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土觀宗派源流▪P47

  ..續本文上一頁羅傳播到了天竺(1525)。前後繼續出了有室利跋陀羅菩提(1526)及卓譯師協饒紮(勝稱)(1527)等的二十五位大譯師,把《時輪》教法也傳播到了藏土。現在是苫婆羅國第十九貴種威鎮王在位,時間是名爲威猛年即壬申年,即此貴種威鎮王在位的第七十五年也。

  當第十貴種海勝王即位,從名度日年即甲申年至火空海(1528)時開始將有阿多、阿牛迦、有豕、童王、白衣、摩杜摩地、能坯等回族教主及其教徒,進入麥加。他們之中的第七位名爲具甘者或名蜜慧者,造著外道的曆法,傳播回教。那時其他外道們,皆改信回教,毀壞內道寺宇很多。據說回教住世之時量,粗略計之,從這時起,當有一千八百年。

  現爲庚申年,約過五百叁十七年到時輪饒迥第二十二名爲屬猴丁未年時,神武輪王在苫婆羅登位,演說正法。壽年五十許,經曆了佛的顯教論藏時期的半世,約密教四時的鬥诤劫末之期,亦即丙申年時,在天竺西方支利國,將出現的回教小王,率兵前來占領悉達河南岸中天竺國和藏土地,大約將統治南瞻部洲的二分之一。遂開始進軍苫婆羅國。那時將如《時輪根本續》中所說:“神武輪王出,善說寶馬定,大破異端法。”第二十五貴種文殊化身的神武輪王將大破這些回教徒。關于破外道的情形,說此貴種王爲降伏異端,駕禦九俱胝的大風力馬,四億大象,五億戰車,率領一望無際的軍旅,從苫婆羅指向南瞻部洲,在悉達河邊與回教徒大戰。當時神武輪王以兵器刺中回教王蜜慧,而貴種王大將哈努曼與大將神武又先後刺中回王大將大月之子及自在怙二人,回教徒大敗。彼時,無論何種天神,皆歸向于貴種大王,諸阿修羅則皆袒護回教之王,又再次交戰,把回教的集團全部殲滅,一切大地皆歸貴種大王所統治,于是大乘教法,愈加宏揚。玄及時以此因緣,人類壽命亦將增爲一千八百歲,重享前所未有的圓滿福報也。

  以上僅簡略述說,欲求詳知,可閱《時輪大疏》。回教與外道不同,苫婆羅在回教徒未來之前,即有外道。他們所持宗見與天竺外道相同,說也有個別外道宗見略有差異。破彼等之宗論與邪見,已詳見《時輪經》,這裏不再贅述。欲求了解,可閱諸經疏。

  回回之教,大半不似外道依推理及禅定等方法,他們固執迷信世間俗務爲真,說生活瑣事爲道。現在漢地所有的道士及天主,亦是屬于回教之類。據先德說,此類多是回族人,在各地逐漸發展,到了將來,回徒大軍,向支利進軍時,則將其兵力集聚一起,征服南瞻部洲一半歸其統治雲雲。班禅湯吉勤巴•白丹耶協的著作中說:“現在苫婆羅不僅一《時輪》大法,一切顯密教法皆極昌明,即佛祖第二宗大師所有善妙著述。亦爲勇士空行以神通迎至苫婆羅國,正在大爲宏揚雲雲。當貴種神武輪王,征服回教宏揚佛法之時,則過去吉祥聖龍樹菩薩身首被截,各別分置,以後會漸漸移近,此時則能合在一處,成爲真正的龍樹菩薩;如同如意珍寶的宗喀巴大師靈骨,在此時間將由一阿咱若(1529)迎請到天竺去,亦會變成真正的宗喀巴大師,由此二人又再度廣宏聖教事業雲雲。聽說這裏是從堪爲定範的賢德,在定相中所見而作的預記。貴種神武輪王即是第一世班禅佛爺。

