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虽然忏悔亦不能免。并造有圣经。此乃汉地宗教史中记载的,这些可能是从佛的事业中所出现的善规,然流传时间很短,也不普遍。
周朝第五代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四月初八日,王见自西南方生起一大金色光团,遍照大地,问于太史:对曰:“是彼方将有大圣人降生之兆。千年以后,其教化当及于吾土。”王遂命将此事,记在史册中。从甲寅年至时轮饶迥丁卯以上,则为二千七百七十三年,至时轮饶迥庚申年以上,则为二千八百二十六年。或说为昭王二十四年壬子岁。藏人记载,有谓为穆王二十四年者,这显然是书写之误。就在那时,我们的本师释迦佛降生,二十九岁二月初八日出家,三十岁二月初八日得道。四十九年中大转*轮,七十九岁壬申年二月十五日入般涅槃,此系汉地诸高僧所记。他们所主张的时日,我怀疑可能是从《涅槃经》狮子吼品中:“薄伽梵降生、出家、成道、转*轮皆唯是初八日,何故只有无漏涅槃而为十五。”等问答之语而来的。释迦本师涅槃在周穆王五十三年。从此推算,至一千零十三年即东汉明帝永平八年,佛法始入汉地。
东汉明帝三年,帝夜梦金人,身长丈六,顶有白光,飞行殿庭,明晨问于群臣,太师付毅答说:“臣闻昭王时,天竺有一名号为佛之大仙,身长丈六,肤色金黄,放异光明,能行空中,王之所梦或与此天人有缘。”王遂稽查旧籍,得昭王时所记,推其年代,过千有十年,事相吻合,大为喜悦。即遣王遵等前往西域求法。那时有迦叶种族的阿罗汉摩腾,班智达跋罗那,汉语讹为竺法〖FJF〗兰〖FJJ〗二人,知汉土宏法时至,以白马负佛画像、各种大小乘经典、舍利子一斛等起行,在中天竺月氏国(1396)相遇,遂偕王遵等至洛阳京城,帝亲礼迎而奉事之。二人献佛像经典,帝观像与梦中所见无异,大悦。阿罗汉后显神通,王生净信,遂建白马寺给二天竺僧人居住,供养承事。南狱道士等上奏,历举理由说佛法为异端之教,不宜于流传此土。帝命将佛道二教的经典,投之于火,若无所损者则当敬奉。如命为之。道士的经籍俱烬,佛经无损,南狱道士费叔才与褚善信二人愤而投火自焚。二竺僧则飞升天际,现诸神异,于是王和臣民皆信佛教。王遂作颂而赞说道:“狐非狮子类,灯非日月明,池无巨海纳,邱无嵩岳荣,法云重世界,法雨润群萌,昔无今现见,处处化群生。”在河南府建白马寺为首的七寺和尼庵三寺,王受勤策戒,有些大臣领头率其下约千余人出家。
帝问道:“我的邦土内有没有安康住世而作饶益众生的大圣?”摩腾答:“已有文殊菩萨现住五台山。阿罗汉摩腾和班智达竺法兰二人遂至五台山文殊道场,用天眼观察到化身道场的殊胜处,遂奏帝说:“迦叶佛时阿育王由非人相助,于一夜建八万四千佛舍利宝塔,其一即指此五台山。”于是为安住佛舍利修建宝塔,即现在叫作大宝塔,并建显通寺。又在五台山和其它地方修建安住佛之舍利的宝塔亦复不少,现在的有名北京白塔则是其中之一,内面安住有佛的舍利。剃度了六百二十人出家为僧,三百三十人为尼。摩腾从小乘经典中总括出来的常用经文《四十二章经》译成汉文,是为汉地译经之始。此经现存。传说竺法兰译出《十地经》等五部,由于佛法历经兴衰,现已失传。
继此之后尚有论师世高(1397)上座支娄迦谶,居士佛调等六班智达为一批。又有班智达昙迦罗等大小乘三律师与另一班智达等四班智达为一批和论师僧会,居士支谦等他们都相继前往南方江南(1398),首次去传播佛教。以上诸师,均是汉时最大之译经大德。
汉朝经历十三代,晋朝经历十四代,此后,又出现前秦(1399)、北魏(1400)、隋等朝代甚多。隋后又有唐二十代,宋十八代。上说朝代中,从天竺来华的班智达与成就大师很多,作育出有学的高僧或曾赴天竺就学,或居本土,得了不可思议教证功德的人,亦难以数计。他们翻译梵本经论和他们对于佛教所作的大行事迹,也是最为稀有突出,怕写得太多即此住笔。若欲详知请阅读汉地教法源流史。自元以后,藏地大德也有很多人到内地,因此使佛法兴旺,蒸蒸日上,这在下面还要详述。
所译经论的数量,在隋文帝时,曾将前此所译经论制成目录。以后唐时,前后又作过两次大翻译,宋时亦有两次翻译,总前所译,并加入新译,又重制目录。最后元世祖时则将藏汉两地翻译对勘,其不全者,则自藏文本译出为之补足,总汇汉文大藏得梵译经典六百八十七部,加入诸高僧所有著作一百五十三部,共为七百四十七部,重新编目。在汉译大藏经中亦有很多为藏地所未曾译出过的。
汉地所宏佛教,有五派,律宗、密宗、广行宗(法相宗)、深观宗(法性宗)、心要宗(禅宗)。
