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加,他修建了日阿格吉林寺(1491),他圓寂後,即在此世代轉世承襲法位。
又班禅•羅桑卻吉堅贊和第五世DL的弟子耶班智達•羅桑赤烈(1492)(善慧事業)、額爾德尼班智達•羅桑丹增二人亦曾建立寺宇,廣宏佛事。從此以後喀爾喀地區所出賢哲和所修建的寺宇,多至不可數計,宣講實修,盛極一時。
又有名的降森爵南巴(1493)即果莽紮倉法師頓珠嘉措(義成海),亦曾到土爾扈特(1494)建立佛教教規,惜其地被綽羅斯(1495)所侵奪,未見宏廣。以後又脫離綽羅斯,隸屬于大清文殊皇帝之下,遂將轄地,分封諸王,他們亦能信敬佛教,供養承事。
厄魯特(1496)或名衛拉特,總有四部,四部雖全爲和碩特所掌握,但由綽羅斯族所分出的博碩克吐汗(1497)勢力強大,奪去和碩特車臣汗(1498)之王權,統治厄魯特全部。他建立了很多的顯密教院。此後額爾德尼•覺熱圖•洪臺吉•策旺饒丹(1499)也很崇信佛教,尤信格魯派,先後迎請了紮什倫布寺安欽•格勒饒吉及班覺嘉措二大德赴蒙古。之後,又迎請哲蚌寺的瓦許•丹巴饒吉等很多大善知識,使在家人皆授勤策戒,使沙彌比丘受持朗孜頂瑪(1500)二種學處,創立清淨律製。當此時雖未設立顯教學院,但亦以講聽廣略《菩提道次第》爲主要功課。對每一沙彌比丘供屬民叁戶、駱駝六匹,馬牛四十頭,羊二百只,其對佛法之貢獻堪與吐蕃之赤熱巴堅王相颉颃。此後他的兒子甘丹•策仁旺布(1501)又迎請紮什倫布寺名實相符的大德推桑林法師•白丹耶協、哲蚌寺上座律師兼果莽紮倉法師•羅桑彭措(善慧滿)、勒欽巴•根頓紮巴(1502)、色拉寺吉巴紮倉法師等諸多具備法眼大新考爲格西學位者,則隆重賞賜和贊揚。准噶爾部清淨正教雖曾宏揚甚久,惜後因內讧,政權喪失,現在已如秋收後的莊田,留空地而已。
有名的厄魯特四部,其一爲和碩特部,部落長哈尼之子名固始汗•丹津卻吉傑布(1503),壬午年生,原名圖魯拜琥。掘藏大師智美倫布曾預記說,他是金剛手的化身,是登地菩薩而現法王之身者。年十叁時,白頭回部(1504)帶領萬人的軍隊入侵,汗自作戎總,摧破敵陣,威名大震。當時那個地方尚無佛法宏揚,傳聞蒙古其余部屬,幸仗第叁世索南嘉措和金王(1505)結爲受供和施主的關系,由于兩方的力量佛法得以宣揚。汗一聞其名,便生起無比信敬。傳說他曾向該方頂禮不絕,額亦爲之隆腫雲。他年二十五時,母親病逝,爲了給她作超度,對窮苦人大放布施。中間一段時間由于喀爾喀和厄魯特不睦,內讧甚烈,王不由生起悲憫,遂毫不猶豫地到喀爾喀部衆中進行調解,使其重歸和好。當時棟科爾法主(1506)和喀爾喀的上下人等都非常敬佩他,遂贈以大固始的稱號。
