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8226;罗朱坚赞谓其所说又颇与佛教经论的文义相似。
衮勤•协畏(广慧光)与达仓译师均说苯教所立九乘又与旧派《大圆满》相顺。我所见苯教的书,则有如是等语:因地自性清净的实相,在佛与众生以前,便是光明空寂,“苯”身自性清净,不为习气覆障所染,非是一切,能现一切,从本即住于“苯”的体性,不由所作因而成,不待能作缘而起,是无为任运,本来自有,悟此亦不流于善,不悟亦不入于恶,佛与众生同具,二者原无胜劣之分,周遍一切,是因位的实相,(1359)从此任运成就生死涅〖FJF〗?〖FJJ〗,一切诸法安住其中。此性妙用无碍显发,悟之成为智慧,不悟则成为业染。若了达斯义而得证悟,即悟因位本住实相。悟此即相续中自然显现,即此自现,便能现证三身之果德。此实相之体,常明露无覆,不以妄想分别染此明露觉性,它是自然显发妙智。那时冥然无有忆念,豁然无有留碍,朗然无有分别,凝然无有执着,此则名为自然明觉的智慧,若是对此谛审观察,即名为见。
它的修法,说心脏(1360)珍宝无量宫中,有八瓣脉,其中央有五种精微,精微之中有五智,如彩球缠裹,五智之中,有“苯”身光团。此光体性本空,不落于常,觉知明了,不落于断,全无可缘虑处。此光妙用有力、声、光明三者,能全无障碍地现于三门(1361)、六聚(1362)、六境(1363),若不带能观所观而谛审观察它的本性,明明不昧,不即不离,如是而定者,则名为修。若细分之,此修又有三种:分座修、任运修、自在修。初分座修者,由了悟体性后分座而修。始修定时较少,中修定散相等,最后自然顿入三摩地中。若到定下来则住,放之则去,擒之则获,需时便到,即为达到分段修的标准。次任运修者,若时现起境相自然离缚的验相,对于三摩地,不即不离,不修无散,如是而住,即为达到任运修的标准。
三自在修者,已曾修习如是觉明,得其现证,则起现超越能修所修,如太虚之体,远离执着分别妄想,斯时一切烦恼皆为妙智,一切境界皆证为清净“苯”界,生死涅〖FJF〗?〖FJJ〗,善恶取舍,无二无别,和合一味,“苯”身自住本位,是为达到自在修习的大彻之地。以上都是苯教书中所说的。观察上面所说与晚近大圆满派所说的外形极为相似,可能是苯教与大圆满派二宗的内心颇为契合吧。
又以九乘来判定苯教经论。九乘者(1364)、卡辛(1365)、朗辛(1366)、楚辛(1367)、斯辛(1368)等为四果乘。格尼(1369)、阿迦、仗松、耶辛等为四果乘。别有最上一乘合共判分九乘说。卡辛有三百六十种禳祓法、八万四千观察法。朗辛有四歌赞法(1370)、八祈祷法、四十二种酬神法。楚辛有见净灵异书(1371)。斯辛有三百六种超荐亡灵法、四种丧葬法、八十一种镇邪法。格尼有《情器起现园成经》等。仗松有四亿部。阿迦有各种续部经传。耶辛有四部心传。最上一乘有五部要门等。说以四因苯来断能所妄执的四分。以格尼、仗松二乘来净烦恼障。
以阿迦、耶辛二乘净所知障。以最上一乘来追录断绝俱生。又四因苯由多劫修习,得解行等四地。格尼仗松经三僧祗劫,历一切道,而得解脱。阿迦耶辛,隔世则得解脱。最上一乘,即生便能成就苯身云云。
苯教是怎样宏扬的和其教义如何,因为未得有关方面详细记载的书,所以其前中后三期在藏地传播之情,只是按照止贡的《正法一密意趣》中所说写。其见解行持与诸乘教理论,是按照总摄苯教八万四千法门的《密咒关隘日光庄严论》中所写的。此论是大食、汉地、天竺及藏地等众多成道大德在芒喀秘密苯窟中聚会时纂集的。
第五 苯教的道场
苯教之寺院,在藏区内有辛达顶寺(1372),在嘉绒(1373)有雍中拉顶寺(1374)等,其后皇帝(1375)引兵毁其寺,把拉顶寺,改为格鲁派的甘丹新寺并下诏禁止信奉苯教,但不甚严厉,至今嘉绒及察柯一带尚有不少的苯教寺宇。
佛和苯是矛盾的一家,
佛中掺苯,苯中亦杂佛,如我不具出尘的法眼人,懒于去分辨他们二者的差别。有人口头虽然骂苯教,但遇到紧要的时候,又到占卜家前去请问祸福休咎。如苯徒一样喜爱凝观法,希望苯徒的禳解法术有效,心里考虑的是现实事务,就这样忙忙碌碌哪有空暇之时。即今只有一次得到人身,有暇谁能根本不想坐静,奉劝不要尽作杂务,要修正法,不要多说空话,要讲说法语,不要多所考虑,要思维业果,不要行行坐坐太多,要到寂静处去住。这些言论不是佛法,也不是世间事,不是必需,也不是全无必要,讲的不详尽,也不是太简略,说得不太明显,也不是不清楚。
第三章 汉地儒家道家和佛教的教派源流
汉地伟大疆土的太空中,佛、道、儒等诸日月星辰,在如来事业的广阔的天轨上依次出现之情我当说。