一、律宗,从阿罗汉摩腾所传的律学,似乎流传不久,即告中断。又有持明大师鸠摩罗什者(1401)博通诸明,具有神通变化,前来汉土。当罗什来华时曾请入旃檀觉阿佛像(1402)。秦主弘始净信供奉。罗什的弟子以和尚为首的共八百人,翻译的经论很多。讲说法门,专宏大乘,特别是广传比丘戒及菩提心戒。从此以后,汉僧则创兴受具足戒后又继受菩提心戒之风。同罗什一道来华者有律师佛陀耶舍(1403)中土史作桑结耶协、毗摩罗叉、达摩流支三人,广译四部毗尼等律学,以指授讲解比丘学处。他如上座僧铠来华,亦广宏律学戒传及其学处。他与罗什所传的别解脱戒和著提心戒的传承,迄今未替。
传说有狮子国比丘尼铁萨罗从天竺引比丘尼十人来华之事。然是否由她们就传出比丘尼戒,则未定知。
从《四根本律》至《息诤七法》间,与藏土所传并无不同,惟关于学处之法颇多,据说系因地制宜,亦有取自其他部派者。或有不食肉,不骑乘,持最小量之钵盂,袈裟的条纹如鸟羽层次相垒,在中土惟仅此一部,是否不需惑疑,因为没有僧伽形相的规制。汉人制度,订黄色为王者之服色,红色为臣辅的服色,那时此二色未特别开许赐给出家人。又汉人的风气,裸露身体为可耻,故僧众等穿着有袖的缁衣,也有如藏僧一样穿着红衣黄衣等等各种风规。
二、密宗,上座帛尸黎密多(1404)是天竺最早来华之真言大师,惟仅传译《孔雀王经》等少数密乘经典,未宏传密乘教授。同时由天竺来中土的持明大师虽多,除翻译少量密法外,未传灌顶及导引。即持明鸠摩罗什亦仅为一二法器传密,未曾普宏。其传播稍广者,乃南天竺摩赖耶国阿黎金刚智(1405)与其徒不空金刚二人。他们在唐明皇时来中土,为和尚智广禅师及慧广二人为首的少数有缘,开坛灌顶,讲解密经,传授教敕,并作各种法事,利益众生。不空金刚曾为皇帝授金刚界大曼荼罗灌顶。帝授以“大广智三藏”之尊号。时天现星,不空为修法界语密灌顶就并作护摩(1406)等法,星顿稳,派遣毗沙门击败敌兵,皇帝因加赐封号,赏食邑三千户。不空译密法为主的经论七十七部,授弟子慧朗(即智慧光)继承自己作金刚阿黎,遂般涅槃。不空和慧朗的门人法嗣虽亦有少数已得悉地,惟其教授相承不久则成绝响。宋时,有从天竺前来汉地的班智达与成就者如施护、法贤等,亦继宏密乘,但因法禁谨严,因此流传不广。晚近僧人只以《不空绢索陀罗尼》等少数明咒作为诵持,流传稍广,至于以密宗教授为实修者,则属罕见。
三、广行宗(1407),有名为唐僧(1408)法师者是汉丞相仲弓之裔。幼年出家,天生颖悟,辩才无碍,年十一即常诵持《维摩诘经》与《妙华莲华经》。初通《对法》等藏,继而博览汉译一切经藏。年二十九志欲游学天竺,学习梵语,以善巧方便请于皇帝,蒙允准,赐予敕旨,遂历诸国,达于西竺,遍游五印度和宾等诸国,凡有加持的神山道场,莫不巡礼。从祗陀山(1409)胜军等论师学习大小乘教法甚多。主要是谒见那兰陀寺法座戒贤,时贤年已百有六岁,为唯识派,其名又称为调伏天,或疑其为胜军弟子调伏军。虽传说唐三藏法师曾参礼觉阿的上师祗陀胜军,胜军与调伏军之间还有多师,时代不同,待考。他曾于一年零三个月间从其学《慈氏五部论》,后又于九月学《因明》与《俱舍》。此后三年之间,闻法甚多。曾和一外道论敌辩论而击败了他,依大乘门造破恶见论六千六百颂,一切学者皆生起崇敬。又班智达狮子光曾造论破唯识标,法师造《会宗论》三千颂,呈进于戒贤论师,贤大悦,因此善巧之名远播诸方。西竺之人皆呼其名为摩诃衍那提婆即大乘天之意。印度论师且有反而向他请学的。受天竺戒日王(1410),鸠摩罗王(1411),南天竺达杜跋陀罗王等的礼供,先后西赴天竺的汉僧虽多,肯定只有玄奘法师一人才得到论师之名和受诸王的礼供。他途中游历三年,计共历的十七年,后归长安,受到贞观皇帝广大供养。师带回贝叶文的经书计有六百余部,舍利子和佛像器物等甚多,悉供朝庭。帝居之于弘福寺。率上首弟十二人翻译了以《般若八千颂》和慈氏诸论为主的经论六百零七部。于诸旧译,多所改正。又重建慈恩寺即慈氏洲,当时聚会三千七百一十寺的僧侣和新出家众共约一万八千六百三十人成立一大僧团,师即住持此寺。太宗逝后子高宗立,在西明寺每五十比丘中就有一沙弥和三居中者,其生活资用皆由朝庭供奉献呈与师。此后师则成为三寺的住持,创立道的三级和修持五相等规制。其著述有《大般若经心释》、《相宗八要》、《楞伽经》和《解深密经》等的疏释,《戒文心释》、《俱舍释》、《集量论》等甚多。宏扬佛法,特重大乘,尤以唯识为主要宗趣。在慈恩寺南建天竺式的大佛塔,置梵本及舍利于其中,又以各种宝物,塑造佛像约百万余尊,建修临终赎死法一万,为万人供施,供百千香灯,宏法利生约四十年,寿六十五岁示寂。
此广行派的传承,上从薄伽梵依次传弥勒菩萨,无著、世亲、护法、难陀论师、戒…
《土观宗派源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