事後仍回本土。有一厄魯特人曾從叁世索南嘉措手中接過《金光明經》,叁世問他此經何名,答說叫阿坦迦熱(1507),叁世乃授記說:“過二十年後,此法將宏傳于你們的地方。”果如所記,後來他作施主,翻譯了《金光明經》等經典甚多,建立佛教基礎。察哈爾汗在蒙古六大部族中作亂時,其中有些逃至喀爾喀。由于內部諸酋長不和,喀爾喀卻圖汗(1508)又被驅逐,流竄到了青海,他遂盡收安多等地歸其轄治,版圖日漸擴大。卻圖很仇視佛教,尤其是破壞格魯派最爲激烈。這個事情被固始汗聽到了,汗王是最信宗喀巴大師教法的,遂帶領大兵從本土出發,于丁醜年正月(1509)至青海,兩軍交戰,卻圖有兵四萬,全被消滅。王遂占領朵麥的一切地方歸其轄治。爲了朝谒DL師徒遂來衛部,會見第五世DL和班禅•羅桑卻吉堅贊,親近依止,作爲頂嚴。當其瞻禮甘丹寺時,時間雖在下弦二十七日,但夜半有白光,朗照殿庭,纖毫畢現,呈現政教皆將走向治平之相。到醜年後,複還青海。康地中部有白利土司頓悅仇視佛法,崇信苯教。汗王聞聽這個情況,遂于己卯年五月(1510)率兵至白利,盡收其地,白利土司逃亡,在庚辰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捕回,下入牢獄,將前被白利土司困禁的薩迦、格魯、噶舉、主巴、達隆巴等派的大德,盡皆救出監獄,各各送還本土。
南诏王領地以內所有的人民,也誠心向化,貢差納糧。當時衛藏之王,是第斯藏巴汗(1511),藏巴汗以噶瑪派大德爲供養之首,對格魯派則橫加逼害,汗王又率領大軍攻打衛藏,擊敗藏巴汗,擒獲藏巴汗王臣囚于衛部的內邬〖FJF〗?〖FJJ〗卡,遂收衛藏全部歸其統治,成爲藏土叁區之王。他的法令大白傘蓋(1512),高高地懸挂在叁有之頂,製服一切嫉視格魯派的怨敵。天竺王熱柯辛、尼婆羅王楊布(1513)及阿裏土司等諸邊遠地區首領莫不貢獻方物。王以衛藏人民土地悉供與第五世DL作爲香火之地。于是天授之兜率宮庭(1514)的政教威德,高與天齊,直至近世,應知這都是固始王恩賜的。
固始汗有十子,長子達延汗(1515)與其曾孫拉藏汗相繼爲統治藏地的蒙古汗王。其最小的兒子紮西巴圖(1516)爲統治青海的蒙古汗王。固始汗子孫,分王各地,勢力頗大,版圖也廣,皆不仗他方勢力能夠自立。後來有羅桑丹增王(1517)起兵反清,爲大清皇帝所討平,盡收其地,清庭重封諸王而厚償之。他們皆能紹承先祖遺範,敬奉格魯派,供養本派大德,在各自的土地上,修建寺宇,努力于宏法事業。
自從蒙古各地宏揚佛法後,一段時間蒙古大德來衛藏求學之風頗盛。在藏學習圓滿後,即還蒙古,隨其所應,提倡講說實修來住持和發揚教法,這樣的人出現了很多。又從衛藏和朵康先後到蒙古去的大德也不少,故現今霍爾地區,寺宇林立,僧團遍地。其顯教學院,亦極發達,故如來聖教日益弘揚。除博倫、波歸少數地方外,大部分蒙古地方無外道及蔑戾車惡見之名,即昔日傳播之薩迦、噶瑪等教派,現今亦沒有信奉之人,惟黃帽一派,遍播于該地也。
第二節 李域(于阗)地區佛教興起的情況