关于在汉地各种宗派的起源。这个传大的疆域,汉语本名神洲即神圣之邦,又名县洲(1376)即身胜州之意。天竺人则呼为摩诃支那,摩诃以为大,支那乃汉语,是秦字的讹转。汉地皇帝之中惟秦朝的秦始皇帝武功最盛,版图最大,征服了中心和边远地区,因之边远地人均以朝代名称呼汉地名为秦国。由于秦的语音辗转讹传,遂衍变为支那二音。藏人则呼汉地为甲那,意为广黑,因为汉地的人衣重黑色,故立此名。呼天竺为甲噶,意为广白,亦因天竺中部之人,多衣白色,故有此名。但书写时不直写甲迦而写为甲噶者,是因为俗语称迦布,而习惯则通称为噶布。也有作别的解释的,可能都是出于虚构。
这个伟大疆域的宗派学风如何起源的?汉族正史中有如是语:“此地在学术上出了各种另散小派,然大多近于偏颇,真正能明确揭示真理成为大宗的,则只有儒、道、释三教。初儒教如星、次道教如月,最后佛则如日”云云。故本书亦依上说,分为三节,初说前二教的起源,次说一类小派的起源,三说佛教的起源。
第一节 如星的宗派儒家学说的源流
“儒”字是文字之名,意谓文字之道,阿努阿黎(1377)说:“字为学处本,为诸明之因,为名句文基,故说缀字法。”与此说之理相同,儒教非仅对于文字书写诵读,即为完足,其中还包含各种学问和世间人伦的道理甚多,故儒之一义可翻为教训之书,或明理之学。
关于儒的起源,是起始于汉地所有的皇帝中最古的伏羲皇帝。他是天生睿智,能自通达各种学问和能明辨一切取舍之理。伏羲把它传授给他的臣下仓颉。仓颉乃首创文字,作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书。发明了用漆书写在竹简上的方法。此时字体名为篆字,字形圆转。之后,秦始皇帝有臣名李斯为了书写简便,造隶书。大将蒙恬用兔毫作笔,松烟作墨,书写在缣帛之上。又后宦官蔡伦发明造纸术。继之创兴楷字即正楷兼草书,草字即字的速写法,以其简便,应用渐广。但大多与根本六书体形相违背,于是出现了伪书、间杂书和邪见书等。故李斯、蒙恬的发明,虽然暂时便利,归根则有大不善处,这话是后来公正人士说的。
关于经籍的起源。上述伏羲皇帝造连山,是讲八卦的书,这是最初重要的经典。伏羲又造《内经》(1378),是属于亲证实际内义之书。此后则出现当今最为流行的五经。有:《易经》、《诗经》、《书经》、《礼记》、《春秋》等五部。《易经》是伏羲所造。其余四经是谁造的至今尚无定论。这五经虽是儒家学问的根本,但是不名为儒而名为经者,因为真正的儒,只能是这些经典的阐发者和必要的辅助者。儒家的导师是孔夫子或称孔子(1379)。藏人不能如汉语发音,遂讹为公子,实际指的是此人。孔子出生与释迦降世的年代相距不远,约在周朝末代周敬王时,生在汉地十三省(1380)之一的山东。其生平事迹,汉地普遍传说他是一位最大的圣人。
现今汉地的法制和贵、贱、中三等的人伦道德之实践,莫不奉他的现论著作为圭臬。从那时起直到现代,朝代虽然有所改移,然仍以孔子之学为宗,尊为各朝的至圣先师,历代人君莫不塑造孔子神像及灵位为之供祀,这种规制,至今不替。孔子的后裔,世代受皇帝的敕封,封为公爵,现在的爵位已传至七十三代云。藏人言公子神灵王,认为是灵异之王。又有些汉传历数禳解法中,制造了《公子现证修法》的仪轨。又有一类书中称工巧公子,认为他是一位善于工巧的能人,这些全是暗中摸索之语。
儒学的创始者为孔夫子,孔子在其根本理论中谈的话不多,他的门徒弟子详阐其意,发展成为四种书,名曰四书。汉地一切学人,最初以这些基础读物,作为其求学的根本。四书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种书。
首先是《大学》,这书中孔子的著作很少,是由曾子请问于孔子推广其义而成的。《中庸》是子思所作。《论语》是子路、子张、子夏三人纂辑的。《孟子》是以作论者的名字作为书名的。以上诸人可能是孔子之亲教弟子和再传弟子。自周朝建立政权后,典籍渐多,或系同时代,或时代略有前后,从事学术著述的诸子,约百余家。或祖述前贤遗言,或自己别立论旨,撰写了不少的这类零散著作。
关于治理朝政创立法制。汉朝时有一贤能大师名萧何,广释孔子之说,明定律制。尔后有一贤人名朱夫子精通各家学说,著述甚富,迄今大多数仍以他的著述作为典范。
又有名《纲鉴》之书,与藏人之史册颇相似,是以叙述往事为主的典籍。前前后后关于这类著述出了不少。
从儒家学问中出了很多学术,最初出者为历算类。上面所举的五经之首为《易经》,《易经》主要所讲的是数理。所谓易,就是交易或变易的意义。唐时藏地所译汉传数理书,立名为博唐(1381)也是根据这个道理来的。
历算的起源。如上所说是在汉地最…
《土观宗派源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