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土观宗派源流▪P44

  ..续本文上一页贤论师、直到唐三藏法师。由唐代的三藏法师才将其开始宏传于中土。玄奘弟子为窥基法师。深观派的智者大师(1412)和贤首等又从窥基学法,尔后性相二宗遂合流为一。

  四、深观派(1413)由本师薄伽梵依次递传有与文殊菩萨,圣龙树、青目。青目为月称论师的异名,因为师的二面颊上有二青痣,如二眼相似,故有此称。还有后清辩论师或名小清辩论师,般若罗什弥与及汉土大师慧文等。慧文(1414)得有龙树菩萨之亲传,慧文传慧思、思传智觊大师。觊是具有智慧的大阿黎,等同汉地深观传持之大车。师学识高深,戒行谨严,神通无碍,以菩提心力普化众生,不依他人。为南方陈国两代君主(1415)及大隋文帝两朝之国师,其事业的宏伟没有人能胜得过他。在天台山建国清寺,在玉泉山建玉泉寺。以此二寺为首,分建讲听道场约三十六处。镌刻大藏全部十五次。以金银铜质及旃檀木塑造佛菩萨的圣像八十万尊。得戒弟子一万四千余众,绍其传承者三十有二人。至于与大师有法缘者,则不可以数计。

  大师把佛的一代说法系统归纳为五个时期:一、华严时;二、鹿苑时;三、方等时;四、般若时;五、涅〖FJF〗?〖FJJ〗时。其说法之方式归为八教:顿教直入之门;渐教次第门;秘密教不共之门;不定教之门;藏教之门;通教之门;别教之门;园教之门等创立如是等的名言(1416)。大师应隋文帝之请,作《入法界次第》等的著作近四十部。师于会中讲说《华严》、《般若》、《法华》、《中论》、《般若大疏》等,弟子为之笔录有五十部,以龙树论旨为主转*轮三十年,寿六十岁,于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入三摩地中而般涅槃。

  汉土最著名的武神关云长或呼名为关老爷,亦为大师所收伏,派他充当护法神。

  继得其法统弟子三十二人中,最上首者当推章安尊者(1417)、法华威尊者(1418)、东阳天宫寺尊者(1419)、左溪玄朗尊者(1420)、荆溪尊者(1421)。从此次第下传,称为天台宗,现在此宗宏传于南方江南一带。

  分宏于北方中原一带者,为智大师师徒,遂传与终南杜顺大师(1422)、云华智俨大师(1423),贤首法藏大师(1424)、清凉澄观国师(1425)、圭峰宗密大师(1426)。此上五师系依讲授《华严经》而宏其宗,故又称为华严五祖。

  清凉国师,本名澄观,藏语为无垢观。因其长住五台山,故后称为清凉国师。生于唐明皇时。对大五明小五明共十种明处和经世之学,无不通晓,具有菩提心。虽未远至天竺,然娴梵语,与竺德齐名。能自译佛经。身长九尺四,垂手过膝,齿满四十,目光炯炯,相好庄严。无论贵贱人等,见者无不生起敬信,诚为汉地的一位无有匹敌的大班智达。先师汤吉勤巴所作五台山圣地赞内中说:“东方内地大菩萨,乃与弥勒无差别,清凉国师是其名。”又传其为文殊菩萨乘愿再来。续译《华严经》,著《华严纲要》三卷,《摄颂》一卷,《华严法界玄镜》一卷,《玄镜灯论》一卷,《入菩提道次第五门》等阐明三藏旨趣,及其所著拾遣阐微的论典,共有三百余部,传说汉土精娴《华严》,未有过于师者。与唐主君臣详讲《华严经》已有二次,其他经典讲说更多,历为七朝国师,寿一百另二岁。清凉判分广大道次为五数:即中土道共教,大乘的始教、终教、顿教、圆教共五教。以此来引导后学。这一法系则名为贤首宗。

  这一宗与前说的天台宗,旨归虽一,但其化仪不同,天台倡八教,华严说五教,仅是导引方式不同,各自构成自己的传承系统了。

  这样看来,藏土少数教法源流史中,认为顿门与渐门为各别宗派,实属错误。顿门渐门之义,应解释为直接悟入与渐次悟入的意思,仅属于导引弟子方法的差别而已。

  自华严五祖历二十一世,有佑安普泰法师,曾往朝五台山,在神变殿中,亲见弥勒菩萨,一个月中听完慈氏五论的详解。由上诸祖,分传南北,未尝绝断。但智者师弟所说中道之见,能如实宣说其空趣比,似乎传持不久即成绝响。

  五、心要宗(禅宗),传自本师薄伽梵、大枷叶、阿难、商那和修、优婆鞠多。鞠多则传与提多迦及末因提迦。提多迦传迦罗,迦罗分传善见及毗婆迦。毗婆迦传佛陀难提、佛驮密多、胁尊者、富那奢、马音(此人可能不是马鸣论师)、迦毗摩罗、龙树、提婆、罗日侯罗(此人或系罗日侯罗贤)、僧伽难提、伽耶舍、鸠摩罗多、夜多、婆苏盘豆、摩拿罗、鹤迦勒耶舍、狮子比丘、婆舍斯多、毗首密多、般若多、菩提达磨即菩提胜法等。从伽叶至菩提达磨,为二十八祖。禅宗口教都是单独传授,祖祖相传不断。达磨付法与后布若密多,即来汉地。初至江南见梁武帝,朝庭上下及诸善知识等请问法义,师未直述究竟本旨,只说了些权义方便,因不契他们之机,以师说为断见。师知道对他们不契机,便暂离去而至北魏。途中有大河名江,渡时脚踏芦苇上,不沉于水而达彼岸。为一乘船将军所见,立生信敬,归述其情于江南。朝庭闻之,大生悔恨。当时北魏有菩提流支及汉梵大德甚众,他们正在宣讲法要。达磨知道得不到广行其道有缘弟子,遂暂隐居待机。适江南有大师名慧可,闻达磨灵异事迹,生起信仰,乃追访之,与达磨遇,达磨遂以禅法传慧可及北魏三弟子。三人但悟总义,惟慧可独契玄旨。师遂传以心印,并说道:“我初渡江时,作为踏板的芦苇有五叶,由此因缘,汝单传五世后,则将广宏于天下,其后能自立门庭者,将有五宗”云云。作了这个预言后,则般涅槃。后有从印度归来的人说途中遇达磨只带着一支鞋回天竺。众弟子生疑,开棺一看,果然只有一支鞋子,余无所有。

