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在此时摄持见的奥义,即不起执实之上,掌握寂止之心,能在自己相续之中,生起止观双运之见。
次断无实戏论者,又说:“业及烦恼二者,乃由执实之妄想所生,此执实妄想亦由戏论或执相所生。因此需先断戏论和执相,故说“后破一切见。”既已抉择诸法无实后,即心念无实的执相部分,亦属应断。则定能引生由缘起道理通达诸法无实之正见。于见生定解后,对此定解不相继随转,即念无实的耽著亦所舍弃。此空性境,不管是有是无,随一皆不可得。念此亦非执有无二边之心所行境界,完全获得决定。于此未受戏论所污染之境中,心亦未受尘垢所损害,舍去一切执着,舍去一切有相,舍去一切戏论等,则于此无执情况中平缓而住,故说:“是执则非见”(960)。此中所说的执着,属于修见次第中的第一阶段则为实执,属于第二阶段则为相执。
随弥勒派的教授而修者,此法先应了知因位时的智慧勇识,本性光明,这是生死涅槃,二者的根本,由对他不认识,故为能所二取(961)迷乱遂起二现的现行及其习气,这是生死根本的俱生无明。则应断致无明根本而融归法界。此断能所迷现又分为二。首先是断所取执的迷乱,其中有:寻觅暖(962)位明相三摩地,寻觅顶位增相三摩地,寻觅忍位得相无境分别三摩地。初暖相者,双离能所二取之心,自性光明,明而无有分别,虽属自心本具,然不能见者,乃是由于执外境离心实有,受其蔽障,故应将此蔽障除去。其除去法,即是应先决定此等外境只是心的迷现,离心而外,别无实有可得之义,乃至未得此觉验中间应当励力修习。如此励力以后,则心中生起彼外所现境,唯是自心迷乱所现,外境无有谛实,信任此义之心略生明相,此则名为暖位现相三摩地。又再进修,则前说心之明相愈为增大,而生起信心和觉验的明相也比前愈增大,此名为顶位增相三摩地。较前再加励力修习,则净治能障自心光明之所取迷现的现行,其本心的明相清澄分与乐况较前殊胜生起,此名为忍位无境分别三摩地。内能取心之迷现虽未遣除,然外所取境之迷现则已遣除了,此时于外境相,纵少许实有耽著亦不生起,此则名为境得相三摩地。
其次,主要是断能取执的迷现,如上又再努力修习,则内能取心的迷现,也完全遣除了,自心光明,其明相愈来愈为增大,生起如同亲兄一般的觉验,此则名为世第一法位无间三摩地。那时俱生无明虽未清净,然由俱生无明所起的能所二取迷现(963)的现行,则大半清净,出现光明,则可全无所难而无间地生起见道初地智慧,又再进修,能所二取的分别所依,即俱生无明随眠种子(964)虽未清净,而它的现行则已清静,此双离能所之心,本性光明,赤裸裸地,清清楚楚地生起,犹如现见,如是明相与智慧亦并得生起,明、增、得三位的迷现的现行,皆归沉没,其能对治的明、增、得三位的明相亦次第显现,是为加行道三位。其后俱生无明现行的精分亦皆归于沉没,现大光明,是为世第一法位。如是观修最末,若清净一分俱生无明和某种子等,则自心愈能明见一分光明,此名为初地见道位。此后于十地位中各断一分能障自心光明之无明,其明相亦逐步趋大,至十一地证成佛果时。则名为全无所障的现见二种清净之心的自性光明。
(乙)密教见方面的立论
密教之见,即亲证内心实相之见。于此欲求生起觉验,先须认识差别所依之心。初觅得此心,指点此心为明空双运。次于明空双运中直指体认(965)本元俱生智慧之心,乃观其义而为修习。心不为迷乱走失,所现皆成智慧妙用,纵有迷现,然猛力忆念正见,亦可涣然水释,此是使一切迷相悉现为智相之法,它是极密的对徒说派所承许之见。又觅心之法,摄心内观,则与噶举派觅心之法相似。观心在于何处,作何色何状,如是寻觅,见其了无可得,但仅就在世俗名言中认识此心是唯明、唯觉、唯动,清清楚楚的觉知感受而已。从内略为现起自生之相,此则名为明乃心的性相,是悟证心德三分之一。
若更推求,则可了悟内心离生住灭,自体本空,此则名为空乃心之自性,是悟证心德三分之二。体验如是空性之时,又非全无所有如虚空之断空,而是唯明唯觉,一切无不明了显现。若凝观此体,又全无自性可得,则可决定其为性空。如是明空虽二,但不是各自孤立,则心的自性本空,而寻觅空者的所有动分其相则为明,因而即明之时为空,即空之时为明,决定此自然生起之明空双运,亦名为双运的截定。对此不但闻解,若能真实生起觉验时,则所现皆能转成生死涅〖FJF〗?〖FJJ〗不二之妙用。如是觉验生起之时,此则名为本分天真的心性,是悟证明空双运心德之全分矣,如上次第名为共同的指点。
