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土观宗派源流▪P42

  ..续本文上一页所先后,则近道矣。”所谓大学之道,若就其文辞的显义,固然容易了知它是为人处世之道。至于其隐义,余意则为似指如下的解释:言明德者,谓在显明道和非道。儒家大学之道即在求明此明德。言在亲民者,即引导众生趣于善道之义。若欲导引他人,应当知道首先自身要达于至善之地。自身达于至善,然后才去摄受他人。关于被摄受的对象,若已得安乐的,应令其坚固,未得安乐的则应令得安乐。若已得安乐成为法器后,才可示以取舍的教训,使其能了知生死涅槃的道理。如上所说,一切皆有最初的本原和最终的边际,若能圆满了解时,则近于此大学之道矣。我认为此书的内蕴,可能是指先成熟本身相续,其次才成熟他身相续,这些言词内似已包含了大乘道法。虽未有佛的一名字,然说止于至善一语,难道不是指佛位而说的吗?这仅是我的臆度而已。

  汉地学者,研习四书,已得通达者则称先生。这个名字直译则为出生在前者。译其义则为胜士。四书之上再学习上说的五经。若完成所学,按学习的优劣,则获得秀才、状元等名位。如是熟习四书、五经成为博学之士,又加习治平之术,则能善教他人,明知取舍,具此两种才能,即可出仕为官,辅佐朝庭,治理万民。其爵位官职之大小,又视其才能之高下而定。若以此例吾藏地,五经,如同五部大论,儒学如同所摄一切佛典,精通儒书后则得先生、秀才、状元等名位,与博通佛典后则得格西、甘迦居巴、然降巴等学位的规制相同。以后即可授以教民化众的官职,与学法诵经堪为楷模者,则派为大小僧院的讲座相似。然晚近因世风日下,学有成就,堪为楷模者,实属罕见,汉藏两地,均有同感。

  也有一类精通汉地诸大经史之义理者,不想做官为宦,也不欲经商务农,而隐居林泉,惟思所学经史之义理,间或授徒讲学,生平以少事寡欲度过一生者亦不乏人。这种人与进入佛门,闻思达于究竟,遂抛舍世务,静居山林,克实修行以终其身者相仿佛。但如上所说的人,在儒道两方面都有,但不多见。

  孔子似景仰如来者,当时因佛教尚未传入汉土,故孔子所著的书中,没有一语谈到佛法的优劣。惟朱夫子可能是精通佛理的,他所著的书中,对于佛法备极赞扬,未加毁谤。惟晚近有周子者,肆其爱憎之词而作是言:“民之安乐本于圣王德泽,宏仁浩慈,普及万灵,故功莫大于国君。父母生我身体,故恩莫先于父母,是故应报此恩德。民有才智则应为王宣劳,民有勇力,则应效命疆场。若夫众氓则应勤于赋徭。对于父母,孝敬服事及其终身。父母亡后,应奉其宗祀。若能如是则为先贤至教。乃后有释迦佛者,不念王德及父母宏恩,舍家求作沙门,说惟信奉满足一人衣食之教义,此教自汉明帝永平时流传汉土,王不以为意,逐渐宏肆,使民众大多斩其宗嗣,先王圣法为之凌替也。”按他所说,可能是不知道如来的教法,不只是为了今生的国君和父母,而是为了普遍救度量等虚空的一切有情离去苦恼,置于安乐。即其离苦方面,亦不仅止是离去少分,而是令其离去生死轮回的总苦别苦一切苦恼,度其进入无穷无尽的究竟安乐之位。他们学派的报恩之理,若与佛法相较,实不啻如同虚空与针孔大小之差别。如上举辟佛的言论,亦多散见于各书之中,但尽是全无能立其理的因明论断,惟由执着邪见,信口雌黄而已。汉地从佛法传入到现在,除一二帝王外,大多是深信佛法,依仗这种力量,那些狂言谬论,只等于空谷的回响而已。近世汉土的一些俗流,还有附和上面说法的。谚云:“一犬发狂吠,百犬无因从”,此之谓也。

  第二节 如月的教派道教的源流

  如月的道士教即苯教的起源情况。道教的始祖为老君,有人老君、神老君之分。神老君为太上老君,译藏文为最胜至上之主的意思。这个老君,依汉人说法,是天地初成时就出世的。有些人认为他就是梵天,我想这种说法也对。因为与《俱舍论》等中所说:世间初成之时,大梵王的无量宫殿和大梵天王次第出现之语颇为符合。其名为最胜至上之主,亦与倡言梵天为创世神等的说法相符合。传说老君自从那时起至于后世,曾八十一次变为人身,其八十一次之数中,将本师释迦佛亦列入在内,此又与说遍入天有十遍入的理论相仿佛。至于人的老君,似指的是八十一变化之一。老子出世的时代与孔子略同。相传他在母腹中住胎八十二年,生时须发皆白,故名老子,意为老人,后来门徒美其名便称为老君。

  据说老子在山洞中得到七十二章天书,精勤研习,遂创出道士教一派。先师汤吉勤巴说:“老君与苯教的教主敦巴辛饶(1388)为一人”,余意“辛”字可能就是汉语对圣贤称为神仙的“仙”字,藏人读音错讹遂呼为“辛”。

  又有所谓元始天尊,与老君相似。关于元始天尊的记载,虽未见到,然细考之,似指的也是老君八十一变化中之一。现今道士教派的来源,是和大自在天同一意义的太上老君传出来的,由他变化的老子和元始天尊等乃将此教广大流传于人间。

