之心,能在自己相續之中,生起止觀雙運之見。

  次斷無實戲論者,又說:“業及煩惱二者,乃由執實之妄想所生,此執實妄想亦由戲論或執相所生。因此需先斷戲論和執相,故說“後破一切見。”既已抉擇諸法無實後,即心念無實的執相部分,亦屬應斷。則定能引生由緣起道理通達諸法無實之正見。于見生定解後,對此定解不相繼隨轉,即念無實的耽著亦所舍棄。此空性境,不管是有是無,隨一皆不可得。念此亦非執有無二邊之心所行境界,完全獲得決定。于此未受戲論所汙染之境中,心亦未受塵垢所損害,舍去一切執著,舍去一切有相,舍去一切戲論等,則于此無執情況中平緩而住,故說:“是執則非見”(960)。此中所說的執著,屬于修見次第中的第一階段則爲實執,屬于第二階段則爲相執。

  隨彌勒派的教授而修者,此法先應了知因位時的智慧勇識,本性光明,這是生死涅槃,二者的根本,由對他不認識,故爲能所二取(961)迷亂遂起二現的現行及其習氣,這是生死根本的俱生無明。則應斷致無明根本而融歸法界。此斷能所迷現又分爲二。首先是斷所取執的迷亂,其中有:尋覓暖(962)位明相叁摩地,尋覓頂位增相叁摩地,尋覓忍位得相無境分別叁摩地。初暖相者,雙離能所二取之心,自性光明,明而無有分別,雖屬自心本具,然不能見者,乃是由于執外境離心實有,受其蔽障,故應將此蔽障除去。其除去法,即是應先決定此等外境只是心的迷現,離心而外,別無實有可得之義,乃至未得此覺驗中間應當勵力修習。如此勵力以後,則心中生起彼外所現境,唯是自心迷亂所現,外境無有谛實,信任此義之心略生明相,此則名爲暖位現相叁摩地。又再進修,則前說心之明相愈爲增大,而生起信心和覺驗的明相也比前愈增大,此名爲頂位增相叁摩地。較前再加勵力修習,則淨治能障自心光明之所取迷現的現行,其本心的明相清澄分與樂況較前殊勝生起,此名爲忍位無境分別叁摩地。內能取心之迷現雖未遣除,然外所取境之迷現則已遣除了,此時于外境相,縱少許實有耽著亦不生起,此則名爲境得相叁摩地。

  其次,主要是斷能取執的迷現,如上又再努力修習,則內能取心的迷現,也完全遣除了,自心光明,其明相愈來愈爲增大,生起如同親兄一般的覺驗,此則名爲世第一法位無間叁摩地。那時俱生無明雖未清淨,然由俱生無明所起的能所二取迷現(963)的現行,則大半清淨,出現光明,則可全無所難而無間地生起見道初地智慧,又再進修,能所二取的分別所依,即俱生無明隨眠種子(964)雖未清淨,而它的現行則已清靜,此雙離能所之心,本性光明,赤裸裸地,清清楚楚地生起,猶如現見,如是明相與智慧亦並得生起,明、增、得叁位的迷現的現行,皆歸沈沒,其能對治的明、增、得叁位的明相亦次第顯現,是爲加行道叁位。其後俱生無明現行的精分亦皆歸于沈沒,現大光明,是爲世第一法位。如是觀修最末,若清淨一分俱生無明和某種子等,則自心愈能明見一分光明,此名爲初地見道位。此後于十地位中各斷一分能障自心光明之無明,其明相亦逐步趨大,至十一地證成佛果時。則名爲全無所障的現見二種清淨之心的自性光明。

  (乙)密教見方面的立論

  密教之見,即親證內心實相之見。于此欲求生起覺驗,先須認識差別所依之心。初覓得此心,指點此心爲明空雙運。次于明空雙運中直指體認(965)本元俱生智慧之心,乃觀其義而爲修習。心不爲迷亂走失,所現皆成智慧妙用,縱有迷現,然猛力憶念正見,亦可渙然水釋,此是使一切迷相悉現爲智相之法,它是極密的對徒說派所承許之見。又覓心之法,攝心內觀,則與噶舉派覓心之法相似。觀心在于何處,作何色何狀,如是尋覓,見其了無可得,但僅就在世俗名言中認識此心是唯明、唯覺、唯動,清清楚楚的覺知感受而已。從內略爲現起自生之相,此則名爲明乃心的性相,是悟證心德叁分之一。

  若更推求,則可了悟內心離生住滅,自體本空,此則名爲空乃心之自性,是悟證心德叁分之二。體驗如是空性之時,又非全無所有如虛空之斷空,而是唯明唯覺,一切無不明了顯現。若凝觀此體,又全無自性可得,則可決定其爲性空。如是明空雖二,但不是各自孤立,則心的自性本空,而尋覓空者的所有動分其相則爲明,因而即明之時爲空,即空之時爲明,決定此自然生起之明空雙運,亦名爲雙運的截定。對此不但聞解,若能真實生起覺驗時,則所現皆能轉成生死涅〖FJF〗?〖FJJ〗不二之妙用。如是覺驗生起之時,此則名爲本分天真的心性,是悟證明空雙運心德之全分矣,如上次第名爲共同的指點。