  有頌雲:“文殊金剛變化身,善慧法堂作嚴飾,破惡修羅異教軍,神武輪王我禱請。”貴種神武輪王之大將哈努曼即佛王蘇摩地迦拉巴陀羅薩密多羅。正如密傳祈禱文中說:“能敗未來異教軍,金剛兵器極威猛,示現十二人王相,遍瞻部洲施福善。”神武大將者,即是我的救度師那舍薩那蘇耶地波室利跋陀羅。此在班禅室利滿那的秘密懸記《格魯派莊嚴史》中已談過了。

  頌曰:

  太陽雖然高懸在太空中,

  它的光線卻照射到大地上。

  太陽雖來到南瞻部洲的中央,

  聖法卻發展到廣大的邊遠地方。

  從如來金口的彩雲所出懸記的密雨,

  降到潤澤的李域土地上,

  成熟了衆生福德的苗芽,

  在它的莖部結滿了正法的金穗。

  具有誠信肩力的人獅子,

  堪能負荷佛教大寶臺。

  這些大德全部承擔了佛事業,

  使霍爾地方至今猶如藏地一樣佛法昌明。

  神武輪王兵威如急雨,

  在大地上洗去一切惡見汙垢,

  重開了圓滿時代的歡笑容,

  即此未來佳話的雷聲亦動聽,

  佛教紅日光力大,

  能使吉祥妙蓮開,

  它照射到霍爾、李域、苫婆羅,

  出現了稀有奇迹已略敘。

  第五章 用講述完成義作結束

  用贊頌歌詞爲講述如下:

  誰的聖心,首先對此大地發菩提心並深深地種下了根基,

  僅此力量,在無數劫中又飲用兩種資糧的河流水,

  如此培育滋長最後純善菩提寶樹生長圓滿,

  發出能消除世間熱惱的清涼濃蔭,

  這就是你救度一切衆生的釋迦牟尼。

  他的全知智慧如崗底斯山,

  由大悲的日光照射而融化,

  從此出現了八萬四千法門的大江河,

  在所有化機的國土裏奔流。

  叁學珍寶最精華,

  盤旋在叁藏淨水中,

  湧現講修大波浪,

  此名能仁大海洋。

  他高盤教理龍頂髻,

  善說妙論寶珠放光芒,

  掃除地下黑暗邪惡見,

  使知所取舍的真理開朗,

  以功德藏培育有緣幼龍;

  在一切世間普降所欲善願的甘霖,

  這些都由護教龍神承當。

  遊戲清淨律戒蓮花池,

  敲擊甚深廣大妙法鼓,

  行儀安詳諸根得調伏,

  使此成爲守戒的群鵝聚會處。

  能仁聖教大海洋,

  盈滿揚溢中心和邊荒,

  即此四圍雪山繞,

  教河也曾流貫到此邦。

  由于對真理的信念有不同,

  即使將它引入到窪地去,

  也能流注到由講修的蓮花所莊嚴的

  各種宗派的池塘裏。

  能仁正教是源于崗底斯聖河水,

  流出的源頭雖是一,

  但有些是受了各自臆造硝鹽所害損,

  遂成爲無用的廢品。

  此時,文殊菩薩現人身,

  羅桑佛的智慧是澄水珠,

  洗淨混濁不淨汙染垢,

  還它如蜜正法的本來性。

  喂!諸有智者你們應當考慮,

  尋求解脫苦性輪回之道和方法,

  若一點不考慮這些教理,只滿足于現世,

  那麼這些人,形象是人,而只應算作畜牲之類。

  在此世界解脫的學說雖分內外道,

  首先觀察追隨何者之後是欺騙,

  何者後無欺,

  實修雖然利小但害小,

  現世俗事雖然小,

  若是千遍萬遍地考慮,

  不錯,完全可以滿足,

  錯了,即將成大害,

  首先若不考慮應取應舍,

  冒昧從事怎麼可以!

