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土觀宗派源流▪P3

  ..續本文上一頁佛出世。減至百歲即五濁惡世時,有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示現世間。他依次轉了叁大*輪,隨學初期教法的四谛*輪者,則成爲聲聞等二小乘宗派,隨學中期和後期二教法的則成爲中觀、唯識二大乘宗派。

  聲聞二部中,毗婆娑(85)部分隨持《毗婆論海》,或名《大毗婆娑論》之說者和分別說叁世實有,名爲分別說部。此二部又分爲根本四部,廣分有十八部(86)。根本四部者,由阿羅漢大伽葉所傳出者爲大衆部。羅目侯羅所傳出者爲根本說一切有部,迦旃延尼子所傳出者爲上座部,邬波離所傳出者爲正量部等。

  又大衆部廣分之爲十八部者,其中大衆部分出五部,律天論師說:“東西山、雪山、說出世說假,五部大衆屬”。

  根本說一切有部中分爲七部,律天論師說:“說有及飲光,化地及法藏,多聞及紅衣,賢胄分別說,諸屬說有部。”

  上座部分出者有叁,律天論師又說:“上座有祗多、大雄、大伽蘭”。

  由正量部分出者有叁,又說:“雞胤及守護,與及犢子等。正量部所分”。

  如上諸部,有的是以所隨論師和所住地而分,有的是以宗部所說之理等而分,遂成爲十八部。師說:“因地、義、師別,遂成十八異。”其十八部之分,尚有其他不同的說法。又說此事在佛圓寂後一百一十六年,在華莊嚴城,有比丘四上座,用四種不同的語言誦出佛的教言,因此弟子意見不合,遂分爲根本四部,由此四部內又分裂爲十八部,彼此爭論不休。也有其他的說法,據說某次枳栗訖王獲得夢兆授記經,見經中說雖成十八部,然而對解脫之果並無失壞。”等語。因之彼此遂息爭論,互相和諧,雲雲。

  分別說部的論師有:世友、法救、覺天、集賢等。

  經部(87)又名說喻部。隨持經藏而成立的宗派。善于通過比喻來講說諸法,故名說喻部。此派又分爲二:一只承認依照經藏中所說,如其文字來講宗義的,稱爲隨教行派。二隨從七部量論中所說正理而立宗的,稱爲隨正理派。此派論師有鸠摩羅多(童受)、室利羅多(祥受)、准巴羅多(妙受)等。

  關于大乘宗派的源流,有說佛圓寂後,大乘之教雖在天界龍宮中宏傳,其余別的部洲(88)亦有流行。在這南瞻部洲只有很多登地菩薩,密咒瑜伽土和持穩秘禁行者自己修持,雖也有爲少數具緣者講說大乘教法,但住持弘傳不甚普遍。又由于聲聞部流行最廣,所以大乘經藏呈現隱晦之狀,如此經曆了很久時間。後來大婆羅門薩羅诃(89)出世。首先注重宏揚大乘密教。其後如佛所親自授記的佛陀第二的龍樹菩薩(90)和無著菩薩(91)相繼出世,依據佛世尊的教言,分辨經旨爲了義和不了義,使大乘深觀廣行的法門和修持方法圓滿無缺地發展起來,如日麗天,後來即稱爲二大車乘(92)。從此以後,大乘佛教才興盛起來。

