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8226;羅朱堅贊謂其所說又頗與佛教經論的文義相似。
衮勤•協畏(廣慧光)與達倉譯師均說苯教所立九乘又與舊派《大圓滿》相順。我所見苯教的書,則有如是等語:因地自性清淨的實相,在佛與衆生以前,便是光明空寂,“苯”身自性清淨,不爲習氣覆障所染,非是一切,能現一切,從本即住于“苯”的體性,不由所作因而成,不待能作緣而起,是無爲任運,本來自有,悟此亦不流于善,不悟亦不入于惡,佛與衆生同具,二者原無勝劣之分,周遍一切,是因位的實相,(1359)從此任運成就生死涅〖FJF〗?〖FJJ〗,一切諸法安住其中。此性妙用無礙顯發,悟之成爲智慧,不悟則成爲業染。若了達斯義而得證悟,即悟因位本住實相。悟此即相續中自然顯現,即此自現,便能現證叁身之果德。此實相之體,常明露無覆,不以妄想分別染此明露覺性,它是自然顯發妙智。那時冥然無有憶念,豁然無有留礙,朗然無有分別,凝然無有執著,此則名爲自然明覺的智慧,若是對此谛審觀察,即名爲見。
它的修法,說心髒(1360)珍寶無量宮中,有八瓣脈,其中央有五種精微,精微之中有五智,如彩球纏裹,五智之中,有“苯”身光團。此光體性本空,不落于常,覺知明了,不落于斷,全無可緣慮處。此光妙用有力、聲、光明叁者,能全無障礙地現于叁門(1361)、六聚(1362)、六境(1363),若不帶能觀所觀而谛審觀察它的本性,明明不昧,不即不離,如是而定者,則名爲修。若細分之,此修又有叁種:分座修、任運修、自在修。初分座修者,由了悟體性後分座而修。始修定時較少,中修定散相等,最後自然頓入叁摩地中。若到定下來則住,放之則去,擒之則獲,需時便到,即爲達到分段修的標准。次任運修者,若時現起境相自然離縛的驗相,對于叁摩地,不即不離,不修無散,如是而住,即爲達到任運修的標准。
叁自在修者,已曾修習如是覺明,得其現證,則起現超越能修所修,如太虛之體,遠離執著分別妄想,斯時一切煩惱皆爲妙智,一切境界皆證爲清淨“苯”界,生死涅〖FJF〗?〖FJJ〗,善惡取舍,無二無別,和合一味,“苯”身自住本位,是爲達到自在修習的大徹之地。以上都是苯教書中所說的。觀察上面所說與晚近大圓滿派所說的外形極爲相似,可能是苯教與大圓滿派二宗的內心頗爲契合吧。
又以九乘來判定苯教經論。九乘者(1364)、卡辛(1365)、朗辛(1366)、楚辛(1367)、斯辛(1368)等爲四果乘。格尼(1369)、阿迦、仗松、耶辛等爲四果乘。別有最上一乘合共判分九乘說。卡辛有叁百六十種禳祓法、八萬四千觀察法。朗辛有四歌贊法(1370)、八祈禱法、四十二種酬神法。楚辛有見淨靈異書(1371)。斯辛有叁百六種超薦亡靈法、四種喪葬法、八十一種鎮邪法。格尼有《情器起現園成經》等。仗松有四億部。阿迦有各種續部經傳。耶辛有四部心傳。最上一乘有五部要門等。說以四因苯來斷能所妄執的四分。以格尼、仗松二乘來淨煩惱障。
以阿迦、耶辛二乘淨所知障。以最上一乘來追錄斷絕俱生。又四因苯由多劫修習,得解行等四地。格尼仗松經叁僧祗劫,曆一切道,而得解脫。阿迦耶辛,隔世則得解脫。最上一乘,即生便能成就苯身雲雲。
苯教是怎樣宏揚的和其教義如何,因爲未得有關方面詳細記載的書,所以其前中後叁期在藏地傳播之情,只是按照止貢的《正法一密意趣》中所說寫。其見解行持與諸乘教理論,是按照總攝苯教八萬四千法門的《密咒關隘日光莊嚴論》中所寫的。此論是大食、漢地、天竺及藏地等衆多成道大德在芒喀秘密苯窟中聚會時纂集的。
第五 苯教的道場
苯教之寺院,在藏區內有辛達頂寺(1372),在嘉絨(1373)有雍中拉頂寺(1374)等,其後皇帝(1375)引兵毀其寺,把拉頂寺,改爲格魯派的甘丹新寺並下诏禁止信奉苯教,但不甚嚴厲,至今嘉絨及察柯一帶尚有不少的苯教寺宇。
佛和苯是矛盾的一家,
佛中摻苯,苯中亦雜佛,如我不具出塵的法眼人,懶于去分辨他們二者的差別。有人口頭雖然罵苯教,但遇到緊要的時候,又到占蔔家前去請問禍福休咎。如苯徒一樣喜愛凝觀法,希望苯徒的禳解法術有效,心裏考慮的是現實事務,就這樣忙忙碌碌哪有空暇之時。即今只有一次得到人身,有暇誰能根本不想坐靜,奉勸不要盡作雜務,要修正法,不要多說空話,要講說法語,不要多所考慮,要思維業果,不要行行坐坐太多,要到寂靜處去住。這些言論不是佛法,也不是世間事,不是必需,也不是全無必要,講的不詳盡,也不是太簡略,說得不太明顯,也不是不清楚。
第叁章 漢地儒家道家和佛教的教派源流
漢地偉大疆土的太空中,佛、道、儒等諸日月星辰,在如來事業的廣闊的天軌上依次出現之情我當說。