  道教的教义主张无形、无色、无上和自然大道之说,因未能广泛阅览道家典籍,对于此派关于轮回涅槃,系缚解脱等如何立论的,无从得知。仅就见到的集要的零散著作来谈,其中就有具足头手足形相的天神很多,有汉地五狱的山神、四渎的河神、风神、雨神、雷电神等具有神力的非人之神,依于供祀这些神灵作各种法事。在作法事时要诵净身、净口、净舌等咒语,作沐浴斋戒等仪轨,还有调息运气,凝神定气,心止一处而不它移等等作法,讲说大多有关修三摩地的方法和要诀。

  又传说有八洞神仙是已得世间悉地的。又有张天师,据说他有大法力,镇伏了很多非人邪怪。相传现今天师宫周围的一切山神土地,都听命于他。天师子孙来至宫前,则有非人鬼怪前来迎驾云。其余传说有神通变化的人亦复不少。从其显示的情况来看,他们似乎是得到有一定修持专注欲心三摩地的传授,但尚未得到正确的修持解脱之方便。还有大量的运用药物、秘方、改治缘起,天神及神仙等所传授的明咒而修各种法术的教授。道士有在家和出家两类,出家的也受戒守戒。听说汉地的南方有很多精勤学业、渊博明达之士,惜乎我未能和他们相见,领受教益。北方因为是帝王之都,由于杂务太多,很少有深入学习的人,虽曾请教于自诩为道教学问很高明的人,但也只说三教混杂的情况,对于各派纯正的情况,言之者少,我又未学习汉文,缺乏直阅各派典籍之眼。要依靠别人,听他人的诵读。关于儒道二教的起源与教义,只是一知半解,因此不敢多写了。

  

  第三节 一类小派的源流

  姚秦(1389)时,有一外道大班智达婆罗门从狮子国(1390)来,说于王姚苌应当建立他们教派之理。当时有和尚名道融(译音?)(1391)运用桑斯克利多语(1392)非常流利地说出外道通晓的教理,并列举了很多其他学说。和尚所通晓的三倍于外道,婆罗门有惭色,向和尚顶礼。秦王也知建立外道无用,遂将外道遣还本土。因此,汉土直到现在,还无天竺一类的执持邪见的外道。

  唐朝时因为内乱,请来很多见货罗国的援兵(1393),这些人便长留此不去,以后逐渐发展,即名其族为回子或回纥。又成吉思汗征服西域(1394),及回师至西亚(1395),有一海岛的人,信奉天主即信上帝教,他随王来汉,传播其教,日益发展,迄今未衰。他们的子孙即奉行该教,虽与汉人杂处,但汉人却不信仰,甚至不与之通婚云。上帝教人说世间一切苦乐善恶皆上天所安排,说天虽可作为神或虚空或别的解释,但回子所说的天字惟有总名,不加分别。于世间神道也不皈依,不顶礼供养。谓人死后,识神为天收去,以后该转生何处,全由天主安排。对于下一世投生,说要在此世界毁灭以后,再成新世界时,始能受生。在未投生以前,其识神混杂在空虚之中而住。亦有提出分断投生的说法,或说灵性将成为断灭诸如是等,说法不一。又说凡信奉他们宗教的人,所杀牲畜的灵魂,退还于天,由天作主。其他人则不可能。他人如杀牲畜,其灵魂将成游魂,因此吃其他人所杀牲畜之肉,造罪极大。

  颂曰:

  现世善恶取舍都愚昧,

  不能成为追求终极目标之法器,

  是故一类阐明世法典范大仙们,

  是佛所嘱托作为汉地创始师。

  他们都能随机而施教,

  造了许多经典的大河流,

  洗涤愚昧污染成化机,

  使其成为堪受正法甘露器。

  凡经此理洁净后,

  今生便能承受正法狮子乳,

  纵是无缘的陶瓦器,

  只要与佛结下见闻之缘,亦有利。

  即使持恶见的蔑戾车一类铁器皿,

  不久,时轮武王到苫婆罗国,

  运用点铁成金的灵丹作点化,

  一定能使化机成黄金。

  支那地方的学派,

  苯教的兴起源流,

  因为找不到如实的依据,

  仅就模模糊糊一隅之见作了讲述。

  第四节 如日的教派所谓释教即佛教在汉地的传播情况

  教化刹土任运所充满,

  诸佛事业妙成的大云团,

  变成能赐利乐的正法甘露雨,

  降落在汉土地上的情形当讲述。

  第一 由天竺传入的情况

  在汉土真正佛教未宏扬以前,则有少数相似佛教的学说。如墨子主张舍己一生不顾身命,专利他人。又说自心本来纯善,乃为客尘所染与习惯所变。列子说一切万有皆是因缘所生。当时尚未与天竺交通,此土亦未闻佛之名。而列子乃于神通中见到了。故于其书中作是言:“西方有圣人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人无能名焉,彼名则为佛也。”使如来之圣名,最早见于汉地。又传说庄子曾于梦中,梦自身化为蝴蝶,俄然而醒,心自思维,领悟到一切皆能显现,而又一切无实有之旨。又传说号为化生的教主耶稣,也称救世主,曾立不杀生等十戒,说造善业果报,能升天堂,永受快乐,造恶业果报,下堕地狱,承受痛苦。明知故犯之罪,…

《土观宗派源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印藏佛教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