  龍樹菩薩,是建立大乘總規範的人,《楞伽經》說:“南方布達葦,有吉祥比丘,名號爲龍者。能破有無邊,于世宏我教,善說無上乘,證得歡喜地,往生極樂土。”其他如《文殊根本續》及《大法鼓經》等衆多經中,亦宣說如來曾親自明白授記。佛入滅後約四百年,菩薩在印度南方布達葦國(93)婆羅門族中降生,爲大婆羅門薩羅诃攝授出家,薩教他修法,延長其僅七日之壽,傳給他很多密乘教授。他又從那蘭陀寺)羅目侯羅賢受具足戒,法名吉祥比丘。作那蘭陀僧衆執事,用點金術,資助僧伽齋飯。當時聲聞部比丘名商羯羅造《正理莊嚴論》十二億頌,駁斥大乘。龍樹菩薩乃叁次大宣法音擊敗了他。菩薩又往龍宮,爲諸龍王說法。從龍宮請出很多龍泥及般若十萬頌等,以及在瞻部洲已經湮沒了的衆多經藏,又重新迎回人間,因此稱他爲龍樹。又曾往梨迦羅辛丕及薩劄白薩(95)……等地,利益有情。往北俱盧洲(96)示現神變及說法等,普渡無邊衆生。修建很多寺宇梵塔,以金剛網垣圍繞金剛座寺(97)、莊嚴吉祥米聚寶塔等,複留有手印。利益佛教之事,難以計量。尤以對甚深中觀究竟了義之旨,引用經教而爲證成的著作有《集經論》,以正理而爲證成的著作有《中觀根本智論》等六理聚論。其他還著有《法界贊》等諸贊聚及《菩提心釋》、《五次第》等密咒之類。造了很多疏釋來解釋顯密經續之旨,以正理之力破諸惡說,將衰頹之大乘佛教振興起來,其宏教之功,與佛相等。在人間住六百歲。傳說優陀那延王之子名有力童子乞求菩薩之頭,他應允了。王以劍未能斷頸,菩薩說:“過去曾以吉祥草斷過昆蟲性命有此報應,告以用吉祥草來斷其頸”。果真如說而斷。當攜頭去時,又爲藥叉女所奪,將頭擲于一由旬外,然頭身俱無傷損,每年又漸漸接近,最後頭身相合,複作饒益有情之事雲雲。《大法鼓經》說此論師是位登匕地;《明炬論》說其即此生中已獲最勝成就。其法嗣有提婆(聖天)、勇論師(98)、清辨、佛護、月稱等無有倫比之善巧甚多。依《根本智論》之門,建立中觀大車之規(99),故隨行龍樹後的學者稱爲中觀派(100)或名無自性(101)論派。

  提婆者,龍樹的其他後學皆把此師看成如同龍樹一樣,依爲准繩。此師曾造《瑜伽行四百頌》。師徒二人之究竟論旨皆爲應成派(102),但是論著中所有闡述尚未明確辨別應成不共之理,應屬于應成和自續(103)兩派所共宗,故名爲根本的中觀論派。佛護論師造《根本智論》的佛陀波黎多釋,對根本頌中所說諸正理義多用應成之理疏解,而不用自續的論證。清辨論師造《般若燈論》指出佛護許多過失,並廣說爲自續應立論式之理,如此開了自續派大車之規。此後月稱論師造《入中論》及《中觀根本智論明炬釋》,又闡明這些過失不能加于佛護,並對承認自續的論式指出其有相違之理,及不許他們的論式提出理論的根據,把聖者的本意,均用應成理趣來作解釋。雖然如此,但是對于誰是開應成大車之規者,又有兩派意見,一派主張佛護,一派主張是月稱。由于應成自續,對聖者(104)本意有各自的解釋,因此他們又被稱爲有偏向的中觀派。靜命論師的《中觀莊嚴論》、智藏論師的《中觀二谛論》、蓮華戒論師的《中觀光明論》,這叁者又稱爲東叁自續派。

  自續派內又分二派,一派關于因的建立,其承認和唯識派(105)相符順,名爲瑜伽行中觀自續派(106)。一派承認如經部論所許微塵集合的外境,名爲經部行中觀自續派(107)。前者又有與唯識真相派相符順的中觀及與咱識假相派相符順的中觀兩派。如靜命、蓮華戒、聖解脫軍等屬前者。獅子賢論師、祗多黎、羅婆跋等屬後者。屬後者又有與唯識之有垢假相派相符順,及無垢之假相派相符順二派。