關于在漢地各種宗派的起源。這個傳大的疆域,漢語本名神洲即神聖之邦,又名縣洲(1376)即身勝州之意。天竺人則呼爲摩诃支那,摩诃以爲大,支那乃漢語,是秦字的訛轉。漢地皇帝之中惟秦朝的秦始皇帝武功最盛,版圖最大,征服了中心和邊遠地區,因之邊遠地人均以朝代名稱呼漢地名爲秦國。由于秦的語音輾轉訛傳,遂衍變爲支那二音。藏人則呼漢地爲甲那,意爲廣黑,因爲漢地的人衣重黑色,故立此名。呼天竺爲甲噶,意爲廣白,亦因天竺中部之人,多衣白色,故有此名。但書寫時不直寫甲迦而寫爲甲噶者,是因爲俗語稱迦布,而習慣則通稱爲噶布。也有作別的解釋的,可能都是出于虛構。
這個偉大疆域的宗派學風如何起源的?漢族正史中有如是語:“此地在學術上出了各種另散小派,然大多近于偏頗,真正能明確揭示真理成爲大宗的,則只有儒、道、釋叁教。初儒教如星、次道教如月,最後佛則如日”雲雲。故本書亦依上說,分爲叁節,初說前二教的起源,次說一類小派的起源,叁說佛教的起源。
第一節 如星的宗派儒家學說的源流
“儒”字是文字之名,意謂文字之道,阿努阿黎(1377)說:“字爲學處本,爲諸明之因,爲名句文基,故說綴字法。”與此說之理相同,儒教非僅對于文字書寫誦讀,即爲完足,其中還包含各種學問和世間人倫的道理甚多,故儒之一義可翻爲教訓之書,或明理之學。
關于儒的起源,是起始于漢地所有的皇帝中最古的伏羲皇帝。他是天生睿智,能自通達各種學問和能明辨一切取舍之理。伏羲把它傳授給他的臣下倉颉。倉颉乃首創文字,作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六書。發明了用漆書寫在竹簡上的方法。此時字體名爲篆字,字形圓轉。之後,秦始皇帝有臣名李斯爲了書寫簡便,造隸書。大將蒙恬用兔毫作筆,松煙作墨,書寫在缣帛之上。又後宦官蔡倫發明造紙術。繼之創興楷字即正楷兼草書,草字即字的速寫法,以其簡便,應用漸廣。但大多與根本六書體形相違背,于是出現了僞書、間雜書和邪見書等。故李斯、蒙恬的發明,雖然暫時便利,歸根則有大不善處,這話是後來公正人士說的。
關于經籍的起源。上述伏羲皇帝造連山,是講八卦的書,這是最初重要的經典。伏羲又造《內經》(1378),是屬于親證實際內義之書。此後則出現當今最爲流行的五經。有:《易經》、《詩經》、《書經》、《禮記》、《春秋》等五部。《易經》是伏羲所造。其余四經是誰造的至今尚無定論。這五經雖是儒家學問的根本,但是不名爲儒而名爲經者,因爲真正的儒,只能是這些經典的闡發者和必要的輔助者。儒家的導師是孔夫子或稱孔子(1379)。藏人不能如漢語發音,遂訛爲公子,實際指的是此人。孔子出生與釋迦降世的年代相距不遠,約在周朝末代周敬王時,生在漢地十叁省(1380)之一的山東。其生平事迹,漢地普遍傳說他是一位最大的聖人。
現今漢地的法製和貴、賤、中叁等的人倫道德之實踐,莫不奉他的現論著作爲圭臬。從那時起直到現代,朝代雖然有所改移,然仍以孔子之學爲宗,尊爲各朝的至聖先師,曆代人君莫不塑造孔子神像及靈位爲之供祀,這種規製,至今不替。孔子的後裔,世代受皇帝的敕封,封爲公爵,現在的爵位已傳至七十叁代雲。藏人言公子神靈王,認爲是靈異之王。又有些漢傳曆數禳解法中,製造了《公子現證修法》的儀軌。又有一類書中稱工巧公子,認爲他是一位善于工巧的能人,這些全是暗中摸索之語。
儒學的創始者爲孔夫子,孔子在其根本理論中談的話不多,他的門徒弟子詳闡其意,發展成爲四種書,名曰四書。漢地一切學人,最初以這些基礎讀物,作爲其求學的根本。四書有:《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四種書。
首先是《大學》,這書中孔子的著作很少,是由曾子請問于孔子推廣其義而成的。《中庸》是子思所作。《論語》是子路、子張、子夏叁人纂輯的。《孟子》是以作論者的名字作爲書名的。以上諸人可能是孔子之親教弟子和再傳弟子。自周朝建立政權後,典籍漸多,或系同時代,或時代略有前後,從事學術著述的諸子,約百余家。或祖述前賢遺言,或自己別立論旨,撰寫了不少的這類零散著作。
關于治理朝政創立法製。漢朝時有一賢能大師名蕭何,廣釋孔子之說,明定律製。爾後有一賢人名朱夫子精通各家學說,著述甚富,迄今大多數仍以他的著述作爲典範。
又有名《綱鑒》之書,與藏人之史冊頗相似,是以敘述往事爲主的典籍。前前後後關于這類著述出了不少。
從儒家學問中出了很多學術,最初出者爲曆算類。上面所舉的五經之首爲《易經》,《易經》主要所講的是數理。所謂易,就是交易或變易的意義。唐時藏地所譯漢傳數理書,立名爲博唐(1381)也是根據這個道理來的。
曆算的起源。如上所說是在漢地最…
《土觀宗派源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