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古皇帝三皇、五帝中为首的伏羲的时代,在今河南地方的一条名“河”的大江中,出现一条灵兽,名为龙马,它全身似马,头尾如龙,背上有八卦,即八种纹理。藏人读音讹为八卡。伏羲见之,遂仿作为八卦的符记。又由八卦各演成为八八六十四卦,便著以艮山形象为主而讲述此理的书名《连山易》。龙马背上纹理名为“河图”,图的意义为图书或纹理,河则是龙马所出现的大江之名,这是由所出之处而立的名。这里所说八卦之理,为先天八卦。此后有神农著以昆地形象为主而讲述此理的《归藏易》,即博唐数理书。有说这是从仙源(1382)之山飞来凤凰所携带来的。也有说是依照凤凰的语言而作的。但知道此说的人很少。
皇帝第三代轩辕氏仰观星辰,把五行各以阴阳或智慧方便(1383)分之为十天干,以子丑等十二地支配合来统摄年月日时。作浑天仪的天文仪器来实际引导观测天象,详绘天星运行缠度图形,使人容易了解。现在的自鸣钟及北约(译音)也是属于这一类的。又首创舟车,建宫室,作十二轳辘等器玩和旗帜等,至于身体的各种服饰之类,亦大多起于此时。
后天八卦者,五帝中的第四帝尧陶唐氏,在其即位初的甲辰年,南方越裳氏之民,获得神龟,献之于帝,帝观龟背有纹理,象时节气候。帝解其意,大为阐明了历算之学。据说由甲辰年起,至今时轮十二饶迥(1384)的丙辰年乾隆皇帝在位,此上已过四千零九十二年。或说:“尧帝时虽有臣民献神龟之说,然尚无根据这龟便造历法之事。这是以后的夏禹王时,在河南洛河出一神龟,即灵异神变之龟,背有八卦,禹王遂根据龟纹而造数理,此则名为洛书。书即图书之意,洛则如前所说,根据图书的出处而立的名。”
总之,先天后天的差别,是指天地未分和混沌已开而言的。从上看来可能是认为这个八卦之理,是自然本有,纵到终极之时,亦是不可更易的。
在传说中仅说依于此龟背之纹理而造历算,至于此灵龟便是一切之创造者,在汉书及纯正之史传中,皆无此说,而是藏地的汉历家根据这史实便附会制造摩诃金龟是永恒自然的创造者之说,此实为臆造的无稽之言。由此例知,其他关于八卦及十二属相的来源,尚有很多邪说。因为不是这里要讨论的,就不谈了。
周朝最初之王王父文王,是一个有圣德的人。他领悟了伏羲先天八卦之旨,演说后天八卦为八八六十四卦,即以乾象天为主,而著博唐经,名为《周易》。《周易》与前说之《连山》和《归藏》三书共称为博唐三经。周氏的政权结束后为秦国,秦王暴虐昏昧,恐数理能窥测隐秘,危及国家,乃强收天下书籍而火焚之。《连山》、《归藏》便告失传,只有文王《周易》还存在,后来的学者皆崇奉此经。文王的儿子周公又明解其父之义而为作辞。之后,孔夫子又为明解文王周公之意而作传。但是孔子所著的博唐易传,真正者是否还在,颇成疑问。传说依周公之易为本,周时诸子还各撰写有许多零散小著,孔子弟子乃收集之而成为《筮经》,疑即指的此经。伏羲、文王、周公、孔子汉土后来诸贤均呼之为四圣、藏人名为四位大集成者,似即指此四人。但又把孔子写成公子。周公写成姬公,神农写成吉农,文王写成王太,可能是由于字有错讹,或者语言不通所致。
汉地历算之学如何起源,已如上述,然藏地老辈们则说汉历最初是由文殊菩萨在汉地五台山讲说的。或说由尊胜天女头顶生出来的。或说是由莲花生阿黎宣说的,造作了如是等等众多妄语。而且还说,藏地所流行的算经,虽传说由汉地传入,但关于此语,在汉地并无所闻,怀疑是藏人所作而伪托的。至于所说的这些圣贤虽不能肯定是不是文殊菩萨化身,在汉地也毫无这类的传说,亦未见佛曾授记,但是我以为从外面表相和众所传闻之情来看,是可以承认的。
关于医学的起源,最初三皇中的第二,炎帝神农氏首作《本草经》,依于切脉,而辨别疾病,并了解五行生鮨之理,此为天竺及其他地方皆没有的特法。因为我考虑藏土所传的医明《四续经》,其最初来源,亦出自汉土。经内五行,不是按天竺所说的地、水、火、风、空,而说的是木、火、土、金、水。又动脉名为寸甘、茄,这明明是汉语寸、关、尺,由于读音不准确而产生的讹误。
舜的臣下名禹,造五弦琴及二十五弦瑟并作乐经,疑现今唱戏的歌舞就是由此而起的。
关于诗学的书,从古到今出了不少著作,其文辞修饰的手法也数倍于藏地。
他如历史的著作,工巧的技艺,堪舆之学,相人之术,占卜推算等,古的旧籍与今的新著,汗牛充栋,流传极广,然不能列入于上说经典之中。