  所以若善知外道的學說,

  即見其能自然産生危害。

  如同毒藥應抛棄,

  自己導師所教誨,

  生死輪回諸次第。

  全是正量所成立,

  仗自力,運用正理善抉擇,

  才知只有佛教才是求解脫者的勝津梁。

  只有佛才是毫無欺诳堪爲准繩士,

  獲得決定了知後,

  不去皈向其他教主和教法,

  縱到性命交關也不抛舍叁寶,

  誠心作爲永遠皈依處和一切最終願望的根本。

  因此,即此藏土內,

  有各種不同的宗派,

  如外衣上的花紋,

  各式各樣形象多,

  他們對見、修、行叁者,

  提出了各種學說,

  要毫不混淆求了解,

  用正理分出正確和相似。

  但也有人出于愛憎的偏見,

  有些是出于愚昧無知而愛著。

  他們對所有一切都作清淨想。

  這些大多是對正法缺乏觀察研究,

  這不是智者所行之道。

  要抛棄偏見而用公正之心,

  找出正確錯誤和勝劣之差別,

  以如來聖典作憑證,

  憑仗自力運用理智作觀察,

  則對宗喀佛的教派正確,

  由明其理而産生誠信。

  若不如此,只憑貪嗔用事,

  對自宗贊揚對他宗毀謗,

  自诩爲對佛教作了破立,

  在識者看來只是一種可恥的行徑。

  所以佛的教典中,

  對求解脫者大衆來說,

  在實修中不需要的法,

  可能一件也沒有。

  雖然佛說了了義和不了義,

  最後歸結惟有一種旨趣,

  雖然說了各種不同乘門,

  最後歸結在一個大乘之內,

  因此從《毗奈耶誦》起,

  到《密集》間的一切經藏論藏,

  這所有一切,

  皆是從一個凡夫到成佛的必要條件。

  是故有緣希求解脫人,

  不要滿足于片面或粗分,

  應求飽聞無邊經教,求得徹底了解。

  聞法是爲了實修之故,

  不要只重外形,

  把實際修習的情況,

  和抉擇的方法結合在一起。

  比佛出世尤爲稀有,

  從秘密金剛乘的喜筵中,

  自己福份上該領受的那點也未取到。

  這是對佛法實在太缺緣份。

  若在修天瑜伽時,

  只了解少分就修習,

  那麼就不會有什麼進展,

  應當珍視體現密經意義即教授。

  得了灌頂嚴守叁昧戒,

  循序踐履二次道,

  並從此取得共不共悉地,

  憑此趨往金剛大持位。

  諸如是等續經所示教次第,

  善于理解依教修持的瑜伽士,

  見彼有可稱頌處,

  智者同稱他是密咒師。

  若能用如是方法

  求得通達其所修法門的有緣者,

  就不應迷惑于現實世界,

  在幻化遊戲中虛度一生。

  應往佛所稱贊的寂靜處,

  知足少欲而安住,

  顯密結合作修持,

  活著一日就修一日法。

  如此全盤佛教誨,

  要切實聞思並修持,

  這就是善慧宗喀佛意旨。

  叁世如來所走過的妙道,

  若人對此理趣消極冷淡。

  只滿足于明心見性,

  希望馬上就能得到解脫,

  這只能是自己騙自己。

  求了解宗派的重要性,

  講說宗派曆史的意義,

  抉擇修行要義的道理,

  欲求修道者應當銘記。

  如是頌言講說完成義作爲結尾,僅此而已。

  所有于此,月輪從乳海中,

  閃著最潔白而美麗的光波,

  各種行星任意照射睡蓮花開放,

  使諸大海也得到年華正茂的好時光,

  如是講說佛教和掌教人,

  與及各種宗派産生的曆史,

  雖然未用引生煩惱之言詞,

  可作爲有緣者共同享用,

  但是在研討…

《土觀宗派源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印藏佛教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