  达磨原为梵语,后人语音淆讹,遂呼达磨祖师,传统画上常画达磨一支鞋子束于杖上,负在肩头,足踏一芦苇而渡江,可能则是本此事迹而来的。有人说达磨即帕当巴桑结(1427),因为盛传当巴曾至汉地,在希解派的教授中说当巴桑结的身相时,他在肩上曾负有缘起的伽代(1428)。这话与像上画的达磨祖师的形象颇相同。并且也有当巴桑结负其只履于肩头而西归的传说,如是等等皆是附会之辞。不见于有根据的史传,颇难置信。

  果如达磨祖师的悬记,由慧可传到六祖禅师时(1429),前五祖皆为单传,六祖则普传弟子,后分为五派,即临济、曹洞、云门、沩仰、法眼。现惟有临济与曹洞二宗,其余三宗皆已失承。心要派,汉人呼为宗门(1430),就其实义与噶举已相同,即大手印的表示传承。至于来到藏地的大乘和尚(1431),虽是宗门,但他的言论和宗门共同所主张的见地,略有不同。宗门说凡出离心与菩提心所未摄持的善恶业,虽各别能施苦乐之果,但不能成为一切种智之因,所以它们是无有差别的,比如白云黑云,虽现颜色不同,但能障虚空这点也是无有差别的。大乘和尚乃于此语不加简别,倡说一切善分别及恶分别皆是能作系缚。又宗门修见法的口诀,虽有全无所作、全无所思之语,这是就已现证实相的补特迦罗而说的。大乘和尚是说从初业行人起若能全不作意,便可解说。因此不可只就一和尚所言有误,便认为一切和尚之见皆是邪计。

  如上所述佛教分为五大派,相传从唐代的中叶则把律门即律传,教门即讲传,宗门即修传,归摄成为三宗,直到现在尚有这种划分法。

  第二 由藏地传入的情况

  元代以前,藏地大德还没有人去到汉地的。大元之时,萨迦班智达衮噶坚赞、法王八思巴和其弟子法嗣,此外噶玛拔希、让炯多吉、若比多吉三师,旧派的雍敦•多吉白等始至汉地。

  大明永乐时亦曾遣使迎宗喀巴大师,辞而未赴,派降钦却吉•释迦耶协(1432)为代表前往。又宗喀巴与Gmb大师的亲弟子法主白丹扎西及噶玛•德兴协巴等人,亦曾前往汉地大宏佛事。

  此外个别再谈谈无等日阿甘丹派宗传的情况。永乐时降钦却吉至汉地,算是首建本宗,其最宏扬者,当在大清之时。世祖皇帝尚在奉天,班禅汤吉勤巴•罗桑却吉坚赞曾劝第五世DL说:“若和现在奉天之王相结识,得他作施主,则对于我们宗派当有大利。”DL很同意他的意见,于是师徒二人遣使献礼上表。世祖大悦,各别颁发诏书,赏赐甚厚。从此以后,遂为建立供施关系之始,不久崇祯皇帝的神京(1433)为闯王李自成所破,世祖引兵入关,又大败闯王,明代政权遂由他接管。当世祖在奉天时,班禅曾派遣一成道大师,为他修法祈祷,并为推算日辰,预言将掌管大明的江山。此时,成道大师曾同皇帝共入北京,帝登位后,为巩固王基,又在京城中心的景山山顶,建大宝塔。塔前插上象征吉祥天母及二兽面佛母的牦幢。此三尊近人不了解它的来由,遂改为用三条长木的汉式旗杆了。又在城外僻处,建护国的黄寺(1434)与佛像等。后来有一段时间又创兴从瑞应的祭台上吹角号和绕行的规矩,至今犹然。因此,才以关防印信赐给喇嘛,封喇嘛职位,由其世代承袭。

  又蒙古四十九大旗(1435)皆尊奉齐托音呼图克图(1436)为喇嘛。由他劝导蒙古诸盟以及妙音法王转世的哲布尊丹巴•罗桑敦比坚赞(1437)的宏化之力,遂使喀尔喀(1438)全部归向清室。仗格鲁派诸大德之力,辅王宣化,清帝遂成为本宗的不共施主。藏方班禅、DL,与清庭彼此互派使者通好,关系日增密切。五世DL曾被迎请至京,封DL喇嘛以“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恒喇DL喇嘛”尊号,赐封号玉印。康熙皇帝迎请章嘉•汤吉勤巴•阿旺罗桑却丹,并封为大国师,赐金册金印。施供两方在帝都建修了一些寺庙,并在七海(1439)新修大寺聚集僧众。康熙子雍正时赐廖许为余所转世的前一辈大菩萨土观阿旺&…

《土观宗派源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印藏佛教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