如薄迦梵曾在《于阗懸記》和《牛角懸記》等經中所預示,于阗在佛圓寂後一百一十七年法王阿育王的王妃承蒙毗沙門天賜給一子,名瞿薩旦那(地乳)(1518)。毗沙門天又將此子授與漢皇帝。此子率衆萬人欲尋找本土。正巧有達磨阿輸迦王(1519)的宰相耶舍及其部衆七千人,被王逐出,二人相會于于阗,遂占有其地。當他的後裔彌勒菩薩化身的耶桑巴哇王時,有此丘毗盧遮那是文殊菩薩的化身,他創造了于阗文字。王爲此修建雜爾瑪寺。當時欲建修寺廟和佛塔之人甚多,遂將所得到的佛的舍利子用來修建寺廟和佛塔。王令毗盧遮那迎請十六尊者入于阗供奉。此後到了于阗王七世毗耶毗羅瑪王時,從天竺來了四位阿羅漢,遵從佛所授記,王修建了迦葉寶塔,並在牛角山上(1520)建立格托善伽藍。一王子出家得阿羅漢果,從此以後,佛教在此地大爲宏揚,法王亦相繼出世,建立的伽藍及佛塔之多不可勝數。
第叁節 苫婆羅佛教興起的情況
此地自從佛住世時起,則宏揚《時輪》教法,迄今未替,並且在未來時還將廣爲傳播。其說名苫婆羅,是因爲此地是釋迦族苫婆迦所占有,所以安立此名。苫婆羅的意義,作保持樂源理解。樂源是大自在天的名號,自在天所住之地,故名爲苫婆羅。其國土形圓,四周雪山圍繞,內中作八瓣蓮花形,每瓣形間有河流貫穿其間,國土中央有大雪山始蓮花蕊。每瓣之內各有十二具胝城邑,八瓣共有城邑九十六俱胝。每一俱胝城邑有百億邦土。每一俱胝有一統禦邦土的王侯。此國土中央又複有雪山分劃成爲四大部洲之相。其中心有迦婆羅城。城的南方爲摩羅耶園苑,有法王月賢所建立的時輪構象。東爲近湖,西爲白蓮湖,北爲貴種法王等的住處大積分宮殿(1521)。
統治此國的最初之王爲日光王,繼有七法王及二十五貴種王族。《時輪根本續》中說七法王之名有:“月、天王、威光、月施、大自在、衆形、天自在。”又說二十五貴種法王之名有:“1、貴種名稱王(1522);2、貴種白蓮王(1523);3、貴種賢善王;4、貴種尊勝王;5、貴種善知識王;6、貴種寶手王;7、遍入隱王;8、日稱王;9、貴種極賢善王;10、貴種海勝王;11、無敵王;12、貴種十二日王;13、衆形王;14、月光王;15、無邊王;16、護土王;17、吉護王;18、獅子王;19、威鎮王;20、大力王;21、無遮障王;22、人獅子王;23、大自在王;24、貴種無邊勝王;此後有貴種名稱王,名稱王之子具大輪王。25、貴種神武王。”
佛教流傳的情況。在名爲諸種年即壬午年,薄伽梵證圓滿正覺的第二年,即名爲太陽年即癸未年,黑月朔日,于靈鹫山,演說《波羅密多經》。同時在吉祥米聚山,其下展現法界語自在實義十二形象,其上展現吉祥星曜壇城十六形象,從中起現曼荼羅主尊天身形象,乃爲以法王月賢爲首暨北方迦婆羅薩化身的九十六法王和其無量數的清淨眷屬等傳授金剛界曼荼羅大灌頂,並講說《時輪金剛大根本續經》,由法王月賢筆之于書,並迎請至苫婆羅,遂建立《時輪》實物造形,並造本續注釋一萬二千頌。此後過六百年,第一貴種王曼殊稱出世。在一百年間,講說《時輪根本續經》。又特別爲了成熟大仙日車(1524)等衆講說王經、《攝略經》,爲使所有種姓均成爲金剛一種性,因此賜名爲貴種。此後,貴種白蓮王即位,在一百年內,講說《根本經》及《攝略經》,並造廣釋經義的《無垢光大疏》,中間經過大班智達支婁巴和時輪足等,將《時輪》大法從苫婆…
《土觀宗派源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