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先後,則近道矣。”所謂大學之道,若就其文辭的顯義,固然容易了知它是爲人處世之道。至于其隱義,余意則爲似指如下的解釋:言明德者,謂在顯明道和非道。儒家大學之道即在求明此明德。言在親民者,即引導衆生趣于善道之義。若欲導引他人,應當知道首先自身要達于至善之地。自身達于至善,然後才去攝受他人。關于被攝受的對象,若已得安樂的,應令其堅固,未得安樂的則應令得安樂。若已得安樂成爲法器後,才可示以取舍的教訓,使其能了知生死涅槃的道理。如上所說,一切皆有最初的本原和最終的邊際,若能圓滿了解時,則近于此大學之道矣。我認爲此書的內蘊,可能是指先成熟本身相續,其次才成熟他身相續,這些言詞內似已包含了大乘道法。雖未有佛的一名字,然說止于至善一語,難道不是指佛位而說的嗎?這僅是我的臆度而已。
漢地學者,研習四書,已得通達者則稱先生。這個名字直譯則爲出生在前者。譯其義則爲勝士。四書之上再學習上說的五經。若完成所學,按學習的優劣,則獲得秀才、狀元等名位。如是熟習四書、五經成爲博學之士,又加習治平之術,則能善教他人,明知取舍,具此兩種才能,即可出仕爲官,輔佐朝庭,治理萬民。其爵位官職之大小,又視其才能之高下而定。若以此例吾藏地,五經,如同五部大論,儒學如同所攝一切佛典,精通儒書後則得先生、秀才、狀元等名位,與博通佛典後則得格西、甘迦居巴、然降巴等學位的規製相同。以後即可授以教民化衆的官職,與學法誦經堪爲楷模者,則派爲大小僧院的講座相似。然晚近因世風日下,學有成就,堪爲楷模者,實屬罕見,漢藏兩地,均有同感。
也有一類精通漢地諸大經史之義理者,不想做官爲宦,也不欲經商務農,而隱居林泉,惟思所學經史之義理,間或授徒講學,生平以少事寡欲度過一生者亦不乏人。這種人與進入佛門,聞思達于究竟,遂抛舍世務,靜居山林,克實修行以終其身者相仿佛。但如上所說的人,在儒道兩方面都有,但不多見。
孔子似景仰如來者,當時因佛教尚未傳入漢土,故孔子所著的書中,沒有一語談到佛法的優劣。惟朱夫子可能是精通佛理的,他所著的書中,對于佛法備極贊揚,未加毀謗。惟晚近有周子者,肆其愛憎之詞而作是言:“民之安樂本于聖王德澤,宏仁浩慈,普及萬靈,故功莫大于國君。父母生我身體,故恩莫先于父母,是故應報此恩德。民有才智則應爲王宣勞,民有勇力,則應效命疆場。若夫衆氓則應勤于賦徭。對于父母,孝敬服事及其終身。父母亡後,應奉其宗祀。若能如是則爲先賢至教。乃後有釋迦佛者,不念王德及父母宏恩,舍家求作沙門,說惟信奉滿足一人衣食之教義,此教自漢明帝永平時流傳漢土,王不以爲意,逐漸宏肆,使民衆大多斬其宗嗣,先王聖法爲之淩替也。”按他所說,可能是不知道如來的教法,不只是爲了今生的國君和父母,而是爲了普遍救度量等虛空的一切有情離去苦惱,置于安樂。即其離苦方面,亦不僅止是離去少分,而是令其離去生死輪回的總苦別苦一切苦惱,度其進入無窮無盡的究竟安樂之位。他們學派的報恩之理,若與佛法相較,實不啻如同虛空與針孔大小之差別。如上舉辟佛的言論,亦多散見于各書之中,但盡是全無能立其理的因明論斷,惟由執著邪見,信口雌黃而已。漢地從佛法傳入到現在,除一二帝王外,大多是深信佛法,依仗這種力量,那些狂言謬論,只等于空谷的回響而已。近世漢土的一些俗流,還有附和上面說法的。諺雲:“一犬發狂吠,百犬無因從”,此之謂也。
第二節 如月的教派道教的源流
如月的道士教即苯教的起源情況。道教的始祖爲老君,有人老君、神老君之分。神老君爲太上老君,譯藏文爲最勝至上之主的意思。這個老君,依漢人說法,是天地初成時就出世的。有些人認爲他就是梵天,我想這種說法也對。因爲與《俱舍論》等中所說:世間初成之時,大梵王的無量宮殿和大梵天王次第出現之語頗爲符合。其名爲最勝至上之主,亦與倡言梵天爲創世神等的說法相符合。傳說老君自從那時起至于後世,曾八十一次變爲人身,其八十一次之數中,將本師釋迦佛亦列入在內,此又與說遍入天有十遍入的理論相仿佛。至于人的老君,似指的是八十一變化之一。老子出世的時代與孔子略同。相傳他在母腹中住胎八十二年,生時須發皆白,故名老子,意爲老人,後來門徒美其名便稱爲老君。
據說老子在山洞中得到七十二章天書,精勤研習,遂創出道士教一派。先師湯吉勤巴說:“老君與苯教的教主敦巴辛饒(1388)爲一人”,余意“辛”字可能就是漢語對聖賢稱爲神仙的“仙”字,藏人讀音錯訛遂呼爲“辛”。
又有所謂元始天尊,與老君相似。關于元始天尊的記載,雖未見到,然細考之,似指的也是老君八十一變化中之一。現今道士教派的來源,是和大自在天同一意義的太上老君傳出來的,由他變化的老子和元始天尊等乃將此教廣大流傳于人間。
