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古皇帝叁皇、五帝中爲首的伏羲的時代,在今河南地方的一條名“河”的大江中,出現一條靈獸,名爲龍馬,它全身似馬,頭尾如龍,背上有八卦,即八種紋理。藏人讀音訛爲八卡。伏羲見之,遂仿作爲八卦的符記。又由八卦各演成爲八八六十四卦,便著以艮山形象爲主而講述此理的書名《連山易》。龍馬背上紋理名爲“河圖”,圖的意義爲圖書或紋理,河則是龍馬所出現的大江之名,這是由所出之處而立的名。這裏所說八卦之理,爲先天八卦。此後有神農著以昆地形象爲主而講述此理的《歸藏易》,即博唐數理書。有說這是從仙源(1382)之山飛來鳳凰所攜帶來的。也有說是依照鳳凰的語言而作的。但知道此說的人很少。
皇帝第叁代軒轅氏仰觀星辰,把五行各以陰陽或智慧方便(1383)分之爲十天幹,以子醜等十二地支配合來統攝年月日時。作渾天儀的天文儀器來實際引導觀測天象,詳繪天星運行纏度圖形,使人容易了解。現在的自鳴鍾及北約(譯音)也是屬于這一類的。又首創舟車,建宮室,作十二轳辘等器玩和旗幟等,至于身體的各種服飾之類,亦大多起于此時。
後天八卦者,五帝中的第四帝堯陶唐氏,在其即位初的甲辰年,南方越裳氏之民,獲得神龜,獻之于帝,帝觀龜背有紋理,象時節氣候。帝解其意,大爲闡明了曆算之學。據說由甲辰年起,至今時輪十二饒迥(1384)的丙辰年乾隆皇帝在位,此上已過四千零九十二年。或說:“堯帝時雖有臣民獻神龜之說,然尚無根據這龜便造曆法之事。這是以後的夏禹王時,在河南洛河出一神龜,即靈異神變之龜,背有八卦,禹王遂根據龜紋而造數理,此則名爲洛書。書即圖書之意,洛則如前所說,根據圖書的出處而立的名。”
總之,先天後天的差別,是指天地未分和混沌已開而言的。從上看來可能是認爲這個八卦之理,是自然本有,縱到終極之時,亦是不可更易的。
在傳說中僅說依于此龜背之紋理而造曆算,至于此靈龜便是一切之創造者,在漢書及純正之史傳中,皆無此說,而是藏地的漢曆家根據這史實便附會製造摩诃金龜是永恒自然的創造者之說,此實爲臆造的無稽之言。由此例知,其他關于八卦及十二屬相的來源,尚有很多邪說。因爲不是這裏要討論的,就不談了。
周朝最初之王王父文王,是一個有聖德的人。他領悟了伏羲先天八卦之旨,演說後天八卦爲八八六十四卦,即以乾象天爲主,而著博唐經,名爲《周易》。《周易》與前說之《連山》和《歸藏》叁書共稱爲博唐叁經。周氏的政權結束後爲秦國,秦王暴虐昏昧,恐數理能窺測隱秘,危及國家,乃強收天下書籍而火焚之。《連山》、《歸藏》便告失傳,只有文王《周易》還存在,後來的學者皆崇奉此經。文王的兒子周公又明解其父之義而爲作辭。之後,孔夫子又爲明解文王周公之意而作傳。但是孔子所著的博唐易傳,真正者是否還在,頗成疑問。傳說依周公之易爲本,周時諸子還各撰寫有許多零散小著,孔子弟子乃收集之而成爲《筮經》,疑即指的此經。伏羲、文王、周公、孔子漢土後來諸賢均呼之爲四聖、藏人名爲四位大集成者,似即指此四人。但又把孔子寫成公子。周公寫成姬公,神農寫成吉農,文王寫成王太,可能是由于字有錯訛,或者語言不通所致。
漢地曆算之學如何起源,已如上述,然藏地老輩們則說漢曆最初是由文殊菩薩在漢地五臺山講說的。或說由尊勝天女頭頂生出來的。或說是由蓮花生阿黎宣說的,造作了如是等等衆多妄語。而且還說,藏地所流行的算經,雖傳說由漢地傳入,但關于此語,在漢地並無所聞,懷疑是藏人所作而僞托的。至于所說的這些聖賢雖不能肯定是不是文殊菩薩化身,在漢地也毫無這類的傳說,亦未見佛曾授記,但是我以爲從外面表相和衆所傳聞之情來看,是可以承認的。
關于醫學的起源,最初叁皇中的第二,炎帝神農氏首作《本草經》,依于切脈,而辨別疾病,並了解五行生鮨之理,此爲天竺及其他地方皆沒有的特法。因爲我考慮藏土所傳的醫明《四續經》,其最初來源,亦出自漢土。經內五行,不是按天竺所說的地、水、火、風、空,而說的是木、火、土、金、水。又動脈名爲寸甘、茄,這明明是漢語寸、關、尺,由于讀音不准確而産生的訛誤。
舜的臣下名禹,造五弦琴及二十五弦瑟並作樂經,疑現今唱戲的歌舞就是由此而起的。
關于詩學的書,從古到今出了不少著作,其文辭修飾的手法也數倍于藏地。
他如曆史的著作,工巧的技藝,堪輿之學,相人之術,占蔔推算等,古的舊籍與今的新著,汗牛充棟,流傳極廣,然不能列入于上說經典之中。