现在应当简略地说一说儒家所持的理论。儒的根本经籍完全没有关于轮回涅槃,系缚解脱,六道众生的言诠和前世业果报应等道理。熟通儒家学说之人,除一二人前生业力熏习而有志于道者外,大多数人是惟满足于现世生活,他人若说业果的道理等时,他们回答说:“若有此理,则昔时圣王和先师孔子经典中必会说到,可是并未提到过。”余意以为伏羲氏及孔夫子诸圣人,因为考虑到当时还不是接受轮回涅槃学说的法器,故在五经和四书内,主要惟说对当前有益的处世为人的道理。但经书中也没有一条论证前后世及业果等,如远离外道等所说一样。有弟子曾问孔子说,人死后何如,孔子没有用无有后世作为回答,但只说“那是非属显见之事,应说现世之理”。又孔子说圣人的德行时,其门人颜回历举诸人的名字而问之曰:“具有如是的德行如某某者,是否就是圣人?”孔人答说:“不是”。又问:“那么夫子已经是圣人了吗?”答说:“在我么,岂敢岂敢。”又问“这样的圣人现在何地?”夫子答说:“在西方”。这是以释尊为惟一的大圣了。从儒家们所讲经论的隐义中,亦可见到有地道(1385)的理论。我等具德上师汤吉勤巴•若比多吉曾说:“易经的奥义可以说与无上密宗相吻合。”这是他的亲弟子所说的。传说晋朝时即有和尚法显(1386)及道明二大德,曾解释说儒道二家的理论和佛法极为相合的说法。以后汉地佛教源流史中亦记有儒家先师孔子的学说,说此学外示人以治国平天下,内示以趣入圣道之次第,与如来所说,全不相悖,”云云。看来,若未修学过释迦教法的人,则很难通达此义,因此这也不是纯儒学者之心所能了知的事。
五经诸大典籍,其主要讲的是,仁、义、礼、智、信五件事,汉语名为五常,即五种教义或五种纲常之道。首一件(仁)即性情和顺,次为慈爱或亲爱,三为规距,四为智慧,五为稳重。在名为四书的四部论典中广泛地阐发此义。世间有德之人说:“应如爱惜生命一样维护这个五常”。这话风行甚广,已成为民俗了。
又《易经》中曾讨论过天、地、人的来源情况。说在未有天地以前,名为混沌,即交杂混合,昏暗不明之意。说这是不可认识的,不可各别分离的,亦无名言安立。一般禳解法的书中,也有太初都无所有的话,显然是根据这话而说的。混沌后有太极,是最终极的意思,为本性与本相之意,或法性与实相之义。万物各有一成办自事的功用,此则名之为天,说其有能生万物的殊胜功能。天的自然动摇,则生两仪,即二相或二性。此二分一为阳象,一为阴象,是播种者与受种者,喻如父母二者的功能。其次阴阳两方和合,一动一静,则生四象,即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又由其中二象各各交配则生八卦,即藏语谓之八喀和九共,即汉语之九宫等。此后由于两种功能,即清明,轻动,灵活而上浮者则名之为天,意即虚空。此时则谓为天辟之时。浑浊、坚重,钝苯而下沉者则名之为地,意指大地。斯时则谓为地翕之时。于是天地成形以后,天之精英下降,地之精英上升,二者相遇则生人类。此时则为人类生成之时。天、地、人三则名为三才,或名为三力,或名为三种究竟。禳解法中说:“呼大力父天极顶,呼大力母地广博,彼二相会来受食。”诸如是等讴唱之语亦本此而来。说天指其有造化功能或大道之义。说地指其有能生万物功能之义。但有时指虚空之苍苍和大地之茫茫,亦名为天地。天是苍色而形圆,地是黄色而形方,这是一般的说法。其说法中还有九天之说,虽有数可数,但是没有上下之名。这种说法传至藏地,遂认为与地下七层相等,因加了“层次”二字,遂有“九层天上再上顶”等语,此实无稽之谈。天地人三才,从最初成就时起,至最后坏灭之间,其所历时分,则名一元。即一本或一始的意思,可能是以人寿一亿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这同我们佛教所说的过了一劫相似。承认天地毁灭之后又成混沌,太极由静而动生,永无穷尽地流转不已。又说人是各种物质的精华和精血凝合而成,没有四种生处之说。因为人类最初有时,是从什么处来的,就不能明确答复。至于天地开辟时的天,在此前的经典中未说它是有头有手等形相,而且也未说死后又成为如何,乃至六道轮回的名词也未有。后世有一学者名为朱子,博通各宗派教理,他著的书中说:“人死之后,人的魂命或精气,即从父所得之三魂即三种元神,上升虚空,便成为神;从母所得之六魄,即六种元神或精气,下入地府,便成为鬼。”内中也仅有这种说法。藏地作法事(1387)的,招游魂和修威猛伏敌法事时,使有敌人六魂之语。想亦系根据此说而起的。后世汉人均说世间一切苦乐等事,全系老天的决定,说猪羊等家畜亦是老天为人食用而造的,如同菜蔬一样,杀之无罪。又说有玉皇等头手形相的众多天神,又制造各种鬼神的言论。说人死后,埋尸地下,进行祭奠,认为死去的幽灵能够得到享用,诸如是等,这是杂入异教徒道士等的法术,有些地方也掺杂有佛教。孔子的书《大学》中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
《土观宗派源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