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土觀宗派源流▪P44

  ..續本文上一頁賢論師、直到唐叁藏法師。由唐代的叁藏法師才將其開始宏傳于中土。玄奘弟子爲窺基法師。深觀派的智者大師(1412)和賢首等又從窺基學法,爾後性相二宗遂合流爲一。

  四、深觀派(1413)由本師薄伽梵依次遞傳有與文殊菩薩,聖龍樹、青目。青目爲月稱論師的異名,因爲師的二面頰上有二青痣,如二眼相似,故有此稱。還有後清辯論師或名小清辯論師,般若羅什彌與及漢土大師慧文等。慧文(1414)得有龍樹菩薩之親傳,慧文傳慧思、思傳智觊大師。觊是具有智慧的大阿黎,等同漢地深觀傳持之大車。師學識高深,戒行謹嚴,神通無礙,以菩提心力普化衆生,不依他人。爲南方陳國兩代君主(1415)及大隋文帝兩朝之國師,其事業的宏偉沒有人能勝得過他。在天臺山建國清寺,在玉泉山建玉泉寺。以此二寺爲首,分建講聽道場約叁十六處。镌刻大藏全部十五次。以金銀銅質及旃檀木塑造佛菩薩的聖像八十萬尊。得戒弟子一萬四千余衆,紹其傳承者叁十有二人。至于與大師有法緣者,則不可以數計。

  大師把佛的一代說法系統歸納爲五個時期:一、華嚴時;二、鹿苑時;叁、方等時;四、般若時;五、涅〖FJF〗?〖FJJ〗時。其說法之方式歸爲八教:頓教直入之門;漸教次第門;秘密教不共之門;不定教之門;藏教之門;通教之門;別教之門;園教之門等創立如是等的名言(1416)。大師應隋文帝之請,作《入法界次第》等的著作近四十部。師于會中講說《華嚴》、《般若》、《法華》、《中論》、《般若大疏》等,弟子爲之筆錄有五十部,以龍樹論旨爲主轉*輪叁十年,壽六十歲,于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入叁摩地中而般涅槃。

  漢土最著名的武神關雲長或呼名爲關老爺,亦爲大師所收伏,派他充當護法神。

  繼得其法統弟子叁十二人中,最上首者當推章安尊者(1417)、法華威尊者(1418)、東陽天宮寺尊者(1419)、左溪玄朗尊者(1420)、荊溪尊者(1421)。從此次第下傳,稱爲天臺宗,現在此宗宏傳于南方江南一帶。

  分宏于北方中原一帶者,爲智大師師徒,遂傳與終南杜順大師(1422)、雲華智俨大師(1423),賢首法藏大師(1424)、清涼澄觀國師(1425)、圭峰宗密大師(1426)。此上五師系依講授《華嚴經》而宏其宗,故又稱爲華嚴五祖。

  清涼國師,本名澄觀,藏語爲無垢觀。因其長住五臺山,故後稱爲清涼國師。生于唐明皇時。對大五明小五明共十種明處和經世之學,無不通曉,具有菩提心。雖未遠至天竺,然娴梵語,與竺德齊名。能自譯佛經。身長九尺四,垂手過膝,齒滿四十,目光炯炯,相好莊嚴。無論貴賤人等,見者無不生起敬信,誠爲漢地的一位無有匹敵的大班智達。先師湯吉勤巴所作五臺山聖地贊內中說:“東方內地大菩薩,乃與彌勒無差別,清涼國師是其名。”又傳其爲文殊菩薩乘願再來。續譯《華嚴經》,著《華嚴綱要》叁卷,《攝頌》一卷,《華嚴法界玄鏡》一卷,《玄鏡燈論》一卷,《入菩提道次第五門》等闡明叁藏旨趣,及其所著拾遣闡微的論典,共有叁百余部,傳說漢土精娴《華嚴》,未有過于師者。與唐主君臣詳講《華嚴經》已有二次,其他經典講說更多,曆爲七朝國師,壽一百另二歲。清涼判分廣大道次爲五數:即中土道共教,大乘的始教、終教、頓教、圓教共五教。以此來引導後學。這一法系則名爲賢首宗。

