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土觀宗派源流▪P36

  ..續本文上一頁剛積宮。康巴•仁欽多吉住于彭域的覺波浦(1311)阿練若,已證不死金剛身,無善緣者皆不能見。”有說白丹多吉住于哲蚌寺山上根培阿練若(1312)。DL索南嘉措傳:“號稱爲大成就白丹多吉,他已獲得虹身,傳說他在日光靜室中得盧伊巴派勝樂灌頂。盧伊巴大成就師又將他親自得到蓮花生大師所傳的長壽灌頂法傳授給他。”關于大成就師卻吉多吉,有頌說:“來自清淨光天道,不死金剛虹霓身,歡欣遊戲度衆生,啓白卻吉多吉前”。

  據說他已證不死金剛身,迄今猶在雲。此成就師曾將耳傳與《變化經卷》全部傳與傑瓦•羅桑頓珠(善慧義成)(1313)。按共有的迹相來說,大成就師卻吉多吉與溫薩巴其間相距年代久遠;卻吉多吉已證虹身,但羅桑頓珠是由定中親見的。有人對此便胡言亂語,這只能是誹謗諸聖者秘密的行徑而已。法主羅桑頓珠傳克珠•桑結耶協(佛智)(1314),桑結耶協傳班禅湯吉勤巴•羅桑卻吉堅贊。前二師,尤其是班禅湯吉勤巴始將耳傳教授一部份筆之于書。如上所說以耳傳與《變化經卷》爲主的宗喀巴大師顯密教授的各種精華,首先得到傳授者即朵丹•降白嘉措和克珠大師。又由他們二人次第相傳到溫薩巴師徒之間,遂稱爲溫薩耳傳。

  乙、後來法嗣如何宏揚大師教法

  後來住持格丹教派的大德,多至不可勝計,此中如日月二光無有能與之相倫比的則爲佛王父子二人(1315)。二人中的班禅羅桑卻吉堅贊,曾自己承認他和蓮生大師、阿底峽、無等岡波瓦等是共一見地。他過去的前身曾是佛前問答第一的聲聞須菩提,在苦婆羅國(1316)曾投生爲《時輪根本續》的結集者日丹•绛白紮巴(1317),在印度投生爲造《叁類論》等廣宏密教的無畏稱論師,在藏地投生爲光顯《密集》妙道的道那•桂大譯師,又轉生爲文殊薩迦班智達衮噶堅贊,又轉生爲舊派密咒的善巧成就者雍敦多吉白(1318),又轉生爲宗大師惟一的心傳弟子克珠大師,克珠•索南巧吉朗布(福方象)(1319),與及即生獲得成就勝妙悉地的傑瓦•羅桑鄧珠等。他的此生是作全部如來聖教之主,尤其是作宗大師講修教法之主。總之,其共不共的事迹,皆屬不可思議的。特別是在住持宏揚宗喀巴大師的宗風教法方面所作事業之多,其量等同虛空,無有邊際。班禅羅桑卻吉堅贊,其後來轉世即爲班禅•羅桑耶協(善慧智)(1320)和大金剛持白丹•耶協旺布(吉祥自在)(1321)。白丹•耶協旺布的轉世大活佛,即今住世的聖教有情的吉祥大怙主(1322)。

  佛王•湯吉勤巴,即五世DL。從其應化史迹來看,他前生轉世的聖身頗多,最著名的在天竺有佛子衮喬邦(寶民),在藏地則爲聖觀世音示現人主之相的法王松贊幹布,噶當派的先祖仲敦傑衛炯乃,主宰本續海部的薩欽•衮噶甯布和宗大師的上首弟子一切智者根頓珠巴等。他自己曾說:“從今乃至菩提間,惟有住持大師教,發願一切時精進。”正如其所發宏願,所以世代轉世,均是宗喀巴大師的教法宏揚者。其轉生第二世爲根頓嘉措,他是一位善巧成就圓滿具足的怙主,廣宏大師教法。第叁世爲索南嘉措,于黑暗邊遠之地照射正法光明者。第四世爲雲丹嘉措,他曾大破對于宗師教法起邪見者。第五世佛王高張政教事業大白傘蓋,覆罩大地。其下世轉生爲倉揚嘉措(梵音海)(1323),由于衆生福薄,他的佛事,未達究竟。爾後又轉生爲第七世羅桑格桑嘉措(善慧賢卻海)(1324)。他曾以完成根頓珠巴一生事業作爲己任,成爲日阿格丹派及一切住持正教的善知識之大怙主,演說妙義解釋疑難的著述亦很豐富,現今爲第八世羅桑绛白嘉措(善慧妙吉祥海)(1325),作爲天人一切衆生的怙主而住世。

  自宗喀巴大師應化世間,直至現在,所出學識淵博、嚴持戒律、心地賢善叁者具足的住持正教大德多至猶如大地的塵數。諸大德所作佛的事業,也難以一一盡說。歸總起來,一類大德,在諸大道場,對具有識見的衆會之中,由講說教導之門,將宗喀巴大師所闡明的南瞻二勝六莊嚴所有論典的意趣,代代相傳,不使法脈中斷。即在一座修持,也要把總攝全部佛法精要之《菩提道次》的文傳、直傳和面領等,凡有師承的要門,由講說宣揚之門來開展佛業。一類大德,將續部之王《吉祥密集》及《勝樂輪》二部爲主之一切大本續經的講規,毫無雜染而爲講述。或將灌頂、引導、要門等法統,由傳授門使大師密教日趨發展而不衰落。一類大德引據教理,將他派對于大師論典作敵難者,悉破除之。或清除自宗不能善達大師意旨之惡說,一如大師所承許,由毫無誤謬而爲講授之門,使正教運離垢障。一類大德,爲後來學者,將大師諸著作的意旨,使劣慧人易于了知,隨其所應,由製作各種诠解著述之門,使大師教法縱至末劫,亦不衰頹。一類大德,對于大師宗派的顯密妙道,由清淨實修不染八法垢障之門,攝持和發展自他相續,使大師實修傳承相繼不致中斷。又有一類,見到佛教的宏揚是以僧伽是賴,于是將舊有之講院修院繼續護持,並增立新院之門,而發展正教。