  其不共同者,則直指本元俱生智。此智非泛指唯認識總相的自心及迷現之心,而是要認識在因位時的明空雙運,遠離迷亂之心。此于顯密經論中,名曰清淨心、如來藏、本性光明心、心金剛等,安立多種名言,亦名爲因位阿賴耶。自心所現迷亂的俱生之心,則爲客塵輪回,是它的所淨,也是它的自性,此與本心,無始以來即爲助伴,從前未能認識此俱生智則是涅槃,此二從本性上不可分別,是爲無別。如是故名因位生死涅槃無別。若能契會此遠離能所二取的自心,平等住于明空雙運之見,此則承認其名爲道位生死涅槃無別。修習此見,則應以叁要資助其堅固引生利益。

  叁要者:成境爲心,成心爲幻,成幻爲無自性。

  初成境爲心者。一切境相唯由無明損害自心所起迷現,全無實有,依于教喻二門抉擇其理而串修之,則得境相爲心之決定。應在明空雙運之見上下起執著,安住于明而不混之中,如是則能決定外境爲心,通達外所現境無實,此僅是與唯識真相派之見相等。它能使自性的明分堅固而引生利益。

  次成心爲幻者,此所取的外境,是能取之心爲迷亂所損害而起的迷現,所取既不可得,則能取之心亦不可得。依于教喻二門抉擇其理而串修之。使自性的空分堅固而引生利益。如是雖已悟到能所二取迷亂之分爲無實有,若于二取空的明空內心不斷實執,此僅是與唯識假相派之見相等,爲了較前更能引生利益起見,因此要修第叁成幻爲無有自性。此分爲二:(一)由緣起門而爲成辦,(二)由離言門而爲成辦。

  (一)由緣起門而成辦者,一切能所二取,雖非實有,若念除能所二取之外,或別有一法,可能成爲實有,此想非理。一切諸法自性非有,因有爲法,待緣而起故,無實可成。諸無爲法,亦待有爲而安立,或就有爲由谛實空的空分上安名爲無爲,除此而外,別無實有可得。龍樹菩薩說:“有爲不極成,于何成無爲。”故由此緣起道理,成立一切法無自性。此外還應思維正教量及諷誦,燈、鏡、網等比喻之義,對一切諸法谛實空,由聞思力解除疑慮。對修中所生證驗,此則名爲同于顯乘中觀之見。若證驗到如上所說實空,它與本元俱生心的明空共同雙運時,則名爲生死涅〖FJF〗?〖FJJ〗無別之見。這是以緣起爲因,離去斷常二邊的殊勝中觀妙道。

  (二)由離言門而成辦者,依上面所說作爲觀修。印定外境爲心,印定心相爲幻,印定幻爲緣起,于現似相違之諸法,而覺受其不成相違,生起決定,謂“彼所生之自性,即是如此”;因爲不能如實诠說,故僅安名爲離言說。以不可言說,故心不能思其義;無能修所修,故亦無有所緣可修;無能觀所觀,故不能以智慧得見;無能見所見,故視之亦無可見者;無能解脫和所解脫,故實無解脫可得,然不說則不了其言,不思則不解其義,不修則不得證驗,不觀則不見實相,不解脫則不能成菩提,那麼怎麼會通呢?答道:若就勝義本性實際,雖不現起能知所知二法並出,但在世俗名言中僅說“不可言說”一語,便能生起解會。因爲本性之義雖其自身不可言說,然可以依甚深了義經教及上師教授,得到決定,能了悟心性不二妙智爲本元實相。

  謂不可思而思,由思得明者,因思維此離言說義,無有能思所思的虛妄分別,即能對不可思議法界生起定解故。謂不可修而修,由修而得證驗者,因修離去能修所修而修之,即此便是修真實法中之最上者之故。謂不可觀而觀,由觀而得見者,因觀實相本分無有能觀所觀,即此便是觀中最勝之故。謂不可解脫由證悟而解脫者,因實相之中沒有系縛,即此便悟到沒有系縛即是解脫故。如是了知,因悟到無佛可成,即此無佛可成便是解脫故,如是了知,則于無佛處而可成佛,因爲自心實相,從本以來,就是了不可得,僅就此息滅一切戲論之相所顯妙智,安名爲佛,若就勝義而言,實無佛可得之故。若然,雲何成就饒益衆生之事?答說:就勝義言,本無衆生可得,因亦無有利生之事。但就世俗言,猶如意寶珠,隨欲能出衆寶,由于大悲願力,雖無妄想分別,亦能任運而利益有情之故。

  本此意趣,故薩迦班智達曾說:“諸法無本生,即生亦無生,無生亦現生,故生和無生,分別無分別,現有與空性,輪回及涅〖FJF〗?〖FJJ〗,若于勝義中,皆無可差別,從無別起別,若知別所別,悟聖凡實性,識諸所知性,辯諸善惡性,證無可證義,脫無縛心性,知無所知境,善說無言義。無欲成所欲,能造諸所知,即爲衆法王。”若抉擇上說諸義,則如至尊上師寶說:“第叁之二釋離言,孩童微笑啞者夢,搔及要處根起樂,第叁智灌密等引,廣大受用壇場輪。”這是依次宣說用四共喻及四不共喻,由八喻而行指點的方法。依上前四喻則可悟到一切諸法唯是心、唯幻、唯無自性。此僅除初時所斷之無明害毒,然未除生死苦惱根本,即勤策庸常妄想相續流注之諸毒,故此名爲因位有毒之見,因此僅是通達外境所安立之見。

  若依離言以後諸喻,從此所生灌頂和二種次第所起的無過妙智,才能拔出策勵妄想流注之諸毒,故此名爲道位無毒之見。因其能诠表實事智,故亦應名爲能诠譬喻智。此乃就覺受叁…

《土觀宗派源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印藏佛教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