  這一宗與前說的天臺宗,旨歸雖一,但其化儀不同,天臺倡八教,華嚴說五教,僅是導引方式不同,各自構成自己的傳承系統了。

  這樣看來,藏土少數教法源流史中,認爲頓門與漸門爲各別宗派,實屬錯誤。頓門漸門之義,應解釋爲直接悟入與漸次悟入的意思,僅屬于導引弟子方法的差別而已。

  自華嚴五祖曆二十一世,有佑安普泰法師,曾往朝五臺山,在神變殿中,親見彌勒菩薩,一個月中聽完慈氏五論的詳解。由上諸祖,分傳南北,未嘗絕斷。但智者師弟所說中道之見,能如實宣說其空趣比,似乎傳持不久即成絕響。

  五、心要宗(禅宗),傳自本師薄伽梵、大枷葉、阿難、商那和修、優婆鞠多。鞠多則傳與提多迦及末因提迦。提多迦傳迦羅,迦羅分傳善見及毗婆迦。毗婆迦傳佛陀難提、佛馱密多、脅尊者、富那奢、馬音(此人可能不是馬鳴論師)、迦毗摩羅、龍樹、提婆、羅日侯羅(此人或系羅日侯羅賢)、僧伽難提、伽耶舍、鸠摩羅多、夜多、婆蘇盤豆、摩拿羅、鶴迦勒耶舍、獅子比丘、婆舍斯多、毗首密多、般若多、菩提達磨即菩提勝法等。從伽葉至菩提達磨,爲二十八祖。禅宗口教都是單獨傳授,祖祖相傳不斷。達磨付法與後布若密多,即來漢地。初至江南見梁武帝,朝庭上下及諸善知識等請問法義,師未直述究竟本旨,只說了些權義方便,因不契他們之機,以師說爲斷見。師知道對他們不契機,便暫離去而至北魏。途中有大河名江,渡時腳踏蘆葦上,不沈于水而達彼岸。爲一乘船將軍所見,立生信敬,歸述其情于江南。朝庭聞之,大生悔恨。當時北魏有菩提流支及漢梵大德甚衆,他們正在宣講法要。達磨知道得不到廣行其道有緣弟子,遂暫隱居待機。適江南有大師名慧可,聞達磨靈異事迹,生起信仰,乃追訪之,與達磨遇,達磨遂以禅法傳慧可及北魏叁弟子。叁人但悟總義,惟慧可獨契玄旨。師遂傳以心印,並說道:“我初渡江時,作爲踏板的蘆葦有五葉,由此因緣,汝單傳五世後,則將廣宏于天下,其後能自立門庭者,將有五宗”雲雲。作了這個預言後,則般涅槃。後有從印度歸來的人說途中遇達磨只帶著一支鞋回天竺。衆弟子生疑,開棺一看,果然只有一支鞋子,余無所有。

  達磨原爲梵語,後人語音淆訛,遂呼達磨祖師,傳統畫上常畫達磨一支鞋子束于杖上,負在肩頭,足踏一蘆葦而渡江,可能則是本此事迹而來的。有人說達磨即帕當巴桑結(1427),因爲盛傳當巴曾至漢地,在希解派的教授中說當巴桑結的身相時,他在肩上曾負有緣起的伽代(1428)。這話與像上畫的達磨祖師的形象頗相同。並且也有當巴桑結負其只履于肩頭而西歸的傳說,如是等等皆是附會之辭。不見于有根據的史傳,頗難置信。