其不共同者,则直指本元俱生智。此智非泛指唯认识总相的自心及迷现之心,而是要认识在因位时的明空双运,远离迷乱之心。此于显密经论中,名曰清净心、如来藏、本性光明心、心金刚等,安立多种名言,亦名为因位阿赖耶。自心所现迷乱的俱生之心,则为客尘轮回,是它的所净,也是它的自性,此与本心,无始以来即为助伴,从前未能认识此俱生智则是涅槃,此二从本性上不可分别,是为无别。如是故名因位生死涅槃无别。若能契会此远离能所二取的自心,平等住于明空双运之见,此则承认其名为道位生死涅槃无别。修习此见,则应以三要资助其坚固引生利益。
三要者:成境为心,成心为幻,成幻为无自性。
初成境为心者。一切境相唯由无明损害自心所起迷现,全无实有,依于教喻二门抉择其理而串修之,则得境相为心之决定。应在明空双运之见上下起执著,安住于明而不混之中,如是则能决定外境为心,通达外所现境无实,此仅是与唯识真相派之见相等。它能使自性的明分坚固而引生利益。
次成心为幻者,此所取的外境,是能取之心为迷乱所损害而起的迷现,所取既不可得,则能取之心亦不可得。依于教喻二门抉择其理而串修之。使自性的空分坚固而引生利益。如是虽已悟到能所二取迷乱之分为无实有,若于二取空的明空内心不断实执,此仅是与唯识假相派之见相等,为了较前更能引生利益起见,因此要修第三成幻为无有自性。此分为二:(一)由缘起门而为成办,(二)由离言门而为成办。
(一)由缘起门而成办者,一切能所二取,虽非实有,若念除能所二取之外,或别有一法,可能成为实有,此想非理。一切诸法自性非有,因有为法,待缘而起故,无实可成。诸无为法,亦待有为而安立,或就有为由谛实空的空分上安名为无为,除此而外,别无实有可得。龙树菩萨说:“有为不极成,于何成无为。”故由此缘起道理,成立一切法无自性。此外还应思维正教量及讽诵,灯、镜、网等比喻之义,对一切诸法谛实空,由闻思力解除疑虑。对修中所生证验,此则名为同于显乘中观之见。若证验到如上所说实空,它与本元俱生心的明空共同双运时,则名为生死涅〖FJF〗?〖FJJ〗无别之见。这是以缘起为因,离去断常二边的殊胜中观妙道。
(二)由离言门而成办者,依上面所说作为观修。印定外境为心,印定心相为幻,印定幻为缘起,于现似相违之诸法,而觉受其不成相违,生起决定,谓“彼所生之自性,即是如此”;因为不能如实诠说,故仅安名为离言说。以不可言说,故心不能思其义;无能修所修,故亦无有所缘可修;无能观所观,故不能以智慧得见;无能见所见,故视之亦无可见者;无能解脱和所解脱,故实无解脱可得,然不说则不了其言,不思则不解其义,不修则不得证验,不观则不见实相,不解脱则不能成菩提,那么怎么会通呢?答道:若就胜义本性实际,虽不现起能知所知二法并出,但在世俗名言中仅说“不可言说”一语,便能生起解会。因为本性之义虽其自身不可言说,然可以依甚深了义经教及上师教授,得到决定,能了悟心性不二妙智为本元实相。
谓不可思而思,由思得明者,因思维此离言说义,无有能思所思的虚妄分别,即能对不可思议法界生起定解故。谓不可修而修,由修而得证验者,因修离去能修所修而修之,即此便是修真实法中之最上者之故。谓不可观而观,由观而得见者,因观实相本分无有能观所观,即此便是观中最胜之故。谓不可解脱由证悟而解脱者,因实相之中没有系缚,即此便悟到没有系缚即是解脱故。如是了知,因悟到无佛可成,即此无佛可成便是解脱故,如是了知,则于无佛处而可成佛,因为自心实相,从本以来,就是了不可得,仅就此息灭一切戏论之相所显妙智,安名为佛,若就胜义而言,实无佛可得之故。若然,云何成就饶益众生之事?答说:就胜义言,本无众生可得,因亦无有利生之事。但就世俗言,犹如意宝珠,随欲能出众宝,由于大悲愿力,虽无妄想分别,亦能任运而利益有情之故。
本此意趣,故萨迦班智达曾说:“诸法无本生,即生亦无生,无生亦现生,故生和无生,分别无分别,现有与空性,轮回及涅〖FJF〗?〖FJJ〗,若于胜义中,皆无可差别,从无别起别,若知别所别,悟圣凡实性,识诸所知性,辩诸善恶性,证无可证义,脱无缚心性,知无所知境,善说无言义。无欲成所欲,能造诸所知,即为众法王。”若抉择上说诸义,则如至尊上师宝说:“第三之二释离言,孩童微笑哑者梦,搔及要处根起乐,第三智灌密等引,广大受用坛场轮。”这是依次宣说用四共喻及四不共喻,由八喻而行指点的方法。依上前四喻则可悟到一切诸法唯是心、唯幻、唯无自性。此仅除初时所断之无明害毒,然未除生死苦恼根本,即勤策庸常妄想相续流注之诸毒,故此名为因位有毒之见,因此仅是通达外境所安立之见。
若依离言以后诸喻,从此所生灌顶和二种次第所起的无过妙智,才能拔出策励妄想流注之诸毒,故此名为道位无毒之见。因其能诠表实事智,故亦应名为能诠譬喻智。此乃就觉受三…
《土观宗派源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