  又有一類欲使邦土首領折服,歸心佛法,使不信佛的邊地衆生,運用善巧方便,將其轉入佛門,光大正教。又一類瑜伽行者,對錯誤地憎恨大師教法心懷惡毒之人,若難調伏者,則運用續部中所說誅法以摧伏之,使正教寶,遠離魔障。也有一類已成聖者,上面所說諸佛事由其一人完成。以上諸大德的史事,若詳言之,懼其太繁,故不縷述。欲求詳知,請閱教法史及各大德傳記。這些是值得生起敬信心、隨喜心和發願修學之對象。

  丙、總括講述住持格丹派的賢哲大德的共同事迹。

  先師湯吉勤巴說:“聞思不偏狹,經論達教授,善說正理道,此即名智者。堪足拔煩惱,能調自他心,見修決無誤,此名成就者。智不壞成就,成就不壞智,正教成利益,此則名大士。”蓋一切功德的共同基礎,即是律戒,應清淨守持律戒爲要。其後即于對一切經論,不偏頗,不局于少分,應對全部顯密的精要,由聞思門而斷增益和損減執。于所聞義克實求證,對如來教不分別爲取舍兩分,下從《律學》之誦文起,上至《密集》間的一切顯密精要,要能園融一致不相違背,均成爲一補特伽羅成佛之助緣,以全盤佛教的行持作爲修持精要。于實修的成就,不以脈點等之覺受相的一分,便自矜爲已得最上證悟,應看此法是否已成煩惱對治。經曆道的次第是由下而上,不垂涎于“妥噶”、“徹卻”一類的法門。內雖然湧現證悟,然外部行儀要不違律製,最細業果亦應避忌。應念過失雖小,亦能爲損,不起沒有什麼防礙的輕視之心。

  依靠正量續部所說本尊諸天及成就殊勝方便的完整修法和要門,並依靠未曾壞失傳承加持之力作爲主要。除此而外,若不具上說特點,而自稱有最大加持力或能急速得到成就的法門,對于這些法門則不應輕信。所依護法亦應以在未得菩提之間,能除去道中障難,成就一切順緣智慧護法爲主,不應依靠暫時有威力靈應的世間護法。一切時中,惟念對于教法和衆生之事,負擔很重,因此惟應以利益自他和宏揚佛法而度時光。格丹派過去先德的事迹,總括起來則是如此。

  叁、本派殊勝之處

  不論安名爲佛教,或教規,或宗派,然其能立爲正量之法者,如先師湯吉勤巴在他的所著《建立宗派佛教妙高莊嚴史》中說:“若誰決定知,叁藏諸密意,善住不相違,是名大仙教。任何宗派中,叁學諸正行,善住無過失,是名如來教。方便勝慧二,結合能善達,具空悲精要,是名大乘教。屬二邊正見,觀修平等修,顯密行無違,是無過聖教。”如史中所說凡立爲是不是佛教,乃依見、修、行叁者違不違背叁藏教法,自心行持,隨不隨順叁學證法而爲判定。大乘教之上還須加具不具方便智慧雙運之道,及具不具空性大悲的精要而爲判定。總之,是否無過之教,是由見修行叁離未離過而爲安立,因爲見修行叁離未離過,是以隨不隨順修行解脫而爲決定。否則,若僅以教理違不違過而爲決定,那麼此除應成派外,則全無無過之教,其他派別亦非無過之宗,而他們的導師,亦皆爲有過之師了。

  似此格魯派于上說諸法又是如何具足的?現就其具有叁藏叁學的情況來說,所謂叁藏或稱部藏的意義,“藏”梵文的對音毗陀伽,此爲摩揭陀國可容十解谷物的大量器名,取喻其如同能容納多量谷物之器,故名爲毗陀伽。“部”是一切經典文義或經典中所抉擇的從蘊、界、處至果位的佛身智慧間的一切所知之義,故名爲部,即收容一切積聚或部類,故名爲“部藏”。如是的部藏,有經藏、律藏、對法藏的叁藏,或分爲大乘法藏與小乘法藏的二藏。一切教法皆叁藏所攝,離此無余教法。叁藏主要所诠是叁學,一切證法,皆叁學所攝,離此無余證法。藏地多數宗派對廣研叁藏教義者,則名曰分別師,或曰教師,意存輕蔑。故舍多聞,專修脈、風、明點,或但求指點徹見自心本性,希得解脫,如是行持頗爲偏狹。或縱有自矜爲博學多聞者,亦僅學習少分經論,或偏學一部,則以爲足。這些在《經莊嚴論》中就已指出:“應先依多聞,方能發生如理作意。”是故須對于叁藏經教,由聞思修叁門,逐次薰修,由叁學道,方能證得解脫及一切智。他們則與此所說義理,不相符順,所以他們不具足能成立經論所說教法之理。格丹派的教規,是要聞思經藏,以總抉擇大小乘的叁學;聞思律藏,別修習戒定二學;聞思對法藏,引生無誤了知諸法性相的智慧,以修習慧學獲得親證。尤其是對于大乘所說的大菩提心、十地、六度廣行,以及粗細無我之理的無邊法門,把這些經教作爲聞思修的主要之事。故此殊勝宗派總對一切聖…

《土觀宗派源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印藏佛教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