  果如達磨祖師的懸記,由慧可傳到六祖禅師時(1429),前五祖皆爲單傳,六祖則普傳弟子,後分爲五派,即臨濟、曹洞、雲門、沩仰、法眼。現惟有臨濟與曹洞二宗,其余叁宗皆已失承。心要派,漢人呼爲宗門(1430),就其實義與噶舉已相同,即大手印的表示傳承。至于來到藏地的大乘和尚(1431),雖是宗門,但他的言論和宗門共同所主張的見地,略有不同。宗門說凡出離心與菩提心所未攝持的善惡業,雖各別能施苦樂之果,但不能成爲一切種智之因,所以它們是無有差別的,比如白雲黑雲,雖現顔色不同,但能障虛空這點也是無有差別的。大乘和尚乃于此語不加簡別,倡說一切善分別及惡分別皆是能作系縛。又宗門修見法的口訣,雖有全無所作、全無所思之語,這是就已現證實相的補特迦羅而說的。大乘和尚是說從初業行人起若能全不作意,便可解說。因此不可只就一和尚所言有誤,便認爲一切和尚之見皆是邪計。

  如上所述佛教分爲五大派,相傳從唐代的中葉則把律門即律傳,教門即講傳,宗門即修傳,歸攝成爲叁宗,直到現在尚有這種劃分法。

  第二 由藏地傳入的情況

  元代以前,藏地大德還沒有人去到漢地的。大元之時,薩迦班智達衮噶堅贊、法王八思巴和其弟子法嗣,此外噶瑪拔希、讓炯多吉、若比多吉叁師,舊派的雍敦•多吉白等始至漢地。

  大明永樂時亦曾遣使迎宗喀巴大師,辭而未赴,派降欽卻吉•釋迦耶協(1432)爲代表前往。又宗喀巴與Gmb大師的親弟子法主白丹紮西及噶瑪•德興協巴等人,亦曾前往漢地大宏佛事。

  此外個別再談談無等日阿甘丹派宗傳的情況。永樂時降欽卻吉至漢地,算是首建本宗,其最宏揚者,當在大清之時。世祖皇帝尚在奉天,班禅湯吉勤巴•羅桑卻吉堅贊曾勸第五世DL說:“若和現在奉天之王相結識,得他作施主,則對于我們宗派當有大利。”DL很同意他的意見,于是師徒二人遣使獻禮上表。世祖大悅,各別頒發诏書,賞賜甚厚。從此以後,遂爲建立供施關系之始,不久崇祯皇帝的神京(1433)爲闖王李自成所破,世祖引兵入關,又大敗闖王,明代政權遂由他接管。當世祖在奉天時,班禅曾派遣一成道大師,爲他修法祈禱,並爲推算日辰,預言將掌管大明的江山。此時,成道大師曾同皇帝共入北京,帝登位後,爲鞏固王基,又在京城中心的景山山頂,建大寶塔。塔前插上象征吉祥天母及二獸面佛母的牦幢。此叁尊近人不了解它的來由,遂改爲用叁條長木的漢式旗杆了。又在城外僻處,建護國的黃寺(1434)與佛像等。後來有一段時間又創興從瑞應的祭臺上吹角號和繞行的規矩,至今猶然。因此,才以關防印信賜給喇嘛,封喇嘛職位,由其世代承襲。

  又蒙古四十九大旗(1435)皆尊奉齊托音呼圖克圖(1436)爲喇嘛。由他勸導蒙古諸盟以及妙音法王轉世的哲布尊丹巴•羅桑敦比堅贊(1437)的宏化之力,遂使喀爾喀(1438)全部歸向清室。仗格魯派諸大德之力,輔王宣化,清帝遂成爲本宗的不共施主。藏方班禅、DL,與清庭彼此互派使者通好,關系日增密切。五世DL曾被迎請至京,封DL喇嘛以“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恒喇DL喇嘛”尊號,賜封號玉印。康熙皇帝迎請章嘉•湯吉勤巴•阿旺羅桑卻丹,並封爲大國師,賜金冊金印。施供兩方在帝都建修了一些寺廟,並在七海(1439)新修大寺聚集僧衆。康熙子雍正時賜廖許爲余所轉世的前一輩大菩薩土觀阿旺&…

《土觀宗派源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印藏佛教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