道教的教義主張無形、無色、無上和自然大道之說,因未能廣泛閱覽道家典籍,對于此派關于輪回涅槃,系縛解脫等如何立論的,無從得知。僅就見到的集要的零散著作來談,其中就有具足頭手足形相的天神很多,有漢地五獄的山神、四渎的河神、風神、雨神、雷電神等具有神力的非人之神,依于供祀這些神靈作各種法事。在作法事時要誦淨身、淨口、淨舌等咒語,作沐浴齋戒等儀軌,還有調息運氣,凝神定氣,心止一處而不它移等等作法,講說大多有關修叁摩地的方法和要訣。
又傳說有八洞神仙是已得世間悉地的。又有張天師,據說他有大法力,鎮伏了很多非人邪怪。相傳現今天師宮周圍的一切山神土地,都聽命于他。天師子孫來至宮前,則有非人鬼怪前來迎駕雲。其余傳說有神通變化的人亦複不少。從其顯示的情況來看,他們似乎是得到有一定修持專注欲心叁摩地的傳授,但尚未得到正確的修持解脫之方便。還有大量的運用藥物、秘方、改治緣起,天神及神仙等所傳授的明咒而修各種法術的教授。道士有在家和出家兩類,出家的也受戒守戒。聽說漢地的南方有很多精勤學業、淵博明達之士,惜乎我未能和他們相見,領受教益。北方因爲是帝王之都,由于雜務太多,很少有深入學習的人,雖曾請教于自诩爲道教學問很高明的人,但也只說叁教混雜的情況,對于各派純正的情況,言之者少,我又未學習漢文,缺乏直閱各派典籍之眼。要依靠別人,聽他人的誦讀。關于儒道二教的起源與教義,只是一知半解,因此不敢多寫了。
第叁節 一類小派的源流
姚秦(1389)時,有一外道大班智達婆羅門從獅子國(1390)來,說于王姚苌應當建立他們教派之理。當時有和尚名道融(譯音?)(1391)運用桑斯克利多語(1392)非常流利地說出外道通曉的教理,並列舉了很多其他學說。和尚所通曉的叁倍于外道,婆羅門有慚色,向和尚頂禮。秦王也知建立外道無用,遂將外道遣還本土。因此,漢土直到現在,還無天竺一類的執持邪見的外道。
唐朝時因爲內亂,請來很多見貨羅國的援兵(1393),這些人便長留此不去,以後逐漸發展,即名其族爲回子或回纥。又成吉思汗征服西域(1394),及回師至西亞(1395),有一海島的人,信奉天主即信上帝教,他隨王來漢,傳播其教,日益發展,迄今未衰。他們的子孫即奉行該教,雖與漢人雜處,但漢人卻不信仰,甚至不與之通婚雲。上帝教人說世間一切苦樂善惡皆上天所安排,說天雖可作爲神或虛空或別的解釋,但回子所說的天字惟有總名,不加分別。于世間神道也不皈依,不頂禮供養。謂人死後,識神爲天收去,以後該轉生何處,全由天主安排。對于下一世投生,說要在此世界毀滅以後,再成新世界時,始能受生。在未投生以前,其識神混雜在空虛之中而住。亦有提出分斷投生的說法,或說靈性將成爲斷滅諸如是等,說法不一。又說凡信奉他們宗教的人,所殺牲畜的靈魂,退還于天,由天作主。其他人則不可能。他人如殺牲畜,其靈魂將成遊魂,因此吃其他人所殺牲畜之肉,造罪極大。
頌曰:
現世善惡取舍都愚昧,
不能成爲追求終極目標之法器,
是故一類闡明世法典範大仙們,
是佛所囑托作爲漢地創始師。
他們都能隨機而施教,
造了許多經典的大河流,
洗滌愚昧汙染成化機,
使其成爲堪受正法甘露器。
凡經此理潔淨後,
今生便能承受正法獅子乳,
縱是無緣的陶瓦器,
只要與佛結下見聞之緣,亦有利。
即使持惡見的蔑戾車一類鐵器皿,
不久,時輪武王到苫婆羅國,
運用點鐵成金的靈丹作點化,
一定能使化機成黃金。
支那地方的學派,
苯教的興起源流,
因爲找不到如實的依據,
僅就模模糊糊一隅之見作了講述。
第四節 如日的教派所謂釋教即佛教在漢地的傳播情況
教化刹土任運所充滿,
諸佛事業妙成的大雲團,
變成能賜利樂的正法甘露雨,
降落在漢土地上的情形當講述。
第一 由天竺傳入的情況
在漢土真正佛教未宏揚以前,則有少數相似佛教的學說。如墨子主張舍己一生不顧身命,專利他人。又說自心本來純善,乃爲客塵所染與習慣所變。列子說一切萬有皆是因緣所生。當時尚未與天竺交通,此土亦未聞佛之名。而列子乃于神通中見到了。故于其書中作是言:“西方有聖人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人無能名焉,彼名則爲佛也。”使如來之聖名,最早見于漢地。又傳說莊子曾于夢中,夢自身化爲蝴蝶,俄然而醒,心自思維,領悟到一切皆能顯現,而又一切無實有之旨。又傳說號爲化生的教主耶稣,也稱救世主,曾立不殺生等十戒,說造善業果報,能升天堂,永受快樂,造惡業果報,下墮地獄,承受痛苦。明知故犯之罪,…
《土觀宗派源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