  中觀派或別名爲說無自性派之義者,謂其承認泯絕二邊(108)而住中道,則名爲中觀派。說一切法無實有性(109),因此又名無自性論派。

  應成自續的意義,依于叁支比量(110),即由本身有(111)之正因,則能破除實有者,名爲自續派。僅用應成爲宗,令所破對方的相續心上生起了悟自宗所立之比量者,即爲應成派。

  關于唯識派的源流:此派大車之規,是無著菩薩所開的。關于無著菩薩,佛在《文殊根本續》中曾明白授記說:“我般涅槃後,約九百余年,名無著比丘,善通此經義。廣辨諸經中,了義不了義”。又說:“爲教法久住,彙集經本義,壽一百五十歲”。或說菩薩是佛圓寂後九百年時出世,或謂六百年時出世,說法不同。總之,時值天竺佛教的論藏時期,叁遭兵燹,正是聖教衰微之際。適有婆羅門女名叫富羅迦沙什羅(光明律義),見此情景于心不忍,遂想若能自己生子,當決令宏揚佛教。遂與王種相配,生無著菩薩。又與婆羅門相配,生世親菩薩。爲二子作法,使其心機慧敏。及二子長大,問父所操何業,母說:“你們不是爲此而生的,是爲了宏揚佛法而生的,應當好好學習佛法,宏揚正教!”其弟世親依止迦濕彌羅(112)衆賢論師。無著則想修慈氏法(113)宏揚佛教,乃往雞足山窟修法叁年,全無驗相,心中沮喪,外出見一老翁以棉花瓣擦磨鐵棒作針,怪而問之。老人答說:“有毅力士人,決無修不成。雖難若忍耐,大山碎爲塵”。以此爲緣,遂又返回岩窟,再修叁年,仍不成。外出見雨滴下浸,蝕透石岩,感而生起精進,又回轉去修了叁年。一次偶爾外出,見鳥飛翅羽,蝕損山岩,如前仍然返回,又修叁年,亦無證相,內心惶惑。又外出時,見一母狗,下身已爲蛆蟲齧爛,侵入上身鑽食,大發悲憫之心,欲割舍己身肉,掃除蛆蟲。遂借一金刀,將身肉割下,執于手中,懼傷蛆蟲生命,遂閉雙目,以舌舔之。此時不見有犬,但見慈尊身放光明。無著菩薩遂說:“我已如此精修虔禱,未曾獲得一點驗相,慈尊的慈心,未免太薄!”慈尊說:“我早就在此,汝以業障,故未得見,現因汝生極大悲憫,蓋障清淨,所以得見我的”。無著便懇求說:“請宏揚大乘。”慈氏說:“你牽我的法衣”。遂將他引至兜率宮(114),住天上只一刹那,說已經曆了人間五十年,有說經曆了五十叁年。無著從慈氏聽講《般若經》和彌勒五部論。此後又複還人間,造《瑜伽師地論五分》(115)及攝集二論(116),開唯識派大車之宗規。《瑜伽師地釋贊》說:“無著論師已得法脈相承叁摩地”。《明句論》說:“無著菩薩已證第叁發光地,爲調伏其弟世親,所以才說唯識。”阿須婆尊者(117)說:“尊者已得世第一法位”。傳其壽滿百歲,實際已至一百五十歲。

  無著的弟弟世親,初進入分別說部(有部)。不喜大乘,曾嘲其兄說:“惜兄住山林。修定十二年,修定未成就,立宗造論典,足夠一象馱。”後來仍然皈信大乘。從其兄聽受彌勒法,造八部釋論,總稱爲彌勒五部,連同瑜迦師地五部,攝集二部注釋論八部,共稱爲與彌勒有關的二十論典。

  世親有青出于藍的四大弟子,較其長于量論(118)者…

《土觀宗派源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印藏佛教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