現在應當簡略地說一說儒家所持的理論。儒的根本經籍完全沒有關于輪回涅槃,系縛解脫,六道衆生的言诠和前世業果報應等道理。熟通儒家學說之人,除一二人前生業力熏習而有志于道者外,大多數人是惟滿足于現世生活,他人若說業果的道理等時,他們回答說:“若有此理,則昔時聖王和先師孔子經典中必會說到,可是並未提到過。”余意以爲伏羲氏及孔夫子諸聖人,因爲考慮到當時還不是接受輪回涅槃學說的法器,故在五經和四書內,主要惟說對當前有益的處世爲人的道理。但經書中也沒有一條論證前後世及業果等,如遠離外道等所說一樣。有弟子曾問孔子說,人死後何如,孔子沒有用無有後世作爲回答,但只說“那是非屬顯見之事,應說現世之理”。又孔子說聖人的德行時,其門人顔回曆舉諸人的名字而問之曰:“具有如是的德行如某某者,是否就是聖人?”孔人答說:“不是”。又問:“那麼夫子已經是聖人了嗎?”答說:“在我麼,豈敢豈敢。”又問“這樣的聖人現在何地?”夫子答說:“在西方”。這是以釋尊爲惟一的大聖了。從儒家們所講經論的隱義中,亦可見到有地道(1385)的理論。我等具德上師湯吉勤巴•若比多吉曾說:“易經的奧義可以說與無上密宗相吻合。”這是他的親弟子所說的。傳說晉朝時即有和尚法顯(1386)及道明二大德,曾解釋說儒道二家的理論和佛法極爲相合的說法。以後漢地佛教源流史中亦記有儒家先師孔子的學說,說此學外示人以治國平天下,內示以趣入聖道之次第,與如來所說,全不相悖,”雲雲。看來,若未修學過釋迦教法的人,則很難通達此義,因此這也不是純儒學者之心所能了知的事。
五經諸大典籍,其主要講的是,仁、義、禮、智、信五件事,漢語名爲五常,即五種教義或五種綱常之道。首一件(仁)即性情和順,次爲慈愛或親愛,叁爲規距,四爲智慧,五爲穩重。在名爲四書的四部論典中廣泛地闡發此義。世間有德之人說:“應如愛惜生命一樣維護這個五常”。這話風行甚廣,已成爲民俗了。
又《易經》中曾討論過天、地、人的來源情況。說在未有天地以前,名爲混沌,即交雜混合,昏暗不明之意。說這是不可認識的,不可各別分離的,亦無名言安立。一般禳解法的書中,也有太初都無所有的話,顯然是根據這話而說的。混沌後有太極,是最終極的意思,爲本性與本相之意,或法性與實相之義。萬物各有一成辦自事的功用,此則名之爲天,說其有能生萬物的殊勝功能。天的自然動搖,則生兩儀,即二相或二性。此二分一爲陽象,一爲陰象,是播種者與受種者,喻如父母二者的功能。其次陰陽兩方和合,一動一靜,則生四象,即太陽、太陰、少陽、少陰。又由其中二象各各交配則生八卦,即藏語謂之八喀和九共,即漢語之九宮等。此後由于兩種功能,即清明,輕動,靈活而上浮者則名之爲天,意即虛空。此時則謂爲天辟之時。渾濁、堅重,鈍苯而下沈者則名之爲地,意指大地。斯時則謂爲地翕之時。于是天地成形以後,天之精英下降,地之精英上升,二者相遇則生人類。此時則爲人類生成之時。天、地、人叁則名爲叁才,或名爲叁力,或名爲叁種究竟。禳解法中說:“呼大力父天極頂,呼大力母地廣博,彼二相會來受食。”諸如是等讴唱之語亦本此而來。說天指其有造化功能或大道之義。說地指其有能生萬物功能之義。但有時指虛空之蒼蒼和大地之茫茫,亦名爲天地。天是蒼色而形圓,地是黃色而形方,這是一般的說法。其說法中還有九天之說,雖有數可數,但是沒有上下之名。這種說法傳至藏地,遂認爲與地下七層相等,因加了“層次”二字,遂有“九層天上再上頂”等語,此實無稽之談。天地人叁才,從最初成就時起,至最後壞滅之間,其所曆時分,則名一元。即一本或一始的意思,可能是以人壽一億二萬九千六百歲爲一元,這同我們佛教所說的過了一劫相似。承認天地毀滅之後又成混沌,太極由靜而動生,永無窮盡地流轉不已。又說人是各種物質的精華和精血凝合而成,沒有四種生處之說。因爲人類最初有時,是從什麼處來的,就不能明確答複。至于天地開辟時的天,在此前的經典中未說它是有頭有手等形相,而且也未說死後又成爲如何,乃至六道輪回的名詞也未有。後世有一學者名爲朱子,博通各宗派教理,他著的書中說:“人死之後,人的魂命或精氣,即從父所得之叁魂即叁種元神,上升虛空,便成爲神;從母所得之六魄,即六種元神或精氣,下入地府,便成爲鬼。”內中也僅有這種說法。藏地作法事(1387)的,招遊魂和修威猛伏敵法事時,使有敵人六魂之語。想亦系根據此說而起的。後世漢人均說世間一切苦樂等事,全系老天的決定,說豬羊等家畜亦是老天爲人食用而造的,如同菜蔬一樣,殺之無罪。又說有玉皇等頭手形相的衆多天神,又製造各種鬼神的言論。說人死後,埋屍地下,進行祭奠,認爲死去的幽靈能夠得到享用,諸如是等,這是雜入異教徒道士等的法術,有些地方也摻雜有佛教。孔子的書《大學》中即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